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论书法家能力构成

发布时间:2022-05-04 17:10:02 | 浏览次数: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在艰苦开拓和顽强拼搏中,创造了可以使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为从古到今的人们“传情于异时”、“致意于两地”提供了有效的沟通手段。而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被称为“最东方”、“最能代表中国哲学意味”的艺术。

书法创作,就是在精研书法技法、全面地继承书法传统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意志、审美取向,融汇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书写文字内容的理解去书写作品。是书法家娴熟技巧、继承传统质量、线条造型能力、多方面学术素养与艺术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古代书家给我们留下来的法帖、墨宝大多是随诗文而来,都是实用的写字,他们“写字”时想到是如何把诗文写精妙,遣词用字认真“推敲”,引经据典精心琢磨。把字写好看是有意识也可能是无意识。当时好看的字、没有被“看好”的字,今天都被我们看好,奉为“法帖”,尊成“墨宝”。甚至,粗识文字的村民野夫的大胆妄为之作,在现代也被冠之以“民间书法”而倍受推崇。今天,书法越来越艺术化,已没有了太多实用的需要。书法作品的生存环境首先是展厅,很多人写字是为了展览。所以,写字成了“创作”。书法创作与其它艺术创作一样,要求书法家有较高的艺术修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书法创作带有创造性,带有创新性。进行书法创作,必须具备艺术修养和胆识,即一定的条件,依笔者看来,书法家能力的构成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驾驭笔墨的能力

书法的基本功是书法家长期而艰苦的艺术实践和批判地继承书法艺术遗产得来的。是书法家对各种技法的熟练掌握程度和各种书体的熟悉程度的体现,是书法家各种技巧能力的总和。书法家驾驭笔法、墨法、章法等能力的综合指数越高,基本功就越好,创作能力就越强,创作水平就越高,出成绩的可能性就越大。技法与技巧全面地学习和训练过程,就是基本功的积累过程。书法技法、技巧的学习与训练、基本功的积累,最主要的是通过不断地和大量地临帖来完成的。要熟练地掌握这些技法,必须老老实实、一丝不苟地勤学苦练,下一番“笔冢墨池”的功夫,有一个“池水尽墨”的过程。先贤们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整套全面学习和训练技法技巧的办法, 如双钩、单钩、摹写、对临、背临、意临等。长期而艰苦的艺术实践,是书法的基本功积累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急功近利,不在基本功上下苦功,一味想抄捷径,必然是“欲速则不达”,也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而创造出有较高艺术性的作品来。

二、熟知书法演变的能力

截至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从甲骨文的演变来看,当时的书写者、契刻者已开始主动地融入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经过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此后,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直到今天,中国历史任何一个时期的书坛上,可以说都是名家辈出,群星灿烂。

以唐宋为例。书法发展到唐代,各种书体都有名家。篆书有李阳冰,所作瘦细而劲伟,飞动若神,后人将他与秦朝的李斯并称“二李”。隶书有韩择木,其书如“龟开萍叶,鸟散芳洲”。楷书是唐代书法的主流,它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传统,进一步向法度精严、工整美观方面发展,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唐代楷书,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许多名家各显其长各擅胜场。楷书的成熟,自然相应地推动了行书的发展。从流传下来的碑帖来看,唐代出现了不少行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徐浩、颜真卿、柳公权、李邕、杜牧等。

唐代的草书直承二王,又有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时代风格,使草书由今草发展到狂草,孙过庭、张旭、怀素墨海腾蛟笔走龙蛇,各展其能各逞其妙,创造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所有这些使唐代书坛云蒸霞蔚,呈现出万千气象。

北宋统一后,社会得到了相对的稳定,文化在前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宋太宗喜爱书法重视书法艺术,他命令大臣王著把大内所收藏的墨迹编辑为“法帖”,刻拓赐给大臣。这部法帖是在太宗淳化三年编刻的,所编的墨宝法帖,都是内府秘阁所藏,所以被称为《淳化阁帖》,为我国书法史上第一部大型汇帖。之后,刻帖之风盛行,都以《淳化阁帖》为底本,重刻翻摹,其中最有名的有潘师旦摹刻的《绛帖》,钱希白和尚摹刻的《潭帖》,蔡京负责厘定摹刻的《大观帖》等。在印刷术尚未出现的当时,它对推广和保存古代法书,使名家法帖墨宝“飞入寻常百姓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书法艺术以帖学的盛行和行草书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宋代”特征。

帖学盛行,使以行书为特色的北宋书法艺术形成了以“尚意”为风格的时代特征。出现了以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四家”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继东晋南北朝行书、唐代楷书繁荣之后,书法艺术在宋代发展成为又一个高峰。

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涉及到许多方面,大量地鉴赏优秀作品是主要途经。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史上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朝代的书坛上,都是名家辈出群星灿烂,优秀作品浩如烟海。“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习书法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家每一件作品都临摹练习,但应该尽可能多地去鉴赏这些作品,认真地去审读、理解其笔法、墨法、结字、谋篇、布局的方法,汲取营养。同时对照自己的习作,找出优缺点,得到借鉴,使自己的书写水平不断提高和完善。熟知每个时代书法发展过程面貌,认清每个书家审美取向、师承关系、个人风格走向,对于我们感知解读书家作品,领会书家创作主旨,体察书家作品之美,培养提高书法创作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三、多门类艺术鉴赏能力

