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进展与综述

发布时间:2022-04-15 08:10:37 | 浏览次数:

摘要:截至2014年,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集聚了 1 103 家加盟机构,可提供各类研发服务项目 21 万余项,门户网站注册用户 49.5 万,对外服务量累计达 7 933 万次,用户量及服务量连续 5 年居全国同类平台首位。本文通过对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综述,认为,2010年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台的构建以及发展的环境和方向上,2010年之后的研究则集中于平台转型以及创新券的研究上,而绩效考核以及科技资源共享则是学者们一直在讨论的话题。希望为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功能;科技资源;科技创新券;发展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9-0031-04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自2004年7月启动运行以来, 不断整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 满足本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公共需求,为社会各界提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该平台由科学数据共享等十个子系统构成,主要向社会公众开放大型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并辅助相应服务,以供各行各业顺利完成研发项目。它是上海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运营的示范基地和重要要节点。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数据来源为官网和先行研究。

一、平台构建和有效运行

(一)角色定位

我国在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等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我国的各类科技数据信息资源严重缺乏,科技数据和信息产品集中在发达国家手里。同时,由于缺乏共建共享理念,缺乏政府层面的统筹规划以及共享政策与法规体系,使得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难度加大,资源共享不能有效施行。而科技创新如同一个个“点”,散落在各行各业,诸如:象牙塔里的科研报告、在实验室不断维护的科研仪器、有创新想法却举步维艰的创业者……这些分散的“点”虽然拥有科技创新的潜力,但它们的力量始终有限,无法产生强大的动能。随着“互联网 +”和科技创新观念的普及,人们对于合作和共赢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这时,“共享开放”的理念就如同一条线,将各个分散的科技创新“点”连接起来,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络。俞灵琦(2017)认为由此也可以得出,开放共享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作为载体的共享平台和共享经济产品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就可以得出人则(2005)的观点,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是貫彻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市”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平台通过对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与整合,提高资源共享范围和效率,为推动产业的升级和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提供科技资源条件支撑,最终推动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就要构建起单体积极创新、群体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因此研究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及其子系统互动,对其它省市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和参考价值。彭顺昌,李波(2007)认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关键是对于创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公共服务平台在不同环节提供不同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有效地缩短了该产业化进程,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的崛起。谭瑞琮(2009)通过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在瞄准企业创新需求,服务企业创新创业方面的工作实践,对如何进一步推动平台服务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姚良,翟运开,马仁钊(2009)在理论分析区域创新平台内涵基础上,分析了上海区域创新平台的构成与功能,上海区域创新平台的结构与关联关系。

(二)发展环境

研发产业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分支,其发展依托于一定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我国研发产业发展很不均衡,北京和上海发展最快,两地在发展研究产业的基础条件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随着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地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科技投入总量以及研发投入强度也必然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增强,这也将会极大地推动研发产业的快速发展。韩霞(2009)认为两地在服务业发展水平、研发基础设施条件、科技投入以及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其研发产业的发展,并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提出上海市在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时,从自身的科技资源现状出发,将平台定位于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为科研人员、企业创新创业提供研发基础条件,公共技术支持、成果转化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等公共服务,为上海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提供科技条件支撑。刘继云,刘勇(2008)认为平台应该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力推动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移和产业集聚,使上海成为研发设施完善、成果转化便捷、创新创业环境适宜的国际大都市,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

其他地方在建设当地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时,也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定位,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和优势,切忌盲目照搬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上海、北京等科技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地区的平台建设框架和运行模式。否则,将会使平台流于形式,不仅难以发挥盘活科技资源存量、规划增量的作用,而且还会造成新一轮科技资源的重复投资和浪费。

(三)组织结构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十个子系统基本涵盖研发活动全过程。研发活动的综合性使其往往存在多种资源和服务需求,需要整体解决方案,但目前各子系统独立运行,子系统间需要协同。各类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均包含在公共技术服务子平台下的专业技术服务系统中,用户的研发需求通过呼叫中心、平台管理中心后到达相应的专业技术服务子系统,由相应的专业技术服务中心完成研发服务工作。

王瑞敏,章文君,高洁(2010)认为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是集成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将原来区域内的各种研发资源在一个总平台管理下,进行资源的统一调配和运行管理的模式。李晓娴,刘杰(2006)通过分析研发活动协同需求,确定协同内涵及目标,设计协同服务概念模型,对平台实施协同服务提出政策建议。刘继云,孙绍荣(2005)将平台视为一个复杂系统,综合权衡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运用措施优化组合技术进行管理运行机制设计,形成促进平台良性循环的制度体系。

平台在设计之初较少考虑平台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造成各子系统相互独立运营,给平台的管理和维护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也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不便。为了增强平台内各子系统间的相互联系,有必要在平台内建立协同机制。而吉久明,李楠(2006)設计了的基于知识集成的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协同机制实现方案,该方案使用知识集成的思想,对研发平台的现有各子系统的资源和服务进行了整合,通过建立元知识库、任务流管理库,使原先分布的各个原子子系统具有高度的整合,而多种不同功能的Agent的设计与管理方法也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与已有的基于多Agent协作系统相比,本系统的体系结构清楚、简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者认为使用他们的方案,既建立了平台内的协同机制,也增加了原平台没有提供的增值服务功能,将最大发挥平台的效益。

