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民俗文化之糖画形成原因浅析

发布时间:2022-04-09 09:43:30 | 浏览次数:

摘 要:糖画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时喜闻乐见的民间食玩,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中国民俗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起到了显著作用。糖画出现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明朝中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通过对糖画形成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原材料及其获取途径、消费群体、文化传承的载体、艺术价值、宗教祭祀这七个方面出发,探析糖画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糖画;物质条件;文化传承;艺术价值

检 索:.cn/qkimages//ysjl/ysjl201406/ysjl20140644-1-l.jpg" />

糖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中国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载体之一。目前关于糖画在学术上的研究非常少,已知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糖画的制作流程介绍、糖画的制作工艺、糖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部分的简介。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糖画的认识远远不够,不能突出糖画的本质及其近五百年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为了深入认识糖画,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详细探讨糖画出现的根本原因。

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糖画的形成

糖画旧称“糖饼儿”“糖影儿”“转糖”,起源于明朝,距今有近五百年的历史③。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糖画民间艺人吸收了民间皮影、剪纸艺术和雕刻技艺④,逐步把制作糖人的工艺发扬光大,制作出不同地域特色、不同形态特点,亦糖亦画,观之悦目、食之娱口,深受广大人民喜爱、传播范围广的糖画。

糖画之所以能在中国民间形成以致流行盛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些原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当时社会的物质条件、所需材料、材料获取、消费群体、文化载体、艺术价值、宗教祭祀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

(一)形成糖画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中国的明朝以及清期初期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然后走向衰退。在工业革命前相对于同期的西方国家,民众的物质生活条件还是比较富庶。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去追求更高的物质需求、特别是富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人们的生活更是安逸,有能力去追求价廉物美、深受群众喜爱的新鲜事物,因而物质条件的满足是产生糖画的基础。

(二)制作糖画所需的材料。糖的种类较多,常见用于制作糖画的糖为蔗糖和饴糖(麦芽糖),这是产生糖画的必要条件。糖作为人体所需的一种甜味剂,它的存在和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制糖技术得的国家,记载西周时期宫廷乐歌的《诗经·大雅》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大意是周的土地十分肥沃,连堇菜和苦苣也像饴糖一样甜蜜,由此可以说明远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饴糖。随着朝代的不断更迭、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制作蔗糖技术在唐朝由印度传入中国,但是那时候蔗糖不常见。中国古代民众对糖的需求主要以饴糖(麦芽糖)为主,一直到清初制作蔗糖的技术得到很大改进,蔗糖开始成为常见之物,民间开始有了新的常态化的选择。

(三)获取糖的途径。糖获取的途径直接影响着糖画的大规模的推广,是糖画存在发展重要纽带。在蔗糖商业化之前,中国古代民间获取糖主要以饴糖为主,饴糖也就是用稻米、高粱、麦子、粟、玉米等淀粉质的粮食为原料,经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中国是一个五谷杂粮为主食的国家,在遥远的古代就掌握了五谷杂粮单一或者混合发酵能形成饴糖,因而古代中国民间获取饴糖的渠道主要是靠粮食发酵,不需要远距离跨地区运输。由于中国南方盛产甘蔗,到了清朝随着蔗糖提炼技术的进步,加上发达的陆运和水运交通,为蔗糖成为普通民众能用的起的生活资料创作了便利条件。因而糖在民间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获取不易,但也不是稀缺之物。

(四)消费糖画的群体。中国人口众多,口感丰富,对不同口味食品的需求和喜好五花八门,其中对甜味更是情有独钟,中国在古代不论南方还是北方,甜品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都是渴望至极的食品,尤其长江上游的四川和下游的江浙沪地区对于糖的需求更是情有独钟。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五大瑰宝⑤(捏面人、吹糖人、浇糖画、写鸟字和编昆虫)中就有两项与糖相关,由此可知糖在中国普通民众受欢迎的程度。由于糖画具有观赏性和实用型,它的出现必然有广泛的消费群体。糖画塑造的各种形象,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有着浓郁的民俗色彩,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更重要的一点糖画是一个食品玩具,更加得到了小孩的喜爱。由于获取糖的途径很宽、原料来源得到保障、消费群体范围广的前提下,糖画在物质条件相对发达的明朝出现以致流传盛行具备了基本条件,其中广大消费群体是糖画存在发展的生命之源,是糖画传承下来的主要原因。

