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运河与文学及其他

发布时间:2022-04-02 09:46:20 | 浏览次数:

如今,关于运河,尤其是大运河,顿然间似乎颇为热闹喧腾起来,近乎热得烫手,如炎炎盛夏,烈焰正午。名目繁多的各色论坛次第而来,花样翻新的种种项目不断出炉,种种人为制造的所谓流派也粉墨登场,不无沐猴而冠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滑稽荒唐。步入当今时代,后工业社会也好,网络时代也罢,信息社会也行,中国的大运河作为古老而又年轻的人工河流、政治河流、经济河流,已经从总体上光荣完成其历史使命,风光不再,或者也可称之为夕阳无限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文化意义得以逐步凸显,也不无生态环境的考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不揣浅陋,坐井观天,很初步粗浅地讨论运河与文学的因缘,提出若干历史人物、历史文本与运河、淮河的关联,权作抛砖引玉,难免贻笑大方之讥。

一、中国运河之简要回望

在中国,运河之古老,自不待言。公元前613年,楚国开凿荆江沟通汉水的荆江运河和巢湖沟通肥水的巢肥运河,这大概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运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不无问鼎中原的军事目的,而勾践在后,吴越争霸,三千越甲可吞吴,但邗沟、江南河之运河就此而开滥觞。战国时期,魏惠王开凿鸿沟,不断疏浚补充,成就为鸿沟水系。刘项争夺天下,起初也是以鸿沟为界,所谓楚河汉界,大概就是在鸿沟。强秦当年有郑国渠,还有灵渠。郑国渠有人研究其开凿的最初动机是为了削弱秦国实力,更有赵高卧底而灭秦的臆测,只能是聊备一格,听听而已。刘邦一统天下,围绕长安,构筑运河网络,自不待言。此后,国家首都,不断东移,或洛阳,或开封,运河大多自然要围绕首都而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说,运河是经济河流,也是政治河流。隋代开凿疏浚运河,自此有了所谓大运河之说。一代盛唐,绵延之赵宋,运河之功,自不待言。蒙元虽然短暂,但定都如今的北京之后,也要依赖运河有一卓绝人物郭守敬,应运而生,这才有了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南北,通惠河之名,据说就是忽必烈所命名。自此而后,明清更是依赖运河,贯通南北,漕运之盛,令人侧目。伴随而来,治理黄河与运河的专家名宦,威名赫赫。此时的运河,既是政治河流,更是经济河流,进而衍生出文化河流。中国之外的运河,知名的如苏伊士运河、荷兰运河、巴拿马运河,在此不再赘述。当年的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之一的圣西门,还曾设想在美国开凿多条运河呢。苏联时期,也有不少运河开挖,据说,如今多已经淤塞废弃。如今的土耳其,媒体报道,也有庞大的开凿运河的计划,正在实施之中。中国的运河走过了2600多年的历史沧桑,从局部性人工河流到全局性举足轻重的国家命脉,运河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从整体上来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它巩固了中国的统一,活跃了南北的经济,也带来了运河两岸的诸多都市城镇的兴旺。经济的繁荣,人员的聚集,彼此的往来,必然带来商业的繁盛,市井的繁华,而明清小说多产生于运河两岸,正是市井文化兴起的一种折射。

