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对当前我国竞技体育若干重要问题的理性思考

发布时间:2022-05-13 08:30:04 | 浏览次数:

摘 要:在目前有关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的争论与批评中,情绪发泄多于理 性思考,直觉判断胜过逻辑分析。对我国竞技体育在新时期进一步发展而言,仅有情绪是不 够的,我们必须学会理性思考。研究针对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竞 技体育举国体制、奥运金牌、我国竞技体育与世界接轨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剖析,为人们理 性的看待和认识我国竞技体育中存在和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竞技体育;现状;问题;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7-0023-05

A Rational Analysis on Some Important Problems of Chinese Compet itive Sports

HAN Kun

(PE&Military Depart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 onomics, Hangzhou310018,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mood abreaction is more than the rational analysis onthe argument and criticism of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 In order to give reference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ble ms in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 the study discusses some the contradiction betw een the mass sports and the competitive sports, nation wide sport system, Olymp ic medals and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rational ana lysis

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大赛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绩,在国际竞技体育舞台上越来越占据重要位 置,其发展速度之快、成绩之优异、规模之大已经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北京奥运会 ,中国代表团更是以51枚金牌荣登金牌榜首位,打破了长期以来美俄(美苏)争雄的奥运传 统格局。北京奥运会表明,中国已经是一个竞技体育大国。然而,在辉煌成绩的背后,我国竞技体育仍存在和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例如,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之间的差距 ;竞技体育发展的效益问题;举国体制存废问题;地方政府面对全运会与奥运战略之间的利 益矛盾问题、以及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田亮事件”、“邹春兰事件”。我国竞技体育存在与 面临这些现实问题经过媒体的曝光,也越来越清晰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学者们和社会各 界的广泛关注,引来了许多批评。如“为了金牌,政府很累[1]”、“别让‘丁俊 晖光芒’遮了‘邹春兰悲剧’[2]”、“建议停止‘举国体制’的提法[3] ”等等。笔者认为,在目前有关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其改革的评论中,情绪发泄多于理性思考, 直觉判断多于逻辑分析。对一个民族来说,大众情绪是一种感性、一种血性,有它的价值, 但仅有情绪是不够的。进行体育科学研究必须学会理性思考,必须着眼于解决我国竞技体育 发展中存在与面临的现实问题,而不仅仅只是学理上的探讨。本研究旨在对我国竞技体育发 展现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理性反思,以期勾勒出“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蓝图,为人们正确地看待和认识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中存在和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一点参考。

1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

关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一直是体育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特别 是在雅典奥运会期间,在社会上流传着“一块奥运金牌7个亿”的说法,更是在全国氛围内 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闹的沸沸扬扬。许多报纸和研究者都将矛头指向了竞技体育,认为 当前政府体育工作中存在重竞技、轻群众的严重倾向。有学者拿近年来两次全国群众体育 现状调查报告中反映的群众体育的“凋敝”与竞技体育的“辉煌”进行对比,据此,强烈要 求“将体育真实的还给大众”。

无论是报纸的指责,还是学者的撰文批评,都表明了社会与学者们对竞技体育的日益关注,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体育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表明了竞技体育的神秘性正在日益被 破除,这个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很长时间内处于“王谢厅堂”的“燕子”终于开始“飞进 寻常百姓家”,被社会广泛的监督。然而,看待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差距问题应该采 取全面的、整体的观察方式,有三点需要澄清:

1.1 看待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的差距需从我国实际出发

毋庸置疑,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中不可分割的两大任务,都应该得到全面发 展。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不可能有比较富裕的经济基础来全面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根据不 同的历史阶段实际情况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地区对体育的不同要求,通过有先有后 ,有重点,区别轻重缓急来协调地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只有这样,也必须这样,才能有力 地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4]