(五)糖画是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国民间文化是糖画创作之源。中国的民间文化种类繁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民间文学和民间美术创作、民间表演艺术及民俗文化。传承这些民间文化的载体多种多样,比如地方戏剧、民间传说、年画、皮影等,其中也包含民间食玩—糖画。糖画创作的题材可以灵活的采用飞鸟走兽、神话人物、戏剧角色、吉祥花果、民俗生活场景等,生动展现对当下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因而糖画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世代相传的一个有效途径,受到广大人民的青睐。

(六)糖画展现的艺术价值。中国的民间艺术文化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只不过传承的载体各不相同。糖画作为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的载体,它的出现到广泛流传不是偶然的,必然借鉴了其他民间艺术的创作思路及其技巧,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提炼和演化,才会形成糖画完整的制作的流程、工艺特征及创作题材。糖画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巧妙的借用了中国书法、民间皮影、民间剪纸、陶瓷雕刻等艺术的造型手法和雕刻技艺,把飞鸟走兽、神话人物、戏剧角色、吉祥花果、民俗生活场景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形成各种造型独特、富于想象的形象造型。

(七)糖画与中国的宗教信仰及祭祀活动中国人在古代的宗教信仰是多样化的,缺乏统一,其中以信奉佛教和道教为主。不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有宗教活动,其直接体现就是祭祀。在明朝新年之时,不论是帝王还是普通民众,都要祭祀先祖和传说中的神灵,在祭祀的诸多贡品当中就有用糖制作的神话人物、动物以及吉祥花果。由于糖容易受潮而融化,慢慢的糖制作的贡品退出了祭祀活动,更多的由面食或者纸做成的贡品替代,但用糖制作的可供观赏的食品却在民间流传下来。一方面糖画脱胎于宗教祭祀活动中的贡品,后人把它进一步发扬光大才得以形成后人喜爱的食玩;另一方面宗教祭祀活动中崇尚的神话人物、上古神兽也是糖画题材选取的主要来源。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古代糖画的出现和发展本质上离不开宗教信仰,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把糖画制作的各种人物或者动物形态用于祭祀神灵,目的是求神祈福保佑平安,也可从侧面反映当时的民俗生活。

从以上七点详细的分析了糖画与物质条件、所需材料、材料获取、消费群体、文化载体、艺术价值、宗教祭祀等七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糖画是宗教祭祀活动的衍生物,在物质生活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把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通过糖画展现出来,在拥有广大消费群体的前提下得以发展。

三、结论

民俗文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由广大人民群众逐步积累、反复推敲才形成。糖画作为民间技艺,它的根植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土壤,需要不断吸取充足的养分才能茁壮成长。民众的智慧是无限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优化糖画的制作工序、不断规范创作手法、更加合理的选择创作素材,在作为中国民俗文化传承的载体的同时紧紧抓住民众的需要这个前提而流传至今。

注释:

①程文雯,庞峰伟.成都糖画——甜蜜技艺呼唤年轻人[N].四川日报,2013-08-23(14).

②崔岳阳. 唤起记忆中的甜味——谈民间技艺糖画[J].美术大观,2012(12):81.

③ 佚名.手工糖画一缕甜香[J].重庆与世界,2011(16):56-57.

④董飞飞,谢朝.浅析糖画的制作工艺[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4):268-270.

⑤俞云灿.用民间绝技打开财富之门[J].农家科技,2007(03):41-41.

推荐访问: 浅析 民俗文化 原因
本文标题:民俗文化之糖画形成原因浅析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409/41837.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民俗文化之糖画形成原因浅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