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研究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22-04-15 08:18:47 | 浏览次数:

摘 要:在“三期叠加”的大时代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将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更深远的影响,而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劳动力供给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匹配程度,为此我们对相关文献梳理,将研究重点放在基于供求视角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以产业就业互动和产业结构变迁为基础的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反作用。从长远看来,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必然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而这种调整必然会对大学生就业带来更为复杂的影响。现阶段对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能够准确把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和规律。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大学生就业、产业结构

一、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一)产业的基本概念

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生产以及经营上具有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产业分类则是指对构成国民经济的各种行业及活动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和并的过程,从而形成多层次的产业门类,它是进行产业研究和分析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基础。关于产业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主要包括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法、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法以及标准产业分类法等。

(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众多的经济学家和相关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迹可循,主要的规律有霍夫曼定律、生产要素密集型產业地位变动规律、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

(三)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宏观上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整体产业体系不断演化的过程,其本质是指通过持续培育、更新和替代产业结构中起支撑作用的主导因素来实现的。微观层面上,陈妮(2014)指出产业转型升级是相关产业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价值方向演变,通过全面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供给结构以达到改善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实现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目的,并最终完成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动态过程。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研究

(一)就业理论研究

王飞鹏(2009)归纳就业理论最早诞生于国外,现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就业理论有西方就业理论和代表计划经济的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西方就业理论大致包括三大理论体系,即凯恩斯以前的就业理论、凯恩斯学派就业理论及现代就业理论。与国外相比,我国就业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步,之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建国初期的就业理论、改革开放初期的就业理论、市场经济初期的就业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理论。国内就业领域的代表研究主要有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中国城镇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厉以宁(2001);以劳动力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为基础,预测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认为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提高对缓解失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胡鞍钢(2002)。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研究综述

于成龙(2009)总结目前国际上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主要是从需求、供给以及供求匹配等几个角度来展开的,在本文分别这三个角度对现有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梳理:

1、基于供给视角的研究

(1)高等院校毕业生供给数量

各大高等院校近年来一直在实行扩招政策,自1999年起,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开始逐渐扩大,截至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预计达到834万人,相较于上一年,增长了将近于14万人。

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增长,这一局面并没有带来就业率也同速提升,现有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多数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将简历投放至经济发展良好的区域,因此东部地区高素质人才拥挤,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即使是一线岗位也无人问津。

(2)高等院校教育培养因素

地区、院校、专业不同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的教育结构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传统产业调整,对工作人群素质要求提高的同时,近些年产生的新兴产业更是增加了对高素质人群的需求量,我国现阶段主要的高素质人群为高校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向与产业能否良好发展息息相关。多数学者认为我的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教育内容改进更新的进程较慢,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人才市场需求存在偏差。高校里设置的理论课课程远多于实践课程,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似乎成为常见现象。

(3)大学生个人因素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对职业的定位不够明确是普遍现象,相较于技能的训练,学校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虽然理论知识的积累对于科学研究工作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毕业生只占少数,对于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工作比起理论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显得更为重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很大一部分受学生心理因素影响,大学生在经历过高考之后就开始懈怠,并产生优越感,对于生活条件艰苦,地区较为偏远,但是前景比较好,对于自身也有比较合适的岗位选择拒绝。大学生对本人没有清楚的认知,导致了在职业竞争中容易被淘汰的局面。

2、基于需求视角的研究

从就业需求的角度出发,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需求总量的不足,二是就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三是大学生自身拥有的就业能力和实践经验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

(1)市场就业的总需求不足

每逢毕业季,就会有数以百万的大学生涌入人才市场,竞聘就业岗位。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限,过多的员工会导致企业内部机构臃肿,同时企业的收入不能担负过大的工资开销。每年有很多的大学生毕业生因此找不到工作。如此周而复始,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校毕业生的供应量与存量早已经远远超出了劳动力市场的吸纳能力,人才日渐累积与浪费。因此,若要联欢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就需要努力增加我国企业的数量,发展我国企业的规模,使劳动力的人才吸纳能力与人才供给量相适应。

(2)就业需求结构变化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与就业能力远不能满足企业抓转型升级和企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我国产业结构正在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结构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这种产业结构对应的人才需求主要以低端岗位和技术岗位为主,而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方案忽略了这一阶段的人才需求,岗位需求错位致使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与我国的产业结构不相匹配,甚至出现偏差。因此,必须使大学生专业知识能力与就业能力与我国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相匹配,才能使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

(3)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实践经验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

当前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与实践经验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经济发展迅速的现在,企业对应聘者的就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应聘的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慢慢由高学历、高成绩转变为能否很好的分析解决以及完成任务的能力,这一转变,使得企业需求的能力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距离越拉越大。

当前大学毕业生自身严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而如今的企业都会把社会实践经验的丰富与否当作评价一个应聘者重要甚至首要条件,人才市场每年都会有几百万大学生涌入,企业的选择范围又极广,他不会因为部分学生缺乏经验就改变其招聘的规则。所以,每年由于大学生实践经验与企业需求的目标差距过大而落聘的人不在少数。因此,大学生若想在数以百万的竞聘者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满足就业需求以及企业与社会的需求。

3、基于市场供求匹配视角的研究

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视角主要关注市场中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匹配过程中的中介环节,这将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对接。本文将主要从劳动力市场信息、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匹配质量三个角度进行梳理。