造成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之间不协调有深厚的历史原因。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贫 困,文化落后,竞技体育水平极度低下。三次参加奥运会都无功而返,没有任何项目进入决 赛。贫穷积弱的旧中国,国民体质羸弱,甚至被世界列强讥讽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善民族体魄和重塑民族形象与国家尊严,是历史留给新中国的重大历史责任。建国 不久,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 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同时并 举。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敌对实力的政治孤立与经 济封锁,我国的国际外交事务上面临重重困难。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我国意识到竞技体育 是国家间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国际体育交往中,运动技术水平太差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 ,而1952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更使我国认识到我国竞技技术水平与国际竞技体育水平之间 的巨大差异。这大大刺激了我国的民族自尊心,加快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作为国家体育工作的 重点被突出出来。这一思想的确立,50年代初期,我国迎来了历史上竞技体育的春天。整体 上而言,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基本协调,这一协调发展的态 势一直持续到文革时期。十年文化大革命给竞技体育带来重创。专业运动队伍基本上解散, 运动技术水平急剧下降,国际竞赛活动几乎被取消[5]。“文革”结束后,运动技 术水平落 后已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突出薄弱环节,多数项目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有的达不到奥 运会的报名标准,有的还冲不去亚洲[5]。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 确立了国 民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随着1979年11月我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恢复,对体育战 线而言,迅速改变竞技技术水平落后的现实再次成为国家体委的工作重点。在改革开放初期 ,面对文化对国家政治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作用,竞技技术水平低下等严峻现实,竞技体育 担负起了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国家民族的强大的重要历史 使命。于是,国家体委在80年代初期制定了以奥运会为核心的体育发展战略,并在资源、组 织、制度上予以侧重,竞技体育开始“优先发展”。直到1995年,国家体委正式颁布了《全 民健身计划纲要》与《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两个战略开始协调发展。可以说,看不清我国体育发展的历史,不深刻理解5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也就无法 理解造成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之间差距的根本原因,忽略历史,必然作出错误的判断。

其次,那种认为国家重视竞技体育,重视在奥运赛场上夺金牌,因而忽视了群众体育,致使 群众体育发展不理想的观点,缺乏事实依据。政府早已充分认识到缩小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 之间差距的现实意义,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些政策法规,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具体行动。例 如,国家在1998年和2000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群众体育调查活动,掌握群众体育发 展现状,发现群众体育中存在与面临的重要问题,在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 础上,又开始在全国实施《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在城 市居民小区,在农村,在城镇兴建了大量的全民健身苑点,健身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 群众体育活动缺器材、缺场地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参与健身锻炼 的愿望日趋强烈。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锻炼知识,健身不成反受伤的现象屡有发生。为解 决这一问题,国家开始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先后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 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并结合科研院校编制了大量的培训教材。从2000 年开始,国家开始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实施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 入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并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监测结果。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更是唱响了“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计划,在全国普及奥运知识的同时,大力推进群众体育发展。以上一 系列举措表明,国家对群众体育十分重视。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 开始不断完善,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得到改善,群众体育活动内容丰富,科学化、规范化、日 常化程度显著提高。需要明确的是,虽然群众体育的发展政府肩负重要的责任,但群众体育 活动开展的程度与效果还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 间的增加,健身意识的增强等等。

综上所述,把造成中国群众体育凋敝的原因归为重竞技体育而轻群众体育,严重忽略了我国体育发展的历史,缺乏事实依据,在某种程度上有“断章取义”之嫌。

1.2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绝非是“提高”与“普及”的关系

关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它们各自的规律与特点的认识,目前在理论上 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与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普遍的观点认为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无形之中将竞技体育等同于“提高”,将群众体育等同于“普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所以,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脱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竞技体育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由此,发展体育应该以群众体育为根基。事实上,纵览我国颁布的有关体育工 作的各种工作指示、法规条例以及指导思想,都将发展群众体育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这种观 点是目前广泛存在和流行于体育学术界和体育政府工作人员口中。

然而,需要澄清的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绝非“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从来都没 有事实材料证明群众体育发展好了,竞技水平就会自然得到提高。一个浅显的反面证明材料 就是,中国是世界自行车大国,而自行车的竞技水平却并不是很高,并不处于世界前列。群 众体育是身体锻炼,是娱乐休闲,是出出汗,笑一笑;竞技体育是挑战极限,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是志在夺金牌,不断超越,是伤病,是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泪水交织在一起。在 文革期间,我国很多项目在群众之中开展很好,也很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因为,普通人的 锻炼与奥运赛场上的比赛完全两回事。要想达到世界优秀水平,取得优异成绩,进行科学的 、系统的运动训练是必须的,这是竞技体育的客观规律,它与普通人进行的娱乐性身体锻炼 完全不同。如果运动员的训练也像我们常人一样进行身体锻炼,人类超越的梦想只能是梦想 。不经过专业训练,不付出一些身体、心理健康代价,普通人能在跑道上成为优秀的马拉松 运动员吗?因而,那种自认为群众体育“普及”了,竞技体育就能“提高”的“自然提高论 ”只是一种理想的说法。群众体育发展好,只能说明通过体育对人种的身体素质进行了改善 ,为运动训练选材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基础,仅此而已。关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全面一点的 看法应该是,群众体育的普及为竞技体育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基础与可能,要实现在 奥运比赛等国际重大比赛中争金夺银,取得优异成绩,还需要多方面的要素进行支撑,例如人种条件、综合国力、科学训练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包括运气)。

