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中和圆融

发布时间:2022-04-09 10:12:04 | 浏览次数:

按 语:本文根据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长北教授2009年在东南大学“精品人文大讲堂”所作的系列演讲整理而成。系列演讲的总讲题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文化特质》,下设《天人合一》、《礼乐传统》、《大象之美》、《比德思维》、《吉祥意识》、《中和圆融》、《气韵生动》、《传神写意》、《曲线旋律》、《稳定程式》、《海纳百川》、《发现重铸》,共十二讲,讲座内容是对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的阐释和理论的提升,意在重审民族文化传统,提升与重铸国家艺术形象及民族文化精神,融会人生意境。此举之当下意义自不待言。长北教授长期从事艺术学学科硕、博士研究生《中国艺术史》、《设计艺术史》课程教学和理工科本科生《美学与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此为其长期教学、案头钻研与田野调查的心得。《艺术百家》将陆续刊发长北教授《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系列论文,以飨读者。

摘 要:本文追溯了中华艺术中和之美的源头,分析了儒、道两家的“中和”理论,接着,以大量例证叙述了中华传统艺术的“中和”,最后,对民族性格的中和与中华艺术的中和作正、反两个方面的反思与观照。

关键词:中华艺术;传统艺术;文化传统;中和圆融;艺术精神;审美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本文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中华民族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倡艺术以中和为美的?儒道两家对“和”各有怎样的阐释?中华传统艺术又是怎样体现出“中和”之美的?当代社会,要不要倡导民族性格的中和圆融和中华艺术的中和之美?

一、中华艺术中和美溯源

“和”字的初文是“龢”,指联在一起的吹管。在历史的演进中,“和”的词义不断扩展,或指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或指向人自身的和谐,或指向艺术的和谐。先秦到汉初,儒门弟子编《尚书》,其中《舜典》记,舜吩咐乐官“夔”掌管音乐,教育年轻的贵族子弟们养成直率又温和、宽容又谨慎、刚强而不肆虐、谦简而不骄傲的人格,通过诗歌和音乐,使社会和谐,伦常有序,达到“神人以和”的境界①。尧、舜之世没有文字记录,西周人根据自己的道德理想来揣摩上古之世,揣摩先贤,于是有了伪托的《尧典》、《舜典》,《尧典》、《舜典》其实是西周史实的记录。可见,早在西周,中华艺术的中和,就是从政治的安定和伦理的有序出发的。

先秦到汉初,儒门弟子又编《国语》,汇编了东周各国史官对本国历史事件所作的文字记录。《周语》里写到,政治和音乐都要求和平,“八音”和诗歌的宣泄与节制,都是为使阴阳相调,风调雨顺,万物繁衍,人民安居乐业,谐和的音乐出于五声六律的和谐配合,出于和平中正之心②。《国语》强调的,仍然是通过艺术中和达到社会和谐、天人和谐的目标。

《乐记》是中国最早的艺术理论著作,出于战国,由汉人完善。它强调“乐者,天地之和也”,“大乐与天地同和”。先王为什么要倡导音乐呢?是为了礼义、五常,为了阴阳相调,亲疏、贵贱、长幼、男女各守其位③,也就是说,音乐要起促进宗法社会安定有序的作用。可见,中华民族对中和美的追求,最初就基于社会安定的政治需求,其哲学根基则在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二、儒家论道德境界的“中和”

孔子零散的言论,被门生弟子整理在《论语》之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一句话就挑明了,“礼”的运用贵在一个“和”字,“和”是礼教最为根本、最为重要的实践。孔子本人身体力行,“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也就是说,他待人温和又不乏严厉,很有威望又绝不霸道,恭敬处世又很安详。这样一种人格,可以说是不怒而威,修养而成,没有做作,威信也就自然而然树起来了。孔子的父母“野合而生”了孔子,在封建大家庭里,非婚生子女的地位比庶出的子女还要糟糕。孔子必须靠自己的恭敬、安详、持重来赢得合家刮目相看,从而在大家庭里立定脚跟。可以说,孔子早期性格的形成,来自封建大家庭里尴尬地位的磨练。孔子的一生,正是走的先“内圣”而后“外王”的道路。