以上研究是对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子系统间协同机制的初步探索,阐明了平台子系统协同的目标和内涵,提出了协同服务概念模型,但具体机制包括子系统间流程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组织和制度保障以及技术实现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绩效评价

对这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这一复杂的巨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建立分类指导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项目的类型、所处的阶段,提出开展科学、细致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平台项目投入的宏观效果和微观经济效果实施全程跟踪和考核,提高研发投入产出的效果,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琼辉、刘杰(2009)在构建的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绩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用AHP方法对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到了各指标的权重分配结果。他们认为上海研发平台的绩效评估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其中难以量化的评价指标,通过专家咨询、组织专家评分的方法,形成判断矩阵来进行统计处理来得到评价值。由于判断矩阵受评判者的主观影响大,而判断矩阵的不同决定了指标的权重。因此,在形成判断矩阵时,必须聘请多个行业专家对判断矩阵评分或分等,用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相对客观的值,以保证指标权重的合理性。

吴成颂,吕娟,范恒冬(2012)遵循系统性、层次性、指标可比性等原则,将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绩效考核划分为四大模块——平台运行环境、平台资源投入、科技中介服务和相关利益主体满意度。提出:选取各模块的具体子模块及一、二级指标进行组合,可构成不同层级的绩效评价体系,可实现对平台的某个子模块进行绩效评价,也可兼顾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价。最后以公式形式给出了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绩效评价的方法,为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研究思路。

这两篇研究为科学合理地评估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绩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科技资源提供与共享

(一)资源条件保障系统的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为保证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系统资源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实用性,蓝蔚青,龚希章,李君彪,陈晔(2007)前期设计完成了“自然资源采集编辑系统”,该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多人同时网上输入、编辑与查询,并能经过不同权限人员的多次审核,确保资源信息的准确。通过资源条件保障系统的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了资源信息的合理共享,有效地保证了信息的充分利用。

(二)科技资源共享

由于管理体制和法规制度等诸多制约因素,在我国还未形成公平有效的科技资源共享的环境。通过区域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效益的优化,对于实现各地区研发资源均衡分配和充分利用具有显著效果。保持区域公共服务平台的社会公益性,真正实现平台为地区发展服务,协调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主体的效益优化,提高社会整体效益,这是建立区域公共服务平台的初衷。因此, 在明确了平台的有效性后,如何发挥其实际价值需要进一步探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要实现“有效配置”,“整合”是首要基础。当前,创新资源整合和共享对科研活动、经济增长和社会效益的促进作用已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中达成共识。面对新一轮的发展,我国乃至上海正面临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与挑战。缪蓓蓓,谢富纪(2009)在对科技资源共享的内涵和必要性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科技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指出建设区域公共服务平台是实现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对区域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性做出了解释,并结合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了案例分析。区域公共服务平台的实现将公共利益和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联系起来,实现了科技资源的效益优化,对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邱云峰(2008)认为针对当前创新资源整合面临困难与瓶颈,最核心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构建社会共享核心文化。这一文化的存在是推动整个资源整合建设的内核所在。只有建立广泛的以共享为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以及共享风险处理机制,才能够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

对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文献服务的用户数据分析发现,研发平台文献服务的用户构成、资源保障及使用行为都存在明显的“长尾”现象。从“长尾效应”的视角出发,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改进和提升应着眼于扩大个性化资源供给、完善信息服务软环境与重视个性化需求分析,以形成资源、用户和需求的“长尾”,实现科技平台服务效用的最大化。梁茹(2015)分别从用户构成、资源保障、用户行为等方面分析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中的“长尾效应”,并探讨了基于“长尾理论”的研发平台文献服务提升策略。梁茹提出区域科技共享平台的文献服务应遵循长尾效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逐步扩展用户规模和学科范围,着力探索创建搜集及共享信息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不断加强其文献保障和配置,努力拓展个性化资源和服务的“长尾”,进而拓宽整个地区及行业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和提高传输效率,更大范围地发挥平台的资源组织优势和社会服务效益。

(三)创新券

创新券在我国多地已有试行,并且初步做出了与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接的尝试。创新券是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创新资源缺乏、经济实力有限、创新需求不足而设计发行的科技代金券,是一種事前补贴企业、事后兑现服务的政府购买方式和需求导向的新型创新政策工具。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使用的科技创新券就是其中的一种。

科技创新券在目前的使用阶段上仍具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易守菊(2015)在分析科技创新券试行局限的基础上,试图从科技创新券对平台的活化作用以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科技创新券的最佳载体两方面,探讨科技创新券与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全面融合的可行性,以实现科技需求和科技资源对接。提出应建立对创新券进行顶层设计、各级平台间无缝对接,以促成创新券在各平台间自由流通的长效机制,达到提升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力的目的。而张臻(2013)的想法就比较乐观,他认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以创新券为载体的科技资源服务,不仅能使上海与长兴的科技企业结出硕果,也能带动全国的科技企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创新券的最佳载体,科技创新券面临的可用研发资源匮乏、分散和供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有望通过日益建设完备的各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得到解决。

