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在泥沙中崛起的三门峡(连载3)

发布时间:2022-04-12 09:46:12 | 浏览次数:

(接上期)

(二)一次未能改变历史的讨论会

周恩来一直密切关注着三门峡工程的动向。

对三门峡工程,陕西反对,黄万里、温善章上书说“不”,还有一些专家甚至中央领导也对“高坝大库”方案提出了看法。不同声音的出现,让周恩来警觉起来。兹事体大,要慎重对待。为此,一向处事谨慎的周恩来责成水利部组织召开一次专家讨论会,再一次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尽管此时三门峡已拉开了前期工程建设的序幕。

1957年6月10~24日,水利部在北京主持召开“黄河三门峡工程讨论会”,来自国家建设委员会、水利部、电力部,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武汉水电学院和陕西、河南水利厅等单位的70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温善章、黄万里名列其中。本来,温善章只是水力发电总局的一名技术员,以他的资历是没有资格参加这种高级别会议的。但此次会议的召开,与他上书有关,并且要专门就他提出的“温氏方案”展开讨论。因而,他作为一位特殊人物,被请到了会上。

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10-17日为大会一般发言,18日以后为专题讨论发言。

会议由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主持。

张含英,留美硕士,我国近现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民国时期,他曾于1941-1944年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他是“在三门峡建水库”的最早倡导者之一。1946年12月,他带领中美两国专家组成的“黄河治本研究团”一行7人,考察了黄河孟津至青海贵德河段,认为“河在陕县孟津间位于山谷之中,且临近下游,故为建坝拦洪水库之优良区域。其筑坝之地址,应为陕县之三门及新安之八里胡同”。倘若在三门峡建水库,“库之回水影响,不宜使潼关水位增高”、“其重要问题,当为水库之寿命”。

新中国成立后至1979年,张含英任水利部、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兼技术委员会主任30年,参与了当时所有治黄的重大决策,发表《历代治河方略探讨》《黄河治理纲要》等十多部治黄论著,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含英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这个讨论会是个学术性讨论会。有人(指温善章)对三门峡水库的正常高水位提出了意见,为了慎重地研究这个问题,总理指示在这个问题上请各方面的专家讨论,要求百家争鸣,希望能获得更正确的解决办法。接着,张含英简要地介绍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立项的背景,提出了会议讨论的几个题目,供大家参考。

张含英讲过之后,沈崇刚(留苏博士,时任三门峡工程局驻苏设计代表)介绍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的情况。之后,会议围绕三门峡水库该不该修、水库的拦沙与排沙、水库综合利用及水土保持评价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第一个发言的不是黄万里,也不是其他大牌专家,而是那个被周恩来称作“小青年”的温善章。面对满座的技术权威,27岁的温技术员毫不怯阵,把想法和盘托出,内容还是此前“上书”的那些,但更加具体完善。

后来,我曾问温善章先生:在座的专家都比您名气大、资格老,为什么让您这个小青年首先发言?温老告诉我,因为会议的召开,主要是由他的上书引起的。后来,苏联的几位大牌专家——郭尔洛夫、格鲁斯金、尤里诺夫、柯洛略夫还专门写了《对温善章同志所提三门峡水电站初步设计建议的意见》。温老说着,拿出一期泛黄的《中国水利》杂志,翻到目录页,指着第三篇目录题目对我说,他们的文章发表在1957年《中国水利》第八期上。自然,他们是不会同意我的意见的。

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温老接着给我讲故事。当时,我在会上第一个发言,虽不怯阵,但拙嘴笨舌,不过意思倒是表达明白了。那次讨论会,我共发了三次言。那时,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黄河下游“决口改道威胁与日俱增”,修建三门峡高坝挡水拦沙“刻不容缓”。因此,会上绝大多数专家反对我的意见。只有中国水科院的叶永毅、长办(即长江流域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后改为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吴康宁等少数人支持我的意见。

温善章之后,依次发言的是叶永毅、李鹗鼎、沈崇刚、李赋都、黄万里。

笔者曾仔细阅读了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办公室整理的《资料汇编》,透过各位与会专家的发言可以看出,讨论会上大体分三个阵营,一个是主张蓄洪拦沙的“高坝派”,一个是主张拦洪排沙的“低坝派”,一个是反对三门峡上马的“反上派”。

“高坝派”占多数,以三门峡工程局总工程师汪胡桢、李鹗鼎等为代表。

汪胡桢,著名的水工专家,早年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水力发电工程专业,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之初,他主持修建了中国和亚洲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高坝——佛子岭水库大坝。佛子岭水库建成不久,汪胡桢受命担任三门峡工程局的总工程师。因他是知名的水利专家,加之年届花甲,大家都尊称他为“汪胡老”。汪胡桢虽然上了年纪,但工作起来却是拼命三郎,而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特别是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和质量问题,他把关非常严格,对于一些重大的技术数据,都要亲自动手进行计算。他对苏联专家尊重而不盲从,对施工中发生的苏联设计方案中不符合实际的问题,他总是坚持实事求是,据理力争。与此同时,他还开动脑筋,突破了许多固有技术模式和规范做法。苏联专家虽然对他的“别出心裁”颇有微词,但最后又不得不佩服他创新方法的高超。

如今,三门峡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却还有人“说三道四”,这让性格耿直的汪胡桢心里很不痛快。他在发言中说,建设三门峡水库有两个可能采取的策略,一为等水土保持生效、泥沙问题基本解决后再施行;二为三门峡工程与水土保持工作同时进行,但要多准备一些水库库容。现在,黄河现状因河口逐年延伸,已极不稳定,恐等不到水土保持生效、河水澄清已有改道的可能。所以,政府采取第二种策略是非常切合实际的。既然采取这个措施,三门峡水库的任务就必须是防洪及拦沙。

“低坝派”不是温善章一人在孤军奋战,叶永毅、吴康宁就旗帜鲜明地支持温氏,方宗岱、梅昌华、张寿荫、王潜光、杨洪润、须恺、李蕴之等人也部分支持“低坝派”。

叶永毅(时任中国水科院水文所所长)说,只有采取拦洪排沙的运用方式,保证防洪要求(或稍微降低,或加大泄量),适当减低灌溉及发电的要求,才能根本解决三门峡水库防洪、灌溉、发电要求与花钱移民淹地的矛盾。他提出把三门峡大坝修至348米或350米,而将泄水底孔放在280米处,这样足够防御千年甚至万年一遇的洪水。

推荐访问: 泥沙 崛起 连载
本文标题:在泥沙中崛起的三门峡(连载3)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412/43020.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在泥沙中崛起的三门峡(连载3)》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