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金融衍生品交易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借助社会调研、案例分析及模型建立等研究方法,在阐述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衍生品交易和监管中积极变化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并从宏微观角度提供了对策建议,以促使企业合理利用衍生品交易规避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促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金融衍生品 套期保值 金融监管
金融衍生品以其不可替代的套期保值和投机功能为交易主体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理财和避险工具。但金融衍生品设计复杂、组合多变,本身蕴含了极大的交易风险,若运用不当,非但未规避原有的风险,还可能产生新的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企业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价格、利率、汇率风险等,因此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由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又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目前在企业的衍生品交易和监管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对策。
一、后危机时代企业金融衍生品交易和监管中的积极变化
1、企业方面的改进
企业方面的显著变化在于利用衍生品理财和避险时更加科学和审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范交易风险,以避免重蹈深南电、中信泰富等企业的覆辙。具体而言,一是部分企业加强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二是引进金融衍生品交易专业人才,三是通过向专业机构咨询后再从事交易等等。这些积极变化可以以深圳康佳集团为例加以印证。深圳康佳集团2009年底制定和出台了严格规范的金融衍生品投资管理制度,对衍生品投资的审议程序、风险控制及后续管理等事项做出具体规定,并高薪引进衍生品交易的专业人才。对衍生品投资有类似举措的国内企业还有很多,如中兴通讯、国电长源电力、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都从前期国企衍生品交易巨亏事件中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风险、漏洞和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
2、政府方面的改进
金融危机过程中众多国企的衍生品交易巨亏事件,企业风险意识淡薄、内部治理结构缺陷、套期保值和投机目的交织等是决定性内因,但政府对衍生品交易重视程度不够、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因素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危机过后,政府针对衍生品市场发展和交易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以规范企业衍生品交易行为、降低交易风险、促进衍生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具体措施包括:一是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如2009年3月24日和7月9日,国资委先后下发通知,要求各央企集团总部加强衍生品业务监控,并及时向国资委上报从事衍生品业务的情况;2011年1月27日,银监会发布了《银行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管理办法》,从总则、市场准人、风险管理、产品营销与后续服务、罚则等方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品业务进行系绕性规范。二是增加衍生品交易品种。近两年央行相继推出了债券远期、人民币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外汇远期、外汇掉期等衍生产品,2010年4月16日又成功推出了沪深300股指期货,堪称我国衍生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
二、后危机时代企业金融衍生品交易和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微观方面
(1)企业对金融衍生品存在新的认识误区。众所周知,金融衍生品交易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加之近年来媒体对我国企业衍生品交易巨亏事件的报道,一些专家学者还公开大肆批判金融衍生品,更进一步扭曲了公众对金融衍生品的认识,很多企业主观上无限放大衍生品风险,而忽视衍生品在理财和避险中的积极作用。很多资金、技术和人才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近期内不考虑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财务管理。小企业对金融衍生品的态度更加消极。这种因噎废食、纠枉过正的反应正是此次金融危机和企业衍生品交易巨亏案例消极影响的具体体现。
(2)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程度低。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比例依然很低,数据表明,只有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才将金融衍生品运用于财务管理中,这与西方国家企业的普遍参与形成鲜明对比。根据ISDA2009年的一份报告显示,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71家涉足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管理,占比高达94 2‰而我国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利用衍生品的比率只有62%,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几乎100%),也落后于韩国(87%)和中国台湾(80%),与国际平均水平83.33%也相去甚远。世界500强企业尚且如此,中小型企业利用衍生品的比例则更低。
(3)企业盲目选择场外交易。场外交易的不透明和高风险性是导致众多企业衍生品交易频频失利的主要原因,深南电、中国远洋事件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然而在后危机时代,仍有企业盲目进行场外衍生品交易,广东东凌粮油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公司是我国内资食用油行业中规模仅次于中粮集团的产业龙头。2009年该公司年报显示,衍生品交易出现了6546万元的巨额亏损,其中大豆期权合约亏损6276万元。鉴于目前我国期货交易所中尚无推出大豆期权合约,所以可以推断该公司进行场外交易是导致巨额亏损的根本原因。
(4)金融衍生品专业人才依然匮乏。金融危机中企业衍生品交易亏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专业人才的匮乏,危机之后这一问题依然存在。目前在进行衍生品交易的企业中,基本上没有引进金融衍生品交易人才,而是由财务人员代为从事衍生品的交易及管理事项,很多交易人员对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缺乏基本了解,甚至看不懂英文交易合同,只能靠投行的翻译和介绍了解相关信息,在与国际投行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时很难做到公平交易和对等谈判,交易亏损在所难免。
2、宏观方面
(1)政府对金融衍生品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大多数公众对金融衍生品的内涵、功能、风险、定价等知识知之甚少,这一状况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政府对金融衍生品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不够,未充分认识到衍生品在企业理财和风险控制中的重要功能,未采取积极措施培养衍生品交易专业人才,更未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普及金融衍生品知识,未能为各类交易主体提供良好的学习金融衍生品知识的平台。
(2)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不完善。具体体现在:一是场内市场发展缓慢,交易品种较少。目前仅包括债券远期、人民币利率互换、银行间外汇远期、外汇掉期等业务,缺乏期权、互换等衍生产品,很多特定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尚未开发。二是投资者范围不广。目前推出的债券远期交易和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均是面向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的,一般投资者的避险需求难以满足。三是国内金融机构产品开发设计和市场营销能力欠缺,企业在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上受到限制,部分有保值需要的境内企业只能参与境外投资银行提供的场外衍生品交易,也为交易失利埋下伏笔。