三、未来发展

(一)转型

面对新时期,如何深化功能,满足城市创新和发展转型的需求,是摆在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面前亟待破解的新题。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必须尽快转型。马涛,姜丽芬,陈家宽(2012)回顾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多年来建设的成效,分析了其面临的新形势,结合国内外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最新发展态势,提出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今后战略转型的基本思路和相应保障措施。包括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不断拓宽投入渠道;不断完善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法规体系,深化强化制度创新。

(二)发展建议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浩繁、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指导协调小组的统一规划下,上海市科委对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扎实的推进。力争通过对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基础条件体系和服务体系,以满足上海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现实需求。今天的科技投入是对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投资。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出发,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完成各项重大任务的必备保障。

完善开放共享、绩效考评等机制。形成完整的科学数据和资料共享标准规范体系,面向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作为考核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绩效的重要指标。钱敏瑾(2007)相信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将逐步实现与国际科技资源共享的接轨,成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上海国际竞争力、促进上海乃至长三角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扎实雄厚的科技资源支持和服务体系保障。

平台要将所有服务单位都被吸纳进来。目前很多企业都不知道平台的存在,要让企业认识到此平台对企业的发展是真正有帮助的,这样才能调动企业参与的热情,平台才能真正起到其服务的功能。马凤兰(2005)认为用户必须跟平台联系才能获取服务单位的信息、联系方式,这样,平台才是惟一的渠道。找到它就能找到一切,再也不必通过其他的渠道。所以,在完善平台本身功能的同时,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在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谭瑞琮(2009)通过不断地探索与思考,总结了如下几点建议。继续不断探索提高共享服务成效的体制机制创新;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提升服务能级水平;市区联动,贴近企业,提高服务企业的效率和范围。他认为上海研发平台将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统一部署下,开拓进取,坚持不懈,不断探索有效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工作的各项机制与方法,为形成功能完善、共享高效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而努力。

四、总结

作为我国第一个综合性区域性创新平台,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起步早、影响大,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同样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平台构建、科技资源共享以及平台将来的发展道路等方面。笔者认为,2010年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台的构建以及发展的环境和方向上,2010年之后的研究则集中于平台转型以及创新券的研究上,而绩效考核以及科技资源共享则学者们一直在讨论的话题。而这些研究不仅对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对其它省市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俞灵琦.共享,诠释创新“点-线-网”进化论[J].华东科技,2017(12):18-27.

[2] 人 则.夯实基础设施平台  促进科技资源共享——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调查[J].华东科技,2005(12):18-20.

[3] 彭顺昌,李 波.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J].厦门科技,2007(6):23-26.

[4] 谭瑞琮.聚焦企业需求,打造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服务平台体系——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企业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华东科技,2009(11):64-67.

[5] 姚 良,翟运开,马仁钊.区域创新平台:上海案例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5):106-111.

[6] 韩 霞.北京和上海研发产业发展环境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9(6):44-47.

[7] 刘继云,刘 勇.地方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案例研究——以上海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8(6):126-128+132.

[8] 王瑞敏,章文君,高 洁.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构建和有效运行研究[J].科研管理,2010(6):113-117.

[9] 李晓娴,刘 杰.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子系统间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0):31-34+141.

[10] 刘继云,孙绍荣.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运行机制初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1-23+26.

[11] 吉久明,李 楠.建立基于知识集成的资源和服务整合与协同機制——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整改设计[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9):58-62.

[12] 王琼辉,刘 杰.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绩效的AHP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1):87-89.

[13] 吴成颂,吕 娟,范恒冬.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绩效评价体系[J].技术经济,2012(3):38-42.

[14] 蓝蔚青,龚希章,李君彪,陈 晔.资源条件保障系统的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7):78-81.

[15] 缪蓓蓓,谢富纪.区域公共服务平台R&D资源共享有效性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1):146-151+199.

[16] 邱云峰.上海创新资源整合的实践和探索[J].华东科技,2008(1):48-49.

[17] 梁 茹.基于“长尾效应”的区域科技共享平台文献服务研究——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例[J].图书馆界,2015(3):5-9.

[18] 易守菊.科技创新券与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融合之可行性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5(S1):248-252.

[19] 张 臻.用“创新货币”实现区域科技资源共享科技创新券提供企业创新源动力[J].华东科技,2013(12):22-24.

[20] 马 涛,姜丽芬,陈家宽.新形势下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战略转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3):24-27.

[21] 钱敏瑾.共建共享  协作创新  立足上海  服务全国  把社会共享资源化为企业创新资源——小记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成长历程[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2):56-65.

[22] 马兰凤.促进平台更快更好地发展——关于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J].华东科技,2005(12):29.

[23] 谭瑞琮.积极创新,探索持续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之路——关于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J].华东科技,2009(10):64-67.

[责任编辑:金永红]

推荐访问: 研究进展 上海 服务平台 综述 研发
本文标题: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进展与综述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415/43893.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进展与综述》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