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恶性与否的CT征象的Logistic回归研究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各种CT征象中预判其恶性与否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经病理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60例,将年龄、性别、病灶部位、病理类型、病灶最大径、分叶征、毛刺征、空洞、空泡、钙化、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肺不张、胸腔积液、液化坏死、转移、平扫、增强、CT差值共19个观察指标为自变量,肺癌的病理分级设为二元应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灶最大径、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液化坏死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集束征、液化坏死,病灶最大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为年龄、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液化坏死及病灶最大径与肺癌的恶性程度有关,其中血管集束征、液化坏死及病灶最大径是恶性肺癌的危险预后因素,这在临床诊断肺癌和判断预后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恶性与否;CT征象;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机体层摄影
日常工作中,影像科医师对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诊断是局限在肺癌形态学方面的初步认识,仅仅评价肺癌病灶的大小、密度、边缘情况及邻近血管、胸膜的关系等情况。而病灶恶性程度则由病理结果来证实,然而肺癌影像学表现是由病灶的生物学行为决定的,一般认为良性病灶的体积小,边缘光滑等,恶性病灶的体积大,边缘毛刺、深分叶、胸腔积液、有转移等。如今,随着高档次螺旋CT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对肺组织结构细节的显示接近大体解剖[1],可发现2 mm大小的病灶,能敏感显示结节、病灶内钙化、脂肪及液化坏死等,使得肺癌的各种CT征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各种CT征象中大致地预判出肺癌的恶性与否是一项探索性工作,本文旨在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NSCLC的各种CT征象与病灶恶性与否做相关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经过病理免疫组化证实肺癌并进行病理分级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59±15)岁,平均60岁,鳞癌23例,腺癌34例,腺鳞癌2例,大细胞癌1例,其中高分化癌4例,高-中分化癌7例,中分化癌8例,中-低分化10例,低分化3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声嘶、胸痛、胸闷不适等等。
1.2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64排VCT行层厚为5 mm轴位扫描及1.25 mm螺旋容积扫描。扫描参数:探测器配置64×1.25,射线束宽度20.00 mm,电压120 KV,电流135 mAs,扫描视野以肺部为主,其它部位是否扫描以临床实际需要确定,螺矩1.375∶1,重建间隔1.25 mm;所有病例均做增强扫描,用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100 mL,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3.5~4 mL/s。所有图像均传输到PACS系统工作站。
1.3图像分析 各由1名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后处理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年龄、性别、病灶部位、病理类型、原发灶大小、分叶征、毛刺征、空洞、空泡、钙化、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肺不张、胸腔积液、液化坏死和转移,还有平扫和增强的CT值及其差值。其中转移的CT征象包括:①单发(多发)肺内或者胸膜瘤灶结节。②单根(多根)肋骨或者椎体、附件骨质破坏。③胸壁软组织侵犯。④隆突下或者肺门区域淋巴结广泛融合性转移[2]。⑤脑、肝、肾上腺等器官单发(多发)转移癌灶。平扫和增强CT测量值标准均来自癌灶的实体中心层面并且测量部位、面积相近。
1.4方法 结合临床治疗中,高分化、高-中分化及中分化肺癌相对于低分化、中-低分化及未分化肺癌治疗起来比较容易好转、不易复发以及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以及本研究的需要将高分化、高-中分化及中分化癌列为良性,共19例,将低分化、中-低分化及未分化列为恶性,共41例。采取良性(赋值=0)、恶性(赋值=1)为二分因变量(Y),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为自变量,其中,计数资料包括:性别X1(男=1,女=0)、病变部位X2(右肺=0,左肺=1)、病理类型X3(鳞癌=0,腺癌=1,鳞腺癌=2,大细胞癌=3)、CT征象分叶征X4、毛刺征X5、空洞X6、空泡X7、钙化X8、血管集束征X9、胸膜凹陷征X10、肺不张X11、胸腔积液X12、液化坏死X13和转移X14(无=0,有=1),计量资料包括:年龄X15(岁)、平扫X16和增强峰值X17、CT差值X18(HU)及癌灶最大直径X19(cm),统计数据由SPSS19.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方差的Levene检验和均值的T检验,然后把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的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计数资料的单因数分析结果,见表1。