1.3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越来越呈现出“二元对立"的新结构

许多研究者,包括政府官员都认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中的主要工作内容 和主体业务,是同一个事物中的两个不同方面。目前关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各种争论都根源于我们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当成了体育一体的“两面”。这种思想是造成各种争论与 认识不清的根源[6]

需要澄清的是,在现代体育发展历程中,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发生变化。从当代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的事实和结 果来看,当代体育内部已经出现分化,而且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广泛开展的民族性和大众性 群众体育与全面融人世界的职业性和国际性竞技体育并存的“二元体育”新结构。当代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虽然还有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共同点,但随着群众体育与竞技体 育的各自不断发展,它们之间已经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日益分化的基本趋势,规律与特点, 越来越显示出它们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走向,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相对独立性[7 ]

一方面,群众体育中人们锻炼的方式手段在不断的丰富,其休闲性质越来越明显,活动的量与强度、锻炼的频率也越来越呈现出个人自发、自在、自为、自娱自乐等特性。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在挖掘人体潜能,实现不断超越方面越来越困难,训练的科学化、专业化、周期性 、大负荷、大强度等特征愈来愈明显。大型的竞技比赛,甚至像是一场“战争”。在“战场 ”上,没有怯懦,只有勇往向前,跌倒了,即使留了再多的血,爬起来继续跑;受伤了,只 要能坚持,就不会退出比赛。退出意味着失败,而在竞技体育的舞台上,没有谁愿意主动承 认失败,主动退出。要实现超越,必然要付出努力与代价。天上也不会掉馅饼。天下没有免 费的午餐。只要你愿意参与竞技体育这种“游戏”,渴望超越,不甘于平凡,你就必须遵守 “游戏”的基本规则——承受起较之普通人成百上千的伤病痛楚与心理压力,在跑道上、在体操房、在篮球场抛洒成吨的汗水,才能浇灌出成功的“花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醒地看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各自的轨道上,遵循着各自的内在发 展规律运行着、发展着、强大着,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同特点和走向,表现出越来越明显 的相对独立性。

2 奥运金牌再认识

虽然中国一再强调从未有计划地以奖牌榜第一为目标,但中国在北京奥运上夺得金牌第一的 宝座已成定局。面对如此辉煌的成绩,平静地给金牌第一降温体现出一种理性,但如果这种 理性走向极端,走向对金牌的否定和“金牌虚无主义”,就是非理性了,当下舆论中就有这 种论调。有人把金牌与民族荣誉对立起来,与大 众体育和全民健身对立起来,认为它与国家实力毫无关系,纯粹是一个体育成绩;甚至有人以金牌为耻,透过金牌批判残酷的竞技体育,好像金牌第一成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金牌 仿佛成了万恶之源。金牌没有原罪,不是砸烂金牌就可以解决体制问题的。

