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22-04-28 19:45:01 | 浏览次数:

【摘 要】目的:探讨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95%)、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88.3%)明显优于对照组78.3%、70%,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指标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 <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心肌功能修复,且不良反应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254-01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症状,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综合征表现,患者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且呈进行性加重表现[1]。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病死率较高,据相关数据统计[2],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死率高达6%-10%左右,7年内不稳定型心绞痛死亡率以及猝死率均达到16%左右。该病病程较长,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极易发展成为心肌梗死,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临床上常常采用西医药综合治疗,但远期疗效不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优势逐渐突出,中医药治疗注重从整体进行辨证施治,远期治疗效果较稳定。我院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病治疗指南与建议》中关于心绞痛的诊断标准[3]。同时对于以下病例患者予以排除:①急性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患者。②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及造血系统、重度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持续性快速房颤)等原发性疾病患者。③严重的精神疾病及精神障碍患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⑤合并有严重感染患者。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介于44-75岁,平均(63.8±9.4)岁;病程1个月-19年,平均(5.4±1.4)年;心绞痛分型:初发劳力型20例,恶化劳力型28例,静息性心绞痛者12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介于45-76岁,平均(64.2±8.9)岁;病程2个月-20年,平均(6.2±1.6)年;心绞痛分型:初发劳力型19例,恶化劳力型27例,静息性心绞痛者1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分型等基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措施:①β-受体阻滞类药物:给予12.5-25mg美托洛尔口服,2次/d。②硝酸酯类药物:给予20mg单硝酸异山梨酯口服,2次/d,若疼痛严重时应给予0.5mg硝酸甘油,放在舌下含服。③抗凝药物:应在脐周注射4500U低分子肝素钙,2次/d;给予300mg阿司匹林口服治疗,1次/d,连续服用3d后减量为100mg/d,1次/d。④血脂调节药物:给予20mg阿托伐他汀钙口服,1次/d。连续服用4周为1个疗程。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具体药方如下:桃仁12g,牛膝9g,当归9g,红花9g,生地黄9g,枳壳6g,赤芍6g,川芎5g,桔梗5g,甘草3g,柴胡3g。随证加减:气滞较为严重者应加陈皮6g,柴胡6g,芍药5g,川芎5g,枳壳5g;心阴亏损者应加用生地12g,麦门冬9g,当归9g,酸枣仁9g,柏子仁9g,党参5g,茯苓5g,丹参5g;心阳不振者应加用桂枝15g,人参12g,附子9g,甘草6g;寒邪较重者应加用附子12g,干姜6g,当归9g。

1.3观察指标

在患者入院时应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在患者心绞痛发作过程中,应立即进行心电图扫描。治疗前后应常规检查患者的血、尿、大便常规以及肝功能、肾功能等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血脂指标变化。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胸闷、胸痛等基本症状基本消失,或者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ST 段恢复程度超过50%,T 波恢复直立。有效:胸闷、胸痛等基本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但仍然会偶发心绞痛,心绞痛持续时间以及发作次数减少50%-80%,ST 段恢复程度超过50%以上,T 波变成双向或者变浅。无效:胸闷、胸痛等基本症状无明显变化,ST 段并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5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对比。具体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对比。如表2所示。

2.3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变化对比。如表3所示。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危重,临床一经确诊后应立即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若临床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方法不当,极易演变成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4]。单独西医治疗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抗凝药物、血脂调节药物等综合对症治疗,短期疗效较为显著,但远期疗效不佳,可谓是治标不治本的治疗手段。中医学者认为[5],心绞痛属于中医学中“心痛”、“胸痹”的范畴,根据其发病机制应属于虚实结合,虚则阴虚、气虚,实则气滞血瘀,痰浊寒凝,其中气虚血瘀,痰瘀交阻最为常见,因此临床应以活血化瘀,活络理气、止痛为主要原则。本方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研究显示血府逐瘀汤具有祛湿、疏调气机、和血舒脉、滋阴清热、活血养心、补气益阳、活血化瘀等作用。且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6],桃仁、当归、红花、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还具有降低血小板活性,扩张外周血管以及冠状动脉,抑制血凝,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麦门冬还具有稳定心肌细胞膜,提高心肌收缩力等作用;人参具有增加心搏出量,缓解心率过快,降低心肌耗氧,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

本组研究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5%)、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88.3%)明显优于对照组78.3%、70%,且患者的血脂指标改善更为显著(P<0.05),与我国国内陈素霞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心肌功能修复,且不良反应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战备.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0,10(10):1210-1212.

[2] 冯维杰.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45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0-31.

[3] 高润霖.吴宁.胡大一,心血管病治疗指南与建议[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5.

[4] 赵忱,赵志强,王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概述[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5):588-589.

[5] 徐敬.地尔硫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9):859-860.

[6] 陈素霞.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4):121-122.

推荐访问: 心绞痛 定型 不稳 治疗效果 临床
本文标题: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428/49809.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分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