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一株青蒿夺诺冠

发布时间:2022-04-10 09:13:39 | 浏览次数:

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

幸福总是来得这么突然。没有预告,没有通知,10月5日晚间,像往常一样,85岁的屠呦呦在北京的家里,与老伴儿一起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一段画外音竟传出自己的名字,“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来自日本、爱尔兰的两位科学家,因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共同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作为抗疟疾“中国神药”青蒿素的主要发现者,对于获奖,屠呦呦表示,“有些意外,却又不是很意外。”

事实上,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染病死亡率很高,平均每30秒就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正因它如此重要,且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屠呦呦成为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第一人,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本期“封面文章”就让我们来看看和疟原虫“斗”了一辈子的屠呦呦如何用小草拯救世界。

抗疟“奇迹”中国造

屠呦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上第12位获奖的女性,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亚洲女科学家。事实上,在她之前,中国科学界与诺贝尔奖之间已纠缠了几十年。

20世纪中期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共计8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崔琦、高锟,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和李远哲,以及药学家屠呦呦。这8人中,前6位为外籍华裔,李远哲生长于台湾,只有屠呦呦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内地本土科学家。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书香门第,名字典出《诗经》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当时,谁也不会想到,以此取名的屠呦呦正是用诗句中的这株小草影响了世界。

说到屠呦呦的研究,还有一段故事。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东南亚,疫情难以控制。1961年越南战争爆发。交战中的美越两军深受疟疾之害,减员严重,是否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影响战争局势的关键因素。美国等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1967年,一个旨在援外的紧急项目启动了。项目代号被定为“五二三项目”,这是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有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与。也是机缘巧合,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作为研究课题组组长,成为该项研究的关键人物。

长期从事中药学研究的屠呦呦决定带领科研团队从历代医学典籍、本草和偏方入手,进行实验研究。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最终,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了中药材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其他几家科研机构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经过那么多次失败,我也怀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对了,但我不想放弃。”遍查典籍,多方分析,直到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绞汁而非煎服,温度成了关键。由此出发,研究团队试着采用低温提取,首次以乙醚为溶剂,制备出具有明显抗疟效果的青蒿提取物。

在此基础上,屠呦呦团队又分离纯化出青蒿素,并与全国多个研究团队一起展开深入研究,这一项提纯,竟做了190次。1971年10月,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证明,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经过不懈努力,青蒿素、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复方蒿甲醚……多个青蒿素类抗疟药先后诞生。至此,我国利用青蒿素抗击疟疾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株小草影响了世界

?}o_ti<4uixM7xiz]4馟m4{评价说,得益于屠呦呦的研究,过去10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

说完疟疾,就来聊聊青蒿素。青蒿素最初是从一种名叫青蒿的植物中提取的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作臭蒿或苦蒿,是我国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通常长在山野地头,外表朴实无华,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的蒿指的就是青蒿。

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非洲一些地区治疗疟疾普遍采用奎宁,但这种药物对肝肾功能损伤较大,而且出现了抗药性。青蒿素是和其他已知抗疟药完全不同的新型药物,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与西方药厂生产的同疗效药物相比,青蒿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轻微、治愈率高且价格便宜,被许多非洲民众称为来自遥远“东方的神药”。研究显示,其治疗原理可能是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疟原虫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虫体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

拯救生命的力量

每一届诺奖都会有争议环绕,或者是功劳归属,或者是名分,或者是其他话题,屠呦呦获得诺奖也不例外。尽管她第一时间向外界表达获奖感言时就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但还是引发了又一轮中西医之争。

事实上,青蒿和青蒿素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代表着迥然不同的医学理念。青蒿是中药,代表着中医药研究的思路;青蒿素是西药,提示着研究中医的方法。青蒿素的发现,源于中医。屠呦呦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获得灵感,最终用低沸点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而产生的成果则是完全意义上的西药。也就是说,青蒿素成果是中西医携手合作的产物,单是西医或者是中医,都极难在这一领域取得世界级奖项的肯定。

如此看来,中医药和西医不是对手,需要的是联手,需要的是开放包容和携手突破。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也表示,“一直以来,有人认为青蒿素的研发与中医药研究关系并不大。对此,我想说,实际上,中医药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是老祖宗留下的宝库,其中许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后人深入挖掘。但是它毕竟是几千年留下的东西,而现代中医药则也要有当代科技水平的体现。因此,我们需要把中医药的精华拿出来,巧妙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创新,青蒿素的研发成功就是遵循这条路径。因此,屠老师此次获奖,对于中医药这一研究方向和策略是一个极大鼓舞。”

如果说当下还有什么工作是在真正拯救世界的话,医学一定是其中之一。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国粹,经过世代传承、验证,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无疑具有拯救生命的力量。正因如此,在中医药国际化道路上,我们应该有充分自信。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让中国之蒿走向世界。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历久弥新的中医药才能永葆生机。

推荐访问: 呦呦 青蒿 诺冠
本文标题: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一株青蒿夺诺冠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410/42157.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一株青蒿夺诺冠》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