二、运河与文学之管窥蠡测

几年前,我所服务供职的机构要策划出版《中国运河志》,偶尔参加过前期的一些会议务虚,也到大运河边上的淮安参加过有关选题会议,还到过清口、高家堰,写过一些文字,刊发在《雨花》杂志上。运河沿岸的城市,不说京杭,不说当年有“小扬州”之称的天津,江苏境内的诸如淮阴、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还有浙江的绍兴、嘉兴,都多次断续走过,或因文学而来,或是采风漫游,逝水涛涛,寻幽访古,既有旷世风华的薪火相传,更有荒凉落寞的风光不再。最近,评论家李敬泽先生有一个说法,比较别致。他说,不要就文学谈文学,而要跳出文学,除了会议室,还要有山丘。世道江河,动成积习,风雅之道,而有高髻广额之忧。我们提到运河,自然会想到许多人的名字,诸如郑国与郑国渠,主观动机与客观结果的悖反;韩信与枚乘,韩信当年在汉中被刘邦登坛拜将之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据说也利用了汉水之便,而他后来的多次用兵鏖战,也多次受到水的启发,做足了水文章;枚乘来自淮阴,其子枚皋,父子文章,望重一时;杨广与皮日休的诗,柳永、秦观与运河,也是屡屡被人提及;即使在当下的刘绍棠这个久违的名字,因为他关于运河的不少文本,也难以绕过,虽然他有一个女婿司马南,很令人不齿;我们更会想到明清时期的诸多经典名著,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甚至还有刘鹗的《老残游记》;当然也会想到张岱的《夜航船》,他往来于吴越,甚至去齐鲁,看他的父亲,多在运河之上目送归鸿,感伤怀时;实际上,陆游的《入蜀记》,范成大的《吴船录》,都是文学史上的名篇,无不与运河、江河有关。在农业社会,文学的书写,怎会离得了河流,更何况还是深深刻上人工烙印的运河?有人说,中国社会是一种治水的社会,治水是天大的事情,因为治水才有了国家。大禹治水,自不待言;漂母一念之慈,也是发生在运河水边。天下纷乱,往往与水灾人祸相纠缠。李凖的《黄河东流去》,李颉人的《大波》,當然还有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即使在澳大利亚,也出版过一本《隐秘的河流》,马克·吐温则有《在密西西比河上》,这都是文学史的名篇。在这里,我想着重提江阴夏坚勇的《大运河传》。为何要提到夏坚勇?当下运河,除了政治上的需要,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动,宣传上的热闹鼓噪,更需要学者的沉静,操作者的从容,还有就是文学视野下的独特观照。夏坚勇是当下作家,但他较好地处理了历史与现实、文献与文学的关系。他的《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从南宋写到北宋,把历史笔记中的人物盘活后与当下对照,别具只眼,技高一筹。他的这一成功文本的呈现,实际上来源于他多年前的《大运河传》。如果说,他的《湮没的辉煌》给他带来了文坛名声,让他与余秋雨一较长短,而《大运河传》的出现,则让他与沐猴而冠的戏子式的某些文人截然分野。而这种分野则来自于他既有脚下功夫的行走,田野考察的感悟,置身天地之间河水苍茫、云蒸霞蔚的身心体验,更有他钻进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寻寻觅觅披沙淘金与古人神会对话的历史厚重光风霁月。他读南宋史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他读《宋人轶世汇篇》,这看似是专业分明、壁垒森严的古文献专业领域,因为当下作家的介入,有温度的触摸,有历史之同情与敬畏的打量,有不是仅凭只言片语就乱发议论的融会贯通,他难以遏止,奔涌而出,才有了《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等扎实文本的横空出世。

三、运河的文学书写亟需汲取历史滋养

文学的书写,自然是包罗万象,兼收并蓄。《红楼梦》之伟大,固然可以找出诸多理由,但它的百科全书式的广博也是不争的事实。巴尔扎克的小说,托尔斯泰的小说,其丰富性都是有目共睹,已成定论。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时下的文学,固步自封,强作解人,只关注一己之悲欢,只计较杯水风波,书写历史,完全做鸵鸟状,即使书写,也是人云亦云,或教科书式的鹦鹉学舌,或罔顾事实地信口胡说;既不愿面对时代大主题,也在抒情想象上才智枯竭苍白无力,基本上陷入失语的尴尬状态。由此,我想,今天来谈话运河文学,除了一些烟花弥空的格外热闹之外,除了行走天下考察运河的走马观花的新闻报道式的蜻蜓点水之外,除了为了营造一种氛围而罔顾事实贻笑大方云烟过眼之外,可否就一些文本做一些更为深入多元开放式的解读与沉浸呢?我在这里介绍三本与运河有关的明代的经典文本,与大家分享。

一是刘天和的《问水集》。刘天和是湖广麻城人,也就是发生红麻起义的地方。他是明代名臣、学者,正德三年(1508年)的进士。曾做过南京礼部主事,南京太常少卿,还做过金坛县丞、湖州知府。黄河南徙,朝廷命刘天和总理河道,遂疏浚汴河及山东七十二泉。刘天和后又改任过兵部左侍郎,总制三边军务,此后又历任南京户部尚书、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等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致仕,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1545年)逝世,只过了三年退休生活,得年六十七,追赠少保,谥号“庄襄”。刘天和平时还留心医药,辑有《保寿堂经验方》四卷,被李时珍《本草纲目》多加引用。他另刻有《伤寒六书》《幼科类萃》等书,这样的官员,公务繁忙,但个人爱好似乎还挺多。我们大致看得出来,刘天和经历丰富,经过多岗位锻炼,做过纪检干部、地方官,还打过仗,但最为重要的是他的治水经历,并留下了文本,否则怎会被后人提及呢?

