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地质科技工作服务“三农”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05-02 16:50:02 | 浏览次数:

摘要:指出了地质科技工作在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加强地质科技服务三农的工作,为此,提出了应加强土地质量调查,从源头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竞争力;循元素迁移富集规律,溯食品安全之源,保障生态食品安全;塑自然景观之魂,助力全域乡村特色旅游,推动文旅产业大发展。

关键词:地质科技;三农;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191-02

1引言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四川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进行了全省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而四川省地矿局则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主动作为,积极投入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建设,奋力开创新时代四川“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2夯地质基础之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比喻:“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地质科技工作应当主动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

2.1加强土地质量调查,从源头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竞争力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从土地质量调查人手,从源头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竞争力。突出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利用土地质量调查成果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粮食生产重点县、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到2020年建成全国优质粮油基地、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从生态地质环境、地质地貌条件人手解析川酒、川茶、川菜、川药、川猪等优势产品的优势,建立绿色地理标志,打造“川字号”的品牌。

2.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农村集中居住区安全

开展村镇(包括既有村镇、拟新建村镇和移民搬迁村镇)以地质灾害为重点的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对建筑地基、地质灾害威胁、洪水、采矿区塌陷安全等进行安全适宜性综合评估和环境承载力评价,提出原址扩建、搬迁新建选址和减灾防灾的规划建议,并对重大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和工程治理。

2.3加强专项地质勘查。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服务国土空间规划、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特色小镇建设。开展四川主要活动断裂带和地震带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专项工作。充分吸取“5·12”汶川地震、“4·20”芦山地震、“8·8”九寨沟地震的经验教训,重点对分布在四川省的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岷山断裂带、马边雷波断裂带和巴塘理塘断裂带及其配套的强震带开展工作,超前提出村镇地质安全和减灾防灾的规划建议。

3塑自然景观之魂,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3.1加强自然资源系统调查。统筹发展乡村新业态推进产业融合

加强全省地质旅游资源、森林康养资源、河湖湿地资源等资源的系统调查,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地质旅游等资源,统筹发展乡村新业态,大力推进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深度融合。建成全国乡村旅游强省和森林康养大省。

3.2赋予自然景观地球科学生命

自然地质美景具有视觉冲击力,但视觉容易疲劳,只有赋予自然景观地球科学生命,景观才有灵魂价值。推动文旅产业大发展,应当加强地质景观、地质剖面、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遗迹以及有特殊价值的矿物岩石等地质文化资源的大调查、大开发与大保护,再现、还原、提炼景观的地质元素,通过挖掘景观的地学特征和科学价值,融合区域文化来提升其旅游价值。促进地学科普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体育等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建设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加强地质文化科普宣传和科普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新兴文化旅游产业,增强人们对地球的科学认知与保护意识,全力助推四川省全域旅游再上台阶。

3.3推动“地学+农学”融合,助力乡村特色旅游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深入挖掘地学旅游资源与乡村历史遗存、民俗风情、非遗项目等文化资源融合,把美丽乡村建成景点,把民俗、地学资源、农事、林事体验开发成原生态、互动性的旅游产品。发展特色休闲旅游产业,与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田园社区有机结合,构建田园综合体。宜居宜业宜游,建设美丽乡村新形态。

4溯食品安全之源,保障生态食品安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在选择性地吃泥巴,水是运送物质的工具,土壤中的元素则是构成食物的能量载体。因此,保障生态食品安全,需要追根溯源,从土壤的形成和水的运移人手,认识和把握元素迁移富集规律,遵循规律保障生态食品安全。

4.1厘清地质演化

粮为地之生。食品即元素不同價态化合物的混合物,矿物元素源自水和土壤。土地质量的先天优劣和人为污染与否决定了后期农作物的生长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当自水和土壤人手。开展土地质量调查评价(体检),是摸清全省土地质量“家底”、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建设农业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特色品牌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判断有无土地质量问题(有害超标或污染)和开发优质土地的必要条件。

