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历史教学中环境的创设

发布时间:2022-05-05 12:35:02 | 浏览次数: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最基本的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而思考人类发展和自身发展。正如19世纪著名的史学家兰克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的序言中所说的本书的任务是“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这种基于人格形成的教育着眼点,实际上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通过知识载体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挖掘中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中学生的发展水平。

白寿彝先生在《中国史学史教本》中曾这样说:“我一向认为,在课堂上讲教本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这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教科书的意蕴讲出来,懂得为什么教本这么说而不那么说,这实际是读书和思考问题方面的示范,启发和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作为教本,它对读者的效果不只是看教本本身的质量,也要看教师本身能不能利用教本……”“教无定法”,我们不能要求教学模式的标准化,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现就我在历史教学中环境的创设作一些介绍。

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的狭小范围而应突破教材,有创新和提高,作学生的榜样和示范,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时,我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或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或到实地人文建筑景观现场考察学习,以对该目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面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收获大”。取得如此效果是因为:第一。现代媒体迅猛发展,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的接触;第二,这种对历史知识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即学习历史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认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这么辛苦”,继而有了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想法;第三,把中国古代的经济形势跟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作比较,从而发挥历史的借鉴作用。

时空环境。资源环境的开放引起了时空环境的开放。在教学中,师生要突破一节课一个课时的老习惯,不拘一格打破教材编排序列进行增减并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也可以把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历史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通过学习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比如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讨论他们了解的中国农业,再讲述“神农的故事”进入新课,学生兴趣很大。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线索、历史现象等五要素使学生举一反三,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思维环境。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20世纪美国历史学家詹姆士·鲁滨逊说过,历史可以满足我们的幻想,可以满足我们急切的闲散的好奇心,也可以检验我们的记忆力,而资源环境与时空环境为思维环境的广度、深度提供了延展的空间。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的思维,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观点,甚至宽容学生某些认识上的错误,从而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并进行疏导、调适,同时也要使学生在思维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效记忆,掌握历史规律。如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我让学生自由发表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分工的看法。大家畅所欲言,有些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式”。有的学生还讲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来说明问题。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在自由的环境里思考问题,这既适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也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交往环境。历史结论的得出,必须以史实作为支撑,教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为例,内容包括:(1)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搜集人物的资料,包括人物故事,人物作品及人物事迹。(2)角色扮演。学生课前扮演历史人物准备剧本、化装、道具、与组内成员交流合作,参与筹备活动。(3)共同学习。教师课堂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料,分组表演历史人物。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表演过程中对人物的把握程度。(4)讨论评价。学生讨论、辩论、评价历史人物。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从人的本性出发,感受每个历史人物的心理和动机,从而受到感染,从内心体验历史人物,发挥借鉴明智的历史功能,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推荐访问: 创设 环境 历史 教学中
本文标题:历史教学中环境的创设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505/52563.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历史教学中环境的创设》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