(3)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架构不合理,监管体系不完善。目
前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架构不适应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需要,因为衍生品交易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这些机构一方面有各自的主管机构监管,但同时场内衍生品市场由单一部门监管,必然导致多头监管、相互协调的局面,衍生品交易的高风险性客观上要求监管的及时性,而机构之间的协调需要时间,很可能会因为监管机构的认识和行动时滞导致交易亏损。此外,行业协会及交易所的自律机制尚不健全,电加大了交易风险。
三、后危机时代提高金融衍生品运用效率的措施
1、微观方面
(1)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综合危机前后企业对金融衍生品的错误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片面强调衍生品的避险和套利投机功能而忽视风险的激进态度,二是片面放大衍生品风险、忽视衍生品在理财和避险中积极作用的消极态度。为此,企业首先应辩证看待和客观评价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功能和风险;其次,企业应积极培养和引进金融衍生品方面的专业人才。以改善在衍生品交易中与国际投行等对手的不对称地位,提高金融衍生品交易成功的概率。
(2)坚持套期保值原则、不做投机。企业在衍生品交易中,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避险需要和风险承受能力,谨慎选择交易品种,套期保值金额要完全对冲,避免交易过程中产生新的风险。如在期货交易中,期汇交易总量应与同期的现货交易总量相适应,避免头寸暴露;在期权交易中,只做风险有限收益无限的期权的买方,不做风险无限收益有限的卖方等。
(3)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制度。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董事会的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形成董事会的内部制衡机制,将风险化解在决策过程之中。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形成由风险决策、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三部门组成的相互牵制的风险控制体系。三是建立高管层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董事的勤勉与诚信,确保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建立健全经理层激励约束与绩效评价机制。在衍生品交易中,应充分发展理财专家的作用,限制外行经理层的权利。
(4)坚持场内交易,避免场外交易。场外市场交易的主要特征是合约的非标准化和一对一交易,其实质是一种私下交易。由于交易过程比较隐蔽、信息不对称、市场流动性差、缺乏据以进行逆向操作以对冲头寸的竞价机制和清算系统,所以大大增加了交易风险。此外,因不涉及公众投资者,场外交易也是政府监管的“真空地带”。中航油的航空煤油期权交易巨亏就是在新加坡纸货市场(场外市场)交易中产生的。交易所内交易则相反,具有和约的标准化、交易公开透明、流动性强、政府监管到位等优势,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的系统风险。
2、宏观方面
(1)政府应加大对金融衍生品的推介力度。一是政府组织金融机构和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同参与,针对企业高管层普及衍生品知识,介绍典型成功和失败案例,提高企业对衍生品交易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二是政府出面,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引进和培养一大批金融衍生品专业人才,逐步改变企业与衍生品交易对手的不对称博弈局面。如政府可鼓励高校开设金融衍生品专业,加大对金融衍生品课题的研究投入,使高校成为培养金融衍生品人才的摇篮。三是政府出资建立衍生品模拟交易机构,对外提供衍生品交易前的决策过程及方法、交易过程中风险监测控制方法、出现异常情况时的应急处理及止损方法,并鼓励企业参与模拟交易过程,为现实中的衍生品交易打下基础。
(2)优先发展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场外与场内市场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可替代性,但两者的区别非常明显:场外交易由于是一对一交易,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另外场外交易缺乏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交易效率大大降低。而场内由结算所作为中介,可以极大地降低信用风险,并且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作为新兴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信用环境欠佳,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较大,应当优先发展场内金融衍生品,场外市场作为有益的补充。
(3)加强政府监管架构的调整与协调。尽快建立起以中国证监会为场内衍生品市场监管主体、交易所和行业自律为辅的立体监管格局。首先,应加快立法建设,为衍生品交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交易体系,保证交易活动的有序进行。其次,强调交易所的自我管理和监督,以保护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和保持市场的流动性和高效性。再次,重视行业和企业自律。在国外,行业自律组织属于衍生品市场三级监管体系中的一级,是对政府宏观监管的重要补充。
(4)成立专门的衍生品交易机构,为企业衍生品交易提供服务。目前我国参与衍生品交易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在专业人才匮乏、交易技能低下的现阶段,为尽量降低国有企业衍生品交易风险,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建议由国资委出资成立专门为国有企业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机构,高薪聘请金融衍生品人才。有理财或避险需求的国有企业可与该机构签署委托交易协议,由该机构全权负责金融衍生品交易。而对于有衍生品交易需求的中小民营企业而言,则可借助专业投资机构从事交易,以充分发挥专家理财的优势,有效降低交易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志军、魏凤莲: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6)
[2]杨锦之、洪渊:从中航油事件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J]当代财经,2007(3)
[3]张娇、陈晓倩:国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经验及借鉴[J]商业经济,2009(4)
推荐访问: 对策 监管 衍生品 金融 交易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企业金融衍生品交易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 1“圆”审美视域下壮族民间舞蹈“圆”美探索
- 2党员各种谈心谈话记录 学生党员一对一谈心谈话记录
- 3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 4小学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小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
- 5中南海里的“除四害”\“大炼钢”行动
- 6浅谈高原之宝牦牛奶制品的营销策略
- 7党支部会议程序 党组织开会
- 8202X年全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应急预案三篇 关于全员核酸检测应急准备情况的报告
- 9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排查工作方案例文稿 制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 10美国海军航天遥感技术述评
- 11中小学疫情防控期间师生错峰就餐实施方案 中小学疫情期间食堂错峰就餐方案疫情防控食堂错峰就餐安排
- 12学校2021年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快递行业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