2.2计量资料的单因数分析,见表2。
2.3多因数的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 由表1和表2,将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液化坏死及病灶最大径与癌灶的恶性与否进行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其中常量、血管集束征、液化坏死、病灶最大径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列入Logisitic回归方程模型为:
Ln■=-9.198+0.79X■+1.79X■+2.83X■
3讨论
本组病例,患良、恶性肺癌的年龄均值的比较和患良、恶性肺癌与有、无分叶征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两者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提示年龄的高低和有无分叶征尚不是恶性肺癌的危险预后因素。
本组病例,有血管集束征象41例,占68.3%(41/60),为本组研究出现的征象中次多的(分叶征44例),有血管集束征象如此多的原因,可能与本组研究的病例癌灶比较大有关。本研究发现,有、无血管集束征与肺癌的恶性与否有显著差异性(P<0.05),通过Logisitic回归分析,提示有血管集束征的肺癌与无血管集束征的肺癌相比,是恶性者,前者是后者的16倍多(P<0.05),故认为有无血管集束征是肺癌恶性与否的重要征象,这在临床工作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该引起肺癌专家的高度重视。血管集束征的病理基础是肺癌瘤组织内部纤维组织增生或瘢痕形成,肿瘤边缘区比中心区癌细胞增殖活性较高 [3],逐渐向周围的肺间质、肺血管、支气管鞘或小叶间隔浸润生长,最终使这些组织结构向瘤体牵扯移位、集拢,CT表现包括:肺内血管自病灶内穿过,或者肺血管受病灶牵拉向病灶移位,或者肺内血管在病灶边缘截断。有文献报道,血管集束征的出现及其程度,间接预示肺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4],这都是由于肺癌本身具有多基因、多因子的复杂调控结果。目前大量的研究证明,恶性肺癌与基因VEGF-C 及CD147 的表达有关。基因VEGF-C又称为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发生肺癌时能被病灶大量的释放 [5],这种基因介质促使恶性肿瘤生成许多新生血管,但都是不成熟的肿瘤血管,其血管内皮细胞结构性差,细胞间裂隙增宽,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癌细胞或者其代谢产物随血液渗透扩散到邻近的肺血管、支气管鞘或小叶间隔组织,使这些组织向瘤体移位、集拢,构成了血管集束征;其次,由于不成熟的血管内阻力较大,其它肿瘤供血血管代偿性增粗,表现为病灶靠近肺门一侧的血管不规则扭曲、增粗,或者由于不成熟血管形成动静脉交通,引起回流静脉受阻,表现为病灶远离肺门一侧的血管呈蚓状、网状改变,这些改变构成了血管集束征;基因CD147又称作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 是一种广泛表达于人体多种组织的跨膜糖蛋白,它参与复杂的调节过程,在发生恶性肺癌时,CD147通过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分泌,促进肿瘤细胞对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的降解,导致肺癌的侵袭和转移[6],开始时侵袭肺间质形成毛刺征,最后侵犯并牵扯到周圍肺血管、支气管鞘或小叶间隔,因此病灶往往有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共同存在。在分析CT图片时可以看到,有血管集束征的肺癌患者术后、放疗或者化疗后肺部的改变复杂很多:一般有玩固性胸腔积液;复查时有对侧肺的结节转移灶以及椎体附件的骨转移等,临床上呈现恶液质,导致5年生存率极低。可见,发生恶性肺癌,在上述的分子生物学作用下,出现各种各样的CT影像学表现中,血管集束征有一定的特异性,一般认为良性病变的血管集束征检出率低,肺癌则相对较高,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在本组病例中,发生良、恶性肺癌与有、无液化坏死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并且有液化坏死的肺癌与无液化坏死的肺癌相比,提示是恶性的,前者是后者的6倍(P<0.05),故认为液化坏死是肺癌恶性与否的重要征象之一。随着病灶的增大,肿瘤生长速度快,引起肿瘤内部供血系统不足,或者肿瘤中央不成熟血管受到压迫破坏,肺癌内部就容易发生液化坏死,若坏死物由支气管排出则形成液化空洞,若坏死物不能排出则形成软化坏死,表现为平扫时病灶内部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影,增强后低密度区无强化,可见CT增强检查对观察液化坏死的改变很敏感,在临床应用中是很重要的。本组病例,既是恶性肺癌又同时有血管集束征、液化坏死的病例共23例,见图1~3。
图1A 图1B
注:图1男,61岁,右上肺低分化腺癌。A图示病灶大小约为5.7 cm×3.0 cm×4.0 cm, MPR后处理多方位细腻地显示癌灶周围的血管向癌灶移位、集拢,构成血管集束征(白箭头示),中间部分血管从病灶内部通过。B图示CT增强横断面病灶内部液化坏死区无强化。
图2A 图2B