2.1金牌是奥林匹克精神理念的重要载体

金牌不是体育的唯一,不是体育最重要的内容,国家也不需要它证明什么,不必过度与民族 荣誉挂钩。但金牌作为最高体育成绩的象征,它的价值无可否认。

可以肯定的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很长的时期内,还将存在;即使奥林匹克运动会消失,也还 有各单项国际比赛。因此,同样可以肯定的是,竞技体育在很长时期内在中国体育事业中仍将占据一定位置。这个位置有多重要,或者说,这个位置的权重如何,将取决于中国社会的 整体进步、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中国在世界上话语权的强大程度。因此,在当前以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竞技体育仍是政府体育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只要奥林匹克 运动会和国际各单项体育比赛存在,金牌仍是国家想要的,仍是民众想要的,决不是如一些 学者鼓吹的那样,社会对金牌的态度已经很淡然。竞技运动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最关键的作用体现在,它给我们带来了发展市场经济急需的精神理念。而这一切,绝非是不要金牌就能实 现的。笔者认为,金牌是一个强有力的载体。没有金牌,奥林匹克运动中蕴含的诸多理念, 是根本不可能在中国扎根的,更别说发芽了。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用优秀运动员榜样的力量来教育青年,让青年人去模仿、去学习,学习优 秀运动员不畏艰难、不怕挫折、顽强拼搏的精神与勇气。然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优秀运动 员在比赛中所焕发出来的人格魅力。一枚沉垫垫的金牌,对运动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感 召。一枚金牌的价值,远远不止于对运动员的奖励,更大程度上,是对运动员拼搏竞争精神 的鼓励。可以说,没有奥运金牌,运动员拼搏竞争带来的巨大影响将大大折扣,运动员的个人榜样作用将难以有效发挥。纵然第二名、第三名,甚至一些拼搏了、奋斗了没有获得名次 的运动员也值得我们尊重,值得我们学习。然而,青少年模仿和学习的永远只能是成功者, 是第一名,而不是第二名、第三名。第一名意味着最强者,最强者理所当然的是青年人学 习的榜样与偶像。因此,可以说,金牌激励了运动员拼搏,金牌彰显了运动员人格魅力,金 牌彰显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理念。

2.2 奥林匹克许多精神理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继续的“软实力”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竞技精神的缺失。其实,这种问题不仅存在 于中国 ,更是全世界普遍的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我们缺失的是竞 技运动中蕴含的内在价值,例如,公平竞争、自由、平等、规则意识、竞争、超越等等。这 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急需的民族文化心理品质。而这些东西,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没有的 ,或者说,即使有一点,它们也是分散的,没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就不能发挥什 么效应。这也是当下一些学者分析中西体育文化异同时,认为中西体育文化在很多方面是一 致的原因。这些学者只是活剥了中西体育文化,终于发现了一些相同点。然而,更为关键的 是,西方体育文化中的这些东西是密不可分的,而中国体育文化中的这些东西是割裂的。 这才是中西体育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关键点。好比链条,只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 作用。

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面崛起,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革命战争年代,更是有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 民族的独立与国家的富强而努力。今天,在和平年代下,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 ,但是,这个世界还并不太平,局部的冲突还时有发生。一些大国依仗自身实力欺压小国与 发展中国家的事例仍然存在。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必须尽快富强起来。美国炸中国的大使馆 ,撞中国的飞机,已经表露出了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性。在国家的综合实力中,硬实力是指国家的经济、军事、政治、教育等,而软实力则是思想观念、精神等。在我国硬实力还很弱 小的情况下,竞技体育恰恰可以弥补软实力的不足,同时,通过这种软实力对硬实力产生重 大影响。构建和谐社会,根本要解决的还是发展的问题。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各领域的改 革,以及通过改革而产生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发展活力,而无论是社会的改革还是因改革而 带来的发展,都有赖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增强民族奋斗精神与民族自豪感,才能同 心同德、齐心协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和世界性大赛中表现出来的为国争光、敬业奉献、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中华体育精神,激 发了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舞了我国人民战胜困难、奋发向上,提供强大精 神支持与思想动力。竞技体育的这种价值是无法衡量的,但却是客观存在的。

2.3 当前直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在奥运会上夺取更优异的成绩,需要更加理性

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及科技上的大国地位正日益完整地显现,富 强起来的中国人渴望在各方面充分展示自己的强大和兴盛,竞技体坛概莫能外。可以说,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强大已超越竞技体育本身[8]

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圆了中华民族百年的奥运梦。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取得的辉煌成绩 ,彰显了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把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无数事实证明,我国竞技体育的实力和水平大大超过我国综合国力在世界的排位,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已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排头兵。

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独特的时代坐标与新的内涵。在我国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竞技体育应该做出更多、更大的贡 献。因此,当前直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奥运会上夺取更优异的成绩,仍是我国竞技体 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任务与时代责任。然而,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应该有新思路,应该超越崛 起。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探索竞技体育新的发展道路,切实解决竞技体育发展中效率与效 益之间的矛盾,突破“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竞技体育举国体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进一步完善,举国体制越来越暴露出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不相融的地方,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引起了政府部门与学者们的广 泛关注。特别是邹春兰事件,田亮事件,以及第十届全运会中暴露出的问题,举国体制越来 越招致各方面的批评。笔者认为,对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3.1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崛起的重要成功经验