二是万恭的《治水筌蹄》,它是16世纪治理黄河、运河的水利名著。万恭是江西南昌人,隆庆六年至万历元年(1572-1573年)任总理河道,主持黄河、运河的治理工程。“筌蹄”出典于《庄子·外物》,原指渔猎工具。治水筌蹄意为治水工具书。该书由148条短文结集而成,其主要内容是,搜集、实践治黄方略和方法,总结出筑堤束水冲沙深河的经验,后经潘季驯等继承发展成为束水攻沙的理论和措施。他首次提出汛前在河滩筑矮堤,汛期用来滞洪拦沙,落淤滩地,稳定主槽;他强调掌握汛情的必要性,他建立了上起潼关、下至宿迁的飞马报汛制度,具体描述黄河暴涨暴落特性;他对京杭运河,特别在山东境内,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因时因地制宜的航运管理与水量调节的操作方法 ,有效地解决了水资源短缺、流量微弱和运输量庞大而时限迫促等具体困难,以保障通航。

三是潘季驯的《河防—览》,它也是古代著名河工专著之一。全书共14卷,约28万字,记录了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措施。该书卷一是皇帝的玺书和黄河图说,反映了当时治河的历史背景,黄、淮、运三河的总形势和工程总体布罝;卷二《河议辩惑》,集中阐述了潘季驯“以河治河,以水治沙”的治河主张;卷三《河防险要》,全面指出了黄河、淮河、运河的要害部位、主要问题及应该采取的措施;卷四《修守事宜》,系统规定了堤、闸、坝等工程的修筑技术和堤防岁修、防守的严格制度;卷五《河源河决考》是前人研究黄河源头和历史上黄河决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研究河道演变的重要资料;卷六则收集了宋、元、明代有关治河的议论;卷七至卷十二是潘季驯从自己200多则治河奏疏中挑选出来的精粹41篇,是他4次主持治河过程中解决一些重大问题的原始记录,概括了他治河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经验,也是《河议辩惑》中所提出的各种观点的详细注释;卷十三、卷十四是潘季驯为阐明自己的观点、批驳反对派的意见而引证的古人以及同时代人的著述、奏疏、明记、 碑文等。《河防一览》既较为全面地继承了前人治河的主要成果,又系统地总结了潘季驯长期治河的实践经验,在其问世后的300多年来,对治河方针和河工实践一直起着指导性作用。文本昭然,功勋卓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四、淮阴运河之文学书写的若干断想

