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回沪知青子女的相关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2-04-15 08:18:18 | 浏览次数:

【摘 要】 本文梳理了中国知网上从1989年开始至2018年期间近30年间有关回沪知青子女研究的相关论述。研究的重点主要有:分析了回沪知青子女在上海这个新环境下产生的心态共性以及心理问题;回沪知青子女与监护人的矛盾;回沪知青子女少年犯罪也呈上升趋势;知青子女抗逆力以及知青子女的婚姻情况。认为,当前研究应关注回沪知青子女对其子女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 知青返沪;回沪知青子女;问题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出现了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学生志愿去山区、农村、边疆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举动。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写道:“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这是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概念,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文革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开始有组织、大规模的离开城市,到农村定居和劳动。

1978年10~12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知青回城工作提上议事日程。而上海在1979年5月28日至6月3日召开各方参加的统筹安排知青工作会议,采取了知青子女顶替、发展集体所有制等方法,统筹安排本系统、本地区职工的回城子女。为适当帮助仍在外省区工作的原上海城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解决其子女就读、就业方面的实际困难,1989年3月继北京、天津之后,上海作出了允许在外省区工作的原上海城镇上山下乡知青子女回沪就读入户的决定。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市劳动局、教育局、公安局、粮食局于1989年3月21日联合发出《关于允许在外省区工作的原上海城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子女来沪就读入户问题》,规定仍在外省区工作的每户知识青年允许一名年满16周岁或初中毕业以上未婚、未就业的子女来沪就读入户,来沪就读入户的必须有知青在沪的父母、兄弟姐妹做知青子女的“监护人”,又能自行解决住房问题。当年经批准来沪的知青子女有35955人,1990年批准的有15205人。

一、学术界关于知青子女的研究动态及研究内容

目前,知青相关内容的研究仍然是学术界一个具有可挖掘性的研究话题。自1989年起,在知网上关于知青子女研究的文獻总共有40余篇。其中,2015年,关于知青子女研究的文献属于最多的一年,为4篇。其他年份无文献发表或者发表文献较少,只有1篇或者2篇。分别从回沪知青子女的返程问题、回沪知青子女的心态及成因探测、回沪知青子女犯罪问题、回沪知青子女教育、回沪知青子女的成长、回沪知青子女的就业以及回沪知青子女的婚姻等各个方面进行论述并给出一定的建议。

二、有关知青子女不同学者在不同角度的观点及建议

1989年3月,原上海城镇上山下乡留在农村的知青,其子女开始返沪。1989年5、6月间,第一批返沪知青子女抵达上海。同年12月,孙围华、徐有威、巴地三人发表了《第二人生——知青子女返城问题透视》一文。文中,孙围华、徐有威、巴地三人从知青子女返沪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知青子女与监护人这一角度出发,论述了知青子女返回上海给人满为患的上海带来了一股巨大的冲击波。这股冲击波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给知青子女的监护人——当时上海原居住民带来了住房、生活的压力,造成了知青与监护人、知青子女与监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1992年11月4日,发行量达150万份的《新民晚报》在第3版刊登了一条社会新闻:居住在自忠路322弄16号、年仅22岁的新疆回沪知青子女易军,残忍地杀害、肢解了自己的亲外婆。此案件的发生使上海人开始了普遍地思考回沪知青子女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回沪知青子女心理方面的问题。知青子女的心理问题开始得到关注。1993年,董敏志在《当代青年研究》上发表了《回沪知青子女心态及成因试探》一文。文中董敏志表明知青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移民群体,比其他同代人更容易出现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董敏志认为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年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不同,返沪知青子女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其共同性,特别是心态上的共同性是不可否认的。作者从自卑、焦虑、孤独、冷漠、压抑、怨恨六个方面分析了回沪知青子女在上海这个新环境下产生的心态共性。并从生活环境的文化落差、交流网络的分解与重建、现实监护环境不如意、心理防御机制不健全这四个方面分析知青子女产生心态共性的原因。给出优化环境、迅速重建良好的人际交流网络、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健全心理自我保护机制三点建议。关于知青子女的心理问题,赵添瑭(1994年发表《喜忧交集的隔代相聚——知青子女返沪纪事》)认为相关政策的出台,给知青子女带来了一个陌生城市的召唤。而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上海很精彩,但也让人很无奈。回沪知青子女在上海面临的一系列生存压力是他们走上歧途的重要诱因。王裕如(1994年发表《同是天涯孤客——“知青子女”与“留守女士”的故事》)认为知青子女在城市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因为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亲人”,导致内心一片空白,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补充,而这一寻找过程,是缺乏理性的过程。朱立红(1996年发表《回沪知青子女犯罪问题的思索》)认为知青子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反映了回沪知青子女社会适应问题的严重性。郭栋、金大陆、杨长征在《城市苦娃:关于京津沪知青“回城子女”问题的对话》一文中认为知青子女寄人篱下的现实(他们大多寄宿在其亲戚那里),使他们的在心态上发生了变化,孤僻、寡言、冷默、苦闷甚至心理失衡,少年犯罪也呈上升趋势,影响了知青“回城子女”青春期的正常发展。