实践证明,举国体制具有利用各种资源发展竞技体育的优势:具有整合各级行政资源为体育 事业的发展获得必要财政支持的优势;具有利用国家的财政资源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获得必要 资金的优势;具有利用国家的政策资源为体育事业发展获得必要政策支持的优势;具有利用国家的新闻舆论资源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获得良好舆论环境的优势;具有整合体育社会资源为国家的总体利益与目标服务的优势;具有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资源激励教练员运动员“为国争光”意识与拼搏精神的优势[9]。以上几种优势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相结 合,发挥 了最大效力,实现了我国竞技体育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并持续保持了快速、稳定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舞台。然而,经过10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很大。对于竞技体育水平落后的中国来说,首要的任务是 追赶。但在追赶中要注意根据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身体素质的情况,确立目标和步骤,并 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传统。任何事物都没有统一的模式,体育虽然不同,但也不应有统一的模 式。在追赶的时代背景条件下,我国创造性的设计与实施了举国体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腾飞与崛起。可以说,举国体制是世界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中的一种制度创新。

由于实施“举国体制”使我国竞技体育在国力尚不强大的情况下,迅速地确立了在亚洲和世 界的领先地位,竞技体育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绩,令全 世界瞩目。在全世界范围内,这样的“历史性突破”,对于一个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经济发 展水平整体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没有先例的。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04年的雅典 奥运会,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中国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便完成 了由体育“第三世界”跻身于奥运三强的伟业。这一成功跨越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 就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举国体制”强大支撑的经典之作[10]。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崛起的重要成功经验。

3.2 要实现在奥运会等重大比赛中获取好成绩,必须坚持和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 制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 的意见》以及《竞技体育十一五 发展规划》中都明确提出“竞技体育以重大国际比赛,特别是奥运会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 合理布局,提高水平”的目标。可以说,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中获取好成绩,是我国竞 技体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可以肯定的是,那么多国家和地区参加奥运会,决不仅仅是为了在奥运开幕式时向世界展示 一下,表示自己参加了奥运会。在奥运赛场上,夺得金牌是每一个运动员的梦想,也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梦想与追求。来奥运赛场,决不是享受这个“游戏”。我们纵然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有再多的批评,也不能否认这种制度对夺取金牌的重要作用。只要我们不是为了参加 游戏,走走“秀”,那么,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是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的愿望。更进一步的说 ,就是要夺取金牌。然而,中国要想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需要费一番功夫,基于以下严峻 现实:

——竞技体育几乎所有的项目,对中国来说,都是舶来品,在中国没有传统与基础。因此, 发展竞技体育,在短期内想获得金牌,就必须采取一种非常规的手段。这些项目,在中国发 展的时间很短,而且,由于特殊的国情,许多项目的社会基础薄弱,很多项目如果完全按照 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几乎不能开展起来。例如女子垒球、拳击、女子举重等项目。

——现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产生与西方的文化背景之下,对于中国人来说,人种特点与比赛 成绩之间有很大关联,必须予以考虑。学者李力研[11]对竞技体育中的人种差异 进行了深入 细致的研究。他认为,中国人种属于蒙古人种,在快速力量、耐力、速度等项目上,不如欧 罗巴人种。而且,中国人在一些速度类、体能类项目上,较之黑人与白人相比,存在着生理 上的巨大差异。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中国男子成绩与世界高水平选手之间差距很大,而中国女子与世界高水平女子选手之间的差距较小。这也是我国选择“凤先飞”战略的人种基 础。

——现代奥运比赛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竞技体育实力很强的国家依然十分重视其在奥运赛 场的表现,重视其奥运会成绩和排名,并采取了多种措施手段。例如,法国青年体育部曾制 订了长达10年的“体育复兴计划”,强化政府对竞技体育的管理。美国奥委会也对10个重点 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并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项目,将资金集中投入到这些项目中。同时美国奥 委会还制定了“金牌行动计划”、“运动员奖学金计划”、“就业计划”,使运动员能够全 身心地投入训练,准备奥运会。俄罗斯总统曾经颁布加强奥运会准备工作的命令,强调将全 面帮助开展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国家的有限任务。澳大利亚不惜重金向俄罗斯购买“奥运金牌 计划”,制定“奥运会运动员培训计划”,并利用奖学金等形式激励运动员出成绩。这些国 家都期望这些重点项目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或争得奖牌。亚洲、欧洲、美洲一些发达国家 或发展中的国家也都确定了各自的重点发展项目,并在管理、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优先发 展[12]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中国想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上夺得金牌,绝非一件易事。在人种 不占优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竞技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对一个在解放前曾经三次参加奥 运会都无功而返的国家来说,想夺取奥运金牌,真的只有寄希望于人为。而举国体制恰恰是 这样一种人为的制度设计,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竞技体育的赶超战略,其历史功绩不容抹杀, 面对必须出色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殊历史任务,面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和中国体育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承担的现实责任与更大贡献,必须进一步坚 持与完善举国体制。