在大运河沿线的若干都市之中,淮阴也好,淮安也罢,它也许不是最为耀眼突出光彩照人的城市,既无北京首善之区的天时地利人和,也无杭州西子湖畔经济发达的得天独厚,至于津门的京门脸子之便,济南泉城之优,淮安几乎都不能望其项背。即使在江苏这一行政区内,苏州、无锡、常州,地处苏南,似乎更有江南的诗意审美,而扬州,也是文化领衔,动作频频。但淮安、淮阴,也有自己的后发优势,更有自己在人文资源上的独到资源,水文化上的自身特点,不宜妄自菲薄,自惭形秽。淮安地处黄淮大平原,是南船北马交换之地,更是淮河与运河交错之所,也是黄河故道在此仍旧生机勃勃之地。当然,自然河流与运河交汇,并非淮安所独有,北有海河、黄河,南有长江、钱塘江,但淮河因无长江、黄河之威名赫赫,却也因其作为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线,有着诸多亟待开发的人文资源,可以后发制人,捷足而登。围绕着水文化,我们可否就这样的历史人物与地域、河流的关系,做一梳理、观照。一是关于淮阴侯韩信。韩信的解读很多,文本不少,但大多原始信息还是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当年也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来为韩信立传树碑的。众所周知,韩信功高震主,最后被夷灭三族,关于他的信息,几乎都被掩盖销毁了。司马迁来到淮阴,听当时当地人的口耳相传,当然更有自己在京城的诸多走访,写出了光照千秋的《淮阴侯列传》,使一饭千金、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为阵、十面埋伏、半渡而击、韩信用兵、多多益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流传至今。但韩信这样的天才军事家,还是如同梦一样令人难以捉摸扑朔迷离。我们借助司马迁的眼睛,不知道他的家世,只知道他给自己的母亲营造了很宏敞的坟墓,他究竟是王孙?还是流民?他能够忍受胯下之辱,却为何不能忍受南昌亭长不愿其就食的屈辱?他本来有一手好牌,应该是军事上的“掼蛋”高手,却为何最终被吕后诛杀,刘邦则为何是“且喜且怜之”?他有无患得患失的市井气?韩信被杀,毕竟才只是刚过而立之年啊。与范成大同科进士的杨万里,曾这样以古诗说韩信:来时月黑过淮阴,归路天花舞故城。一剑光寒千古泪,三家市出万人英。少年胯下安无杵,老父圮边愕不平。人物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杨万里意犹未尽,他还有一首,也被岳飞的孙子岳珂记录到自己的书里了:鸿沟祗道万夫雄,云梦何销武士功。九死不分天下鼎,一生还负室前钟。古来犬毙愁无盖,此后禽空悔作弓。兵火荒余非旧庙,三间破屋两株松。基本上是写实,但对韩信如此遭遇的愤愤不平,跃然纸上。实际上,远在西晋之初,陆机就在《汉高祖功臣颂》中对韩信做出了客观的评价:灼灼淮阴,灵武冠世。策出无方,思入神契。奋臂云兴,腾迹虎噬。凌险必夷,摧坚则脆。肇谋汉滨,还定渭表。京索既扼,引师北讨。济河夷魏,登山灭赵。威亮火烈,势踰风扫。拾代如遗,偃齐犹草。二州肃清,四邦咸举。乃眷北燕,遂表东海。克灭龙且,爰取其旅。刘项悬命,人谋是与。念功惟德,辞通绝楚。陸机的命运,大家都知道,也是被冤屈处死的。二是关于晚清的李鸿章与他的淮军。现在,关于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史学界的研究相对比较超前与客观,但关于李鸿章的文学表达还远没有破题。当年,钱刚在《唐山大地震》之后,有一《海葬》,但主要是说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的,涉及到李鸿章的若干片段与侧面,至于李鸿章这一复杂的历史人物的解读,似乎目前还没有看到众望所归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的文本,唐浩明写有《曾国藩》,而李鸿章呢?三是关于开国总理周恩来,现在已经出版了《周恩来年谱》《周恩来传》,也有不少关于周恩来的报告文学、电影等,但总觉得对这一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塑造书写,还有点拘谨而刻板,尤其是有力度有高度有温度的高质量的文学表现,似乎没有,也许还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够有新的深孚众望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期待着关于周恩来的精品力作,早日问世,以飨读者。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目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我们在这里提到了刘天和、万恭、潘季驯这些距离文学有些遥远的人物,他们关于河流尤其是关于运河治理的思考,对这些文本的关注,可以避免在文学书写中的无知妄说,可以避免匮乏历史思维的胡乱抒情,甚至是厚诬古人的罔顾事实;我们提到了关于韩信、李鸿章、周恩来等历史人物如何用文学作品来表现的问题;我更想在此提及已经去世但也会永恒的汪曾祺,他有真情而不乱抒情,他的文本似乎无主题,与时代保持了足够的距离与冷静,内敛而不凑热闹,更不赶时髦,却经受住了时间的经验,步入了文学经典殿堂,诸如《受戒》《大淖记事》等。有一位非常年轻的评论家曾对汪曾祺有过精彩评论,这位评论家在1994年一个风雨交加的春夜跳楼自杀,令人心伤不已,他叫胡河清。我摘引他在《灵地的缅想》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此文:

文学对于我来说,就像一座坐落在大运河侧的古老房子,具有难以抵抗的诱惑力,我愿意终生关闭在这样一间房子里,如寂寞的守灵人,听潺潺远去的江声,遐想人生的神秘。

推荐访问: 运河 及其他 文学
本文标题:运河与文学及其他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402/39359.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运河与文学及其他》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