岩石是土壤之母,土壤由岩石风化形成。土地性质也会继承地层岩性基因,岩石中元素的组成决定了土壤的基本性质,如富硒土地中的硒元素就源于成土母岩;一些地区重金属超标并非源自工业污染,而是因为成土母岩中重金属含量本来就高。同一地区成片的土壤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源于成土母岩成片或成带分布,而土壤性质变化亦与岩石地层形成环境高度相关,如沉积岩与岩浆岩风化生成的土壤差别较大,石灰岩与泥岩分布区植被就会呈现出较大差异。岩石结构构造对成土影响也很大,元素组成相近的泥岩与砂岩风化生成的土壤含水率、透水性都可能有较大差异,影响其上生长的作物,自然覆盖于其上的植被也会有较大差异。

同一元素不同价态性质不同,地质环境变化可引发元素产生毒性。

4.2防治水土污染

开展农村环境污染调查评价,提出防治环境污染规划建议,实施污染治理工程。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污染调查,主要针对农村垃圾、人畜污水排放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状况;二是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主要针对农用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水系(地表地下水)和耕地的污染状况;三是进一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恢复治理工作。重点查明水土环境污染、地面塌陷、区域供水含水层破坏引发的居民饮用水困难等问题,积极探索开展生态脆弱区矿产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调查评价。建设绿色矿山,推进绿色勘查、开发、闭坑一体化矿山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四是持续不断开展小流域治理。以水土流失治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充分结合地质灾害治理、道路交通建设、环境整治、土地整理、旅游资源开发等,积极探索各类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五是进一步提高土地整理的质量和效益。围绕耕地红线、城乡建设、工业开发和提升土地质量,坚持土地质量评价先行、规划引领、优化设计、统筹地、路、水、防洪,杜绝新的污染出现,切实提高土地整理的质量。

4.3加强环境监测

开展资源环境监测预警和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推动智慧乡村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日趋严峻,一些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通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监测和预警预报,全面掌控不同区域国土空间的特点、属性、潜力、开发现状和超载状况,实施差异化的管控措施,提高国土空间开发管控水平,有效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切实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一是建设农村土地质量、饮用水资源、减灾防灾、环境保护等的信息系统;二是充分利用遥感遥测、卫星定位、自动远程技术,开展长期的动态监测,进行动态评价和预警预报,进而助力形成各地政府的监控监管和决策系统。

4.4对口身体需求

加大生态产品供给,加强原生态产地地理标识认证,加强生态修复保育保护。

正如不同区域的药材当应用于相应区域的人群一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材亦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群相适应。草原之民主食肉糜而农耕之民主食五谷,地质科技应与中医药科技和农业科技深度融合,探索对口身体需求的食品饮料供给。

5循元素迁移之律,修养体格性格品格

维持地球上芸芸万物生命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而元素组合成的化合物即为能量的载体。求索元素迁移富集原理、遵循地球科学规律至关重要。

南橘北枳,地质环境条件控制植物的品性;人群高矮胖瘦肤色毛发与地域同样具有高度相关性。人体直接或间接从水和土壤中摄取元素和化合物,从而构造形成身躯,地质环境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人的体格。

北方人豪爽南方人温婉,人的性格同样与地域具有高度相关性。地质环境条件不同,人类自水和土壤中摄取的元素有异,或源于地域性植物选择性地从水土中吸附元素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长期食用而致生活习惯、习俗大不相同,从而养成迥异的性格。

6结语

毋庸置疑,地质环境条件与生长于其中的生物息息相关。地质科技工作服务于“三农”,当以元素迁移富集规律、地质环境演化规律把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维护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推荐访问: 科技工作 三农 地质 思考 服务
本文标题:地质科技工作服务“三农”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502/51426.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地质科技工作服务“三农”的思考》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