陆湘霖、张忠怡、龚怡、王祖荣、张艺、朱孔芳、刘晓霞等人分别从大学生知青子女情况、专科生知青子女心理特点、回沪知青子女言语社区基本特征、回沪知青子女社会融入状况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回沪知青子女在上海的社会融入情况。并且皆反映出部分回沪知青子女在社会融入过程中的迷茫、迷失,渴望回到原农村家乡和对上海缺乏归属感的问题。对于回沪知青子女的社会适应程度研究,在近30年的文献发表中属于研究成果较多的研究方面。此外,还有学者从知青子女就业(如彭文明《拓展知青及子女就业渠道》)、知青子女生活状况(如朱孔芳、韩毅《回沪知青子女生活状况研究》)、知青子女抗逆力(如朱孔芳、刘小霞《上海市回沪知青子女抗逆力研究》)以及知青子女的婚姻情况(如孙沛东《相亲角与“白发相亲”——以知青父母的集体性焦虑为视角》)等不同的视角对回沪知青子女的人生进行研究,且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三、总结

纵观近30年关于知青子女的研究文獻可以发现,对返沪知青子女在生活、工作、婚姻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对知青子女本身如何教育自己的下一代这个问题上,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相对缺乏。知青子女作为特殊的一代,与其他同代人相比,具有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特点。他们在自己的努力下融入原本陌生城市生活,基本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但同时强烈而脆弱的自尊心在这一过程却被无情的伤害。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当年返沪的知青子女都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他们特殊的生存经历、生活环境和心理发展变化,对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返沪知青子女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现在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鉴于笔者能力有限,有待其他学者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围华,徐有威,巴地.第二人生——知青子女返城问题透视 [J].社会,1989.12.27.

[2] 董敏志.回沪知青子女心态及成因试探 [J].当代青年研究,1993.06.30.

[3] 赵添瑭.喜忧交集的隔代相聚——知青子女返沪纪事 [J].社会,1994.08.15.

[4] 王裕如,同是天涯孤客——“知青子女”与“留守女士”的故事 [J].社会,1994.09.15.

[5] 朱立红,回沪知青子女犯罪问题的思索 [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6.03.25.

[6] 郭栋,金大陆,杨长征.城市苦娃:关于京津沪知青“回城子女”问题的对话 [J].中国青年研究,1996.11.20.

[7] 陆湘霖,张忠怡,龚怡.大学生研究不可忽视的群体——进入上海高校的知青子女情况分析 [J].上海高教研究,1998.11.15.

[8] 王祖荣.专科生中知青子女的心理特点分析 [J].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6.15.

[9] 张艺.言语社区基本特征的个案研究——以返沪知青子女群体为例 [J].华东师范大学,2008.04.01.

[10] 刘小霞,朱孔芳.回沪知青子女社会融入状况研究 [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04.15.

[11] 彭文明.拓展知青及子女就业渠道 [N].新疆日报(汉),2003.02.19.

[12] 朱孔芳,韩毅.回沪知青子女生活状况研究 [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12.15.

[13] 李闻天,赵旭东,缪绍疆.知青自我同一性问题及对子女心理成长的影响 [J].当代青年研究,2009.03.26.

[14] 朱孔芳,刘小霞.上海市回沪知青子女抗逆力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0.01.26.

[15] 孙沛东.相亲角与“白发相亲”——以知青父母的集体性焦虑为视角 [J].青年研究,2013.11.15.

[16] 刘愿.弥补那逝去的青春:知青对子女教育的代际补偿研究 [J].世界经济,2016.05.10.

[17] 章淼榕,范斌.回沪知青子女的生命历程能动性研究——基于个案分析 [J].广东社会科学,2017.11.09.

[18] 易海涛.资料·内容·理论方法:中国知青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J].中共党史研究,2018.01.25

【作者简介】

司 慧(1990—)女,安徽亳州人,延安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研究生.

推荐访问: 知青 综述 子女 相关 研究
本文标题:回沪知青子女的相关研究综述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415/43917.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回沪知青子女的相关研究综述》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