清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 “谓学书者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此定论也”他对这个定论说了不少道理之后,又说:“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成为一个书法家首先要志向高远、行为高洁、举止高雅、风格高尚,具备不同流俗的人格和清新脱俗的形象。其次要博学、卓识,有知有识。所谓 “博学、卓识”就是指一个人的知识修养方面,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字外功夫”。可以这样说,当具备一定的书法基本功以后,“字外功夫”,便是一个书法家艺术成就的决定因素。“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为贵矣”(清李瑞清《玉梅花庵书断》)

字外功夫包括很多方面。首先,要加强书法理论学习。书法理论是许多人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我们的书法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可以提高我们的“眼力”,开阔视野。因为只有“眼”高了,“手”才可能逐渐提高。例如:熟悉了中国书法史,就能懂得各种书体的演变和发展,懂得历代各种书法流派、风格的特征,了解历代各个书法家风格形成的内因、外因及前后的师承关系,从而对其中任何一体、一派、一家的用笔、用墨、结体和章法等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对整个汉字及其书法的历史也就有了系统地了解,我们就能从中获得许多借鉴以及许多有价值的启迪。其次,应有较高层次的传统艺术传统文化修养。书法是以汉字及其诗文词句为素材的艺术形式,自然对文化修养有较高的要求。古代有成就的书法家大多是士大夫文人,他们不仅是书法家,文学上也具有相当深的造诣,在其它领域也是行家里手,他们的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常常是抒发情怀的自撰诗文。即使有时写他人的诗文,对内容的选定也是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和意趣的共鸣基础之上的。如宋代的苏东坡,清代的郑板桥,当代的启功、沙孟海等人。文化修养的广博、深厚,不仅能使我们对书法具备高度的领悟能力,而且能使我们对文字内容的深刻理解与书法的艺术表现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文化修养还应包括懂得一些文字学知识,熟知文字的古今之变,掌握其结字造型规律,以便在书法创作中不写错别字,不写怪僻字,并能合理变通,灵活运用。所以,不断加强文化知识修养,对书法创作来说,是有深远意义的。最后,积极汲取姊妹艺术如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体育、武术等的营养,从诗歌的平仄对仗、章法;绘画的笔法、墨法、经营位置;音乐的韵律;舞蹈的节奏;运动员的各种姿势;武术的聚散缓急、大起大落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诱发灵感、得到借鉴。对于一个立志为书法事业而奋斗的人,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修养以开阔视野,是十分必要的。

四、接受生活自然启发顿悟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创作在于艺术家能够直观撷取生活的一个细节、一个过程、一个画面、一个场景,在创作思想指导下,饱蘸喜怒哀乐、审美取向、价值原则,认真地去进行“重写”、“改写”细节、过程、画面、场景。或使观赏者参照生活的阅历,回复到“现场”之中、“现行”之时;或带观赏者进入一个受教育、受启发、受熏陶的“场”中,得到美感、快感。诗词、绘画、影视、戏曲、小品等无一例外。

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生活中的一切体味,心灵深处的感受,都有可能通过敏感的书法艺术家,将其贯注于柔软的笔毫,流泻于洁白的绢纸,而这些精妙的心灵痕迹,又在后人“如见其人挥运之时”的想象中,获得新的生命。艺术创作源于激情,激情本自信念,但激情和信念又都根于生活。 汉代蔡邕在京城鸿都门外,见到工匠用刷涂料的刷帚写字,感到新鲜。回家后,左思右想,在此启发下,终于创造了“飞白”的书体。有“草圣”之誉的唐代书家张旭,看到公主出行的轿子与挑柴的担夫互相争道的情景,从而联想到书法中的章法安排和字幅上面的黑白分布。他观看公孙大娘的舞剑器,也就是看公孙大娘的剑舞,从而悟得了相互避让,刚柔相济,婀娜多姿的书法神韵。颜真卿在《述张长史十二笔法》中说:“偶以利锋 (在沙平地上)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此乃悟用笔“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乘船去四川途中,见梢公摆动船桨摇橹,联系书法创作,从中得到启迪。在行书中创造出中宫收紧,撇捺向四面伸展的艺术风格。徐青藤在创作上之所以能以“狂花扑水,乱云堆岭”的气势崛起于明季画坛而彪炳于后世,其根本原因正是个人命运与冷酷的社会现实发生了剧烈碰撞后而迸溅出来的火花。清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其书法能摆脱世俗的约束,通过书法绘画的长期实践,将隶书的笔法和“画竹写兰”的笔调,用于自己的书法结构中去,终于创立了“乱石铺街”的“板桥体”。

“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清刘熙载《艺概》)不同的社会背景、人生阅历、生活环境使书作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取法生活以外,还有师法自然。怀素说:“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清代大画家石涛在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笔墨章第五》中讲得更为具体:“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近有远,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边,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飘缈,此生活之大端也。故山川万物之荐灵于人,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苟非其然,焉能使笔墨之下,有胎有骨,有开有合,有体有用,有形有势,一一尽其灵而足其神!”“书画同源”,书法的点画、结构、章法布白等与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客观物象具有同理性,我们要真正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还必须从生活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学习。历代书家也总是不断地向生活、向自然汲取养分,从大自然中从生活中去寻求创作的灵感。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说张旭写草书是:“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总之,我们应主动地、经常地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观自然之妙,察人生之理,悟书法之道。视野开阔,胸次丰富,灵性会闪现,创作会受到启发,我们的书法创作就会充满活力。

推荐访问: 书法家 能力
本文标题:论书法家能力构成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504/52300.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论书法家能力构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