注:图2男,61岁,右下肺低分化鳞癌。A图肺窗示病灶大小约5 cm×6 cm×7 cm,深分叶,周围血管向病灶移位,集拢(黑箭头示)。B图CT增强纵隔窗示,病灶内部有液化坏死,并见2个小空洞。
图3A 图3B
注:图3 女 70岁,右下肺低分化鳞癌。A图示病灶大小约为4.3 cm×3.5 cm×4.0 cm,MPR后处理示癌灶周围扭曲、变形的血管集束征(白箭头示)。B图示增强后癌肿周边明显强化,内部低密度坏死区无强化(白箭头示)。
本组病例,CT检查发现的肺癌中均存在各种TNM分期,而TNM分期均由病灶的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决定[7],这虽然和关玉宝等[8]研究的病例分期不同,但是本组研究发生良、恶性病灶的最大径均值的比较以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明肺癌恶性与否与病灶的大小有关,与关玉宝等[8]对161例Ⅰ期NSCLC在CT显示的肿瘤最大径按照2、3、5 cm进行分层生存分析的结果一样。可见随着病灶增大,侵袭能力就越强,恶性程度就越高,各区域淋巴结越容易发生转移。有研究证明,瘤体直径≥3 cm的肺癌,其血清CEA浓度、Ki-67抗原、P53表达强度均较瘤体直径<3 cm者高[9],这与其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及癌细胞增殖能力强密切相关,所以病灶最大径也是肺癌恶性病变的危险预后因素,因此影像科医师观察病灶时认真测量病灶的大小,对临床参考有很大的帮助。
在上述回归方程模型中的常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是负值,认为在没有任何自变量(X),即病灶不存在液化坏死、血管集束征以及病灶最大径很小的情况下,提示肺癌恶性的可能性很小,大多倾向于良性。
综合上述分析,认为血管集束征、液化坏死和病灶大小有助于对恶性肺癌的预判,这为临床诊治肺癌和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卢光明.临床CT鉴别诊断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29-330.
[2]韦文桦,何启辉,陈 乾,等.64层螺旋CT对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06:914-916.
[3]周洁,谭理连,陈淮,等.周围型肺癌CT表现、病理与Ki-67、p53相关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02:185-190.
[4]韩玉成,程绍玲,初建国,等.周围型肺癌的支气管血管集束征--CT病理表现及其形成机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1,02:93-97.
[5]郭华,岳松伟,高剑波,等.周围型肺癌螺旋CT征象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09:1427-1430.
[6]孙鹏,笪冀平. 肺癌侵袭、转移相关基因MMP-2、CD147、TIMP-2的表达与CT征象相关性[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9,03:189-191.
[7]Saeed Mirsadraee,Dilip Oswal,Yalda Alizadeh,et al.The 7th lung cancer TNM classification and staging system: Review of the changes and implications [J].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2012,04:128-134.
[8]关玉宝,杨海虹,邓怀福,等.Ⅰ期非小细胞肺癌CT形态学征象和預后的相关性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12:1730-1735.
[9]谭理连,周 洁,李志铭,等.周围型肺癌病理、CT表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07:464-467.编辑/张燕
推荐访问: 征象 肺癌 细胞 回归 分析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非小细胞肺癌恶性与否的CT征象的Logistic回归研究分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 1“圆”审美视域下壮族民间舞蹈“圆”美探索
- 2党员各种谈心谈话记录 学生党员一对一谈心谈话记录
- 3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 4小学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小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
- 5中南海里的“除四害”\“大炼钢”行动
- 6浅谈高原之宝牦牛奶制品的营销策略
- 7党支部会议程序 党组织开会
- 8202X年全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应急预案三篇 关于全员核酸检测应急准备情况的报告
- 9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排查工作方案例文稿 制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 10美国海军航天遥感技术述评
- 11学校2021年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快递行业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 12中小学疫情防控期间师生错峰就餐实施方案 中小学疫情期间食堂错峰就餐方案疫情防控食堂错峰就餐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