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求教,怎么样才算是做到了“仁”?孔子回答说,在家的时候也要恭谨庄重,不管做什么事情要敬业,待人要忠诚④。很多人在家独处的时候、与亲人在一起的时候,很随便,很放肆,孔子则要求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恭谨庄重,这就是“慎独”。“慎独”是一种内化了的教养,是一种很美的精神境界,“君子必慎其独也”,只有小人才会“闲居为不善”(《大学》)。孔子的学生子路问,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孔子说,聪明人要显出愚笨的样子,功盖天下要显出谦让的样子,英勇盖世要显出怯懦的样子,学富四海要显出谦虚的样子⑤。子张问孔子应该怎么为官,孔子说,要有五种中和的美德⑥,还不能说过头的话,不能做以后会后悔的事情⑦。子贡问孔子师和商这两个人哪一个贤能?孔子说,师这个人做事情总喜欢做过了头,商这个人做事情往往做不到位;子贡就说,看来师这个人更好一点了?孔子说,不见得,“过犹不及” ⑧。过与不及都背离了“中”,孔子认为无过无不及也就是“中和”最好。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也就是说,中庸才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从中和出发,孔子反对把事情做绝。他说,可以去钓鱼,不能把鱼一网打尽;可以去狩猎,不要去射那些正在睡觉的鸟⑨。孔子认为,人的一生是逐步达到中和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六十岁才能没有火气,七十岁不管作什么事情都比较中和,不会再违反规矩了。

人们形容一个人修养很好,“文质彬彬”,这个成语正出自《论语》。孔子针对君子的修养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一个人朴素的本质超过了他后天的礼貌修饰,这个人就显得比较粗野;后天的礼貌修饰超过了他朴素的本质,这个人就死板缺少生气;文与质相配合,文不压质,质不压文,外露的礼乐修养和内在的道德品质一致,无过无不及,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孔子这段话并不是针对艺术说的,后来的人用“文质彬彬”来形容艺术美与善的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意匠与质朴的和谐。偏向“野”,或者偏向“史”,都没有达到中和。孔子喜欢的是大雅正声,认为“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听韶乐他能“三月不知肉味”。他认为“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民间音乐太放纵了,把雅乐的阵营搅乱了,提出要“放郑声,远佞人”,像把奸佞之人放逐到远方那样,把民间音乐抛弃得远远的。他认为《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却没有淫乱,有淡淡的哀愁却没有因为窈窕淑女可望不可即而伤心欲绝。这样的感情,正符合他倡导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孔子主张用“礼”制约人的情感,使个体情感在“礼”的制约中得到有节制的满足,有他理论的合理性;但是,对民间音乐一概排斥,就妨害了艺术的多元发展。

孔子还有个观点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的孙子子思则说“和而不流”(《礼记•中庸》),都是说,君子要与众人和谐相处,又要坚持操守而不同流合污。“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男女结合是“和”,同性恋是“同”,同性恋是没有后代的。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是“和”,所有的人都是一种思想、一种思维模式是“同”,思想雷同使社会了无生气。孔子并不是针对艺术提出“和而不同”的,后来的人用来形容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在统一中求变化。“合唱”以不同的声部达成和谐,是“和”;齐唱则大家都唱同样的声部,是“同”。合唱比齐唱更好听,所以现在,“独唱”、“独奏”也以和声伴奏了。显然,无论是政治思想领域还是艺术领域,“和”都意味着丰富,“同”都意味着贫乏;“和”见包容性,“同”见排它性;“和”意味着发展,“同”意味着灭绝。

推荐访问: 圆融 中和
本文标题:中和圆融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409/41907.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中和圆融》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