4关于竞技体育与国际接轨

经济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福音,使得地球越来越变成一个大的村落,人们的出行与交流 更加便捷和畅通。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越 来越强烈的一致性。现今,在中国社会最为流行的词语莫过于“与国际接轨”。社会各行各 业都在思考,都在探索。在体育界,同样也在谈论我国竞技体育如何实现与国际接轨。竞技体育的确是超越了种族、信仰、肤色、贫富差距、性别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极强的国 际性。因此,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认为,体育是世界五种通用语言之一。虽然体 育有着这样独特的特性,在当下中国谈论竞技体育与国际接轨,走国际化道路,还需要有一 些清醒的认识,而不是跟风,起哄,人云亦云。

笔者认为,竞技体育国际化的内涵有以下几点:一是竞技体育各种项目在全球传播,特别是以奥运会为主体的竞技项目在全球广泛传播,越来越突破地域界限;二是竞技体育的竞赛规 则越来越达成了共识,没有特殊化;三是举办竞技体育必须遵循国际竞技体育管理组织的各 种制度,不能搞民族特色的东西,也不能搞地域特色的东西;四是竞技体育中蕴含的许多普 世价值,如超越、拼搏、公平、公正等越来越得到全世界人们的共同欣赏和追崇;五是竞技体育的训练方式、手段、器材、康复保健措施等越来越趋同,各种竞技体育的资源开始在全 球范围内进行流动。

然而,竞技体育的国际化,并不是说明竞技体育的发展、管理模式也需要国际化。事实上,竞技体育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国际化,唯独在发展模式、管理方式上,是可以存在差异的,体现出一定的民族特色。道理很简单,因为,现今的世界依然是一个阶级社会,虽然经济在 全球化,但是,地区发展极其不平衡,东西对抗,南北差异仍然存在。这个世界还远远没有 趋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还是社会发展层面上,仍然体现着地区和民族差异。 如果仔细比较世界上各国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就会发现,远远没有统一的模式。更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面对中国竞技体育在短时间内的快速崛起,世界各国都在研究中国,都在学 习中国的经验。举国体制是我国发展竞技体育不同于其它一些国家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做法 ,是一条成功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

在笔者看来,中国竞技体育在很多层面上需要与世界接轨,比如恪守规则、弘扬竞技体育精 神、开放竞技体育市场、采用国际先进的训练方式手段、采用国际先进的训练仪器与医疗器 械等等,唯独在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上,与国际接轨的难度很大,而且,其现实意义以及由 此带来的后果需要我们认真仔细的分析,而不是凭直觉与感情冲动。

(本文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副所长祝莉教授的悉心指点和帮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为了金牌,政府很累[N].学习时报,2006-5-15.

[2] 刘克梅.别让“丁俊晖光芒"遮了“邹春兰悲剧"[J].教书育人,2006,31:11.

[3] 狐鸣.建议停止“举国体制”的提法[J].体育学刊,2007,14(2):1-3.

[4] 梁晓龙.当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之二——当代中国体育的基本理论和体 育发展的基本经验[J].体育文化导刊,2003(5):5-9.

[5] 颜绍泸.竞技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56,270.

[6] 陈融.建国以来认识和处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的历史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 学报,1998(4):11-15.

[7] 梁晓龙.当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之五—— 当代体育运动发展的基本趋势 、规律与特点[J].体育文化导刊,2003(9):9-13.

[8] 杨桦,孙淑惠,舒为平,等.坚持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J]. 北 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577-582.

[9] 杨桦.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4:26-28.

[10] 杨桦.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J].成都体育 学院学报,2002,28(1):1-7.

[11] 李力研.解读体育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12-31.

[12] 杨树安.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五大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3,5:3-5.

[13] 任海.奥林匹克运动读本[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8.

[14] 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1949-1998)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9,9.

[15] 曹林.不要假装对金牌毫不在乎[N].中国青年报,2008-08-25.

推荐访问: 当前我国 理性 若干 思考 竞技
本文标题:对当前我国竞技体育若干重要问题的理性思考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513/55775.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对当前我国竞技体育若干重要问题的理性思考》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