(1)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和分割性劳动力市场问题

赖德胜(2001)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结果;劳动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指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主要是由于短期的制度性障碍、经济波动和大学专业结构和三大因素造成的。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日渐深入,劳动力市场体系也已基本发育成型,并呈现出良性运转的形势。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然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就业信息不对称,当前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单一、闭塞,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高校毕业生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差距过大,且流动性较差。

(2)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

一些高校没有系统地对大学生的择业观、职业观、诚信观和创业观进行培养,忽视了把职业生涯设计和自主创业结合在一起的全程化指导,教育缺乏层次感。此外,我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主要由学校、人才市场通过举办招聘会等比较原始和低效的方式将毕业生与市场需求方对接。学生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非常紧缺。

(3)高校毕业生就业匹配差

据统计,中国劳动力中教育过度的比例占39%,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完全对口的比例是16.9%,基本对口的是40.8%,工作内容和所学专业有一定关联的是29.9%,剩下的12.4%和专业的匹配度基本为零。从这个数据可以明确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较低,这个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是教育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专业与工作的匹配除受专业本身的影响外,还受到性别、学校特征和实习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匹配质量调查结果得出1/3的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专业不匹配问题,专业本身、学校就业指导课、学校招聘信息渠道均可显著地提高专业匹配程度;同時,有46%的大学毕业生存在“高能低配”问题,性别、学历、社会实践、工作渠道均会对能力匹配产生显著影响。

三、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相互关系

(一)产业就业互动理论

1、威廉·配第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认为不同产业间具有收入的差异会引起劳动力就业结构上的变化。如制造业收入高于农业,商业收入高于制造业,因此劳动力会由农业转向工业和制造业,并最终向商业转移。

2、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提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将逐步从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呈阶梯式转移。这一结论与配第提出的假说相似,被人们称之为“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二)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1、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双向的,产业升级从两个途径提高了有效需求,一是投资乘数效应,二是收入分配效应使得消费倾向提高。产业升级最终有利于扩大就业,这一结论也符合各国经济发展的史实。

从长期的影响来看,由于先进技术的使用,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量增加,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升级,产品的单位成本下降,产品的销售价格也越来越低,使得社会对该产品的消费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生产的扩大化,在企业大量赚取利润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从短期影响来看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校毕业生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等原因使得产业转型升级给我国就业人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各产业各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先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使得企业减少对员工的需求。

2、产业转型升级对现有就业结构的影响

运用有关结构偏离度的实证研究方法来分析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第一产业结构偏离系数一直为负,第一产业就业严重过剩,劳动力在地区间转移存在困难;第二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大于1,第二产业的就业不足,虽然还有吸纳就业的能力但不能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而第三产业结构偏离系数一直为正,且呈出下降趋势,表明第三产业就业潜力还有待挖掘,并且其发展是未来吸纳就业的主要动力。

3、产业结构变迁视角下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影响

(1)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机遇

高校毕业生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拥有多样化的就业选择。首先,随着我国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要求想要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具备高素质、高文化和高专业水平,这就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其次,我国第一、二产业正向第三产业转移,若集中发展中高端服务,能够把学历高低的人群分离开来,也能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更大。

(2)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挑战

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这既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核心,也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现实中较难解决的深层次问题。由于各个产业对大学生的需求不一致,大学生在择业上对各产业的偏好也各不相同,当行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出现不协调时,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就一定会增大。

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效率低且结构不合理,又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增添了压力。表现在于:首先,目前我国产业的总体结构布局还未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竞争系统。技术创新的力度仍不够,还不能使传统产业完全实现转型升级。其次,很多毕业的学生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比较浅薄,无法满足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最后,一些已经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或单位为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在人才选拔方面更加严苛、要求更高,以便选出真正的“精英”为其服务。

但由于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其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还达不到一些企业对某类人才的需求。在高校毕业生供给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过程不匹配,直接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艳,田辉玉,王建农.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与趋势研究——基于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的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2013

[2]刘颖,兰亚明. 大学生就业“量”与“质”的关系问题讨论[J].中国青年研究,2013

[3]代懋,王子成,杨伟国.中国大学生就业匹配质量的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3

[4]马廷奇.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促进[J]. 中国高等教育,2013

[5]胡赤弟,黃志兵.知识形态视角下高校学科—专业—产业链的组织化治理[J]. 教育研究,2013

[6]程宏如.人力资本结构、产业结构的协同性与就业实现分析[J]. 前沿,2013

[7]陈妮 ,产业转型升级与人力资源开发——深圳市宝安区的案例研究 , 硕士论文 ,2014

[8]龚震 , 如何把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真正内涵 ,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11

[9]张抗私,高东方.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

[10]徐真.产业升级、结构转型与大学生就业促进研究——— 基于 2015 年吉林省大学生就业监测的情况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6

[项目来源]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201811420046

作者简介:

宋亚萍(1997-),女,2016级,市场营销专业

董慧芳(1998-),女,2016级,市场营销专业

高丹杰(1998-),女,2016级,人力资源专业

谢春悦(1998-),女,2017级,市场营销专业

吴运达(1998-),男,2017级,市场营销专业

推荐访问: 转型 综述 文献 升级 产业
本文标题: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研究文献综述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415/43919.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研究文献综述》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