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信息技术与中职专业课程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27 08:17:51 | 浏览次数: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本文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进行了探讨,从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信息技术“适时、适度”用于专业课教学、教学评价多元化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模式内容丰富,意义深刻,作用巨大。它要求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过程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优势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是94%。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还可以用手操作。这就是说,如果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通过这样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有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另一个是关于知识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又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二、信息技术与专业课有效整合的策略

整合指的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步比较晚,整合还处于一种较低的层次,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近年来,我们结合职业学校专业课的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的有效整合策略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专业课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策略

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素质不高,是教育信息技术难以充分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有人认为关键在于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而培训的内容,不是分学科具体地帮助解决实际的困难,而是向教师灌输现代的教育理论,要让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用于教育的必要性,要教师转变观念。但是,观念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观念的真正转变也要通过生活和工作才能完成。让教师树立要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最有效的办法,是向教师提供能够使他们感到确实受益的有效的技术。硬笔代替毛笔,是因为它比毛笔方便有效。不同的学科所需要的技术有所不同。同为专业教师,课堂教学时所需要的技术和写论文时所要的技术有所不同。例如:写论文时写公式不妨用公式编辑器一个符号一个符号地输入,讲课时这样写公式就感到不如粉笔黑板方便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能不能为专业课教师提供得心就手的工具,让老师在计算机上(投影仪上)或电子白板上像黑板上那样方便地写出公式?这样的技术当然可能,但要学习、使用和研究相应的软件。

有意义的问题,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成果,为各教师提供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方便实用的学习工具。这些工具要能够节省烦琐的机械劳动,提高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意识;要使教师和学生一见就能上手,一上手就不想丢;要让老师制作课件比原来用纸笔备课还要快捷省事。

(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

教学媒体的发展改变了教学传播模式,由原来的“言传身教”的单向线性传播走向了“计算机网络信息学习共同体”的双向非线性传播模式。也正是在这种传播模式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逐渐降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越来越低,有时甚至是消极参与。在教学媒体越来越发展的同时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却越来越低的这个二律悖反定律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曾经有人说过:信息技术越来越拉远了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教师的权威受到严重威胁。此话虽来自事实却有点偏极。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电影在最初只是移植和复制舞台艺术,只是在电影发明了蒙太奇等电影特有的艺术语言、各种镜头和场景的变换等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法技巧、以及从电影文学剧本、分镜头脚本、到外景拍摄、特技和后期编辑加工等电影特有的设计创作体系和机制后,电影才成为真正的电影,而且成为一种被大众喜爱、占有更多市场份额的艺术品种。如果电影永远停留在移植和复制舞台艺术上,它就没有生命力,最终就会消失。从电影的发展历程我们应该启示颇深。信息媒体是信息时代的新生事物,然而我们的教学思想是否跟上时代节拍?教学手段是否有些创新?是否还在“原地观风景”、“临渊羡鱼”?

教学媒体直接加入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传输教学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了教学活动就有了教学手段和工具,只是在不同时期各种教学媒体由于其本身特性不同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语言是进行交流、联络感情的最佳工具,因而语言媒体就具有简易性、亲近性、生动快捷、易于控制,但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影响往往只是局部人,(口头语言)转瞬即逝,不便于学生记忆。印刷媒体信息多、内容广、便于携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突破了师生关系的时空限制,但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却很难保证。声像媒体声像并茂、形象生动、优美感人。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媒体交互性好、方便快捷,却因网络的虚拟性,师生之间交流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可能会降低。因此,由于不同教学媒体的特性不同,不存在对任何教学都是最优化的“超级媒体”。但是,对于某些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说有些教学媒体却有明显的优势。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又要认真研究媒体的属性,选择适宜有效的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信息传播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作为一种信息传递通道,深深地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建构,它既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关系的桥梁,也决定着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选择、运用媒体的素养,为培养创新人才建构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1. 构建“人本”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教育以人为本”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理想。从孔子到苏格拉底,从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杜威到布什总统的“不让一个孩子落伍”,人们一直追求着尊重学生、促进人充分发展的完美教育。教育“以人为本”首先就要确认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确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其二是

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知识只能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习得。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充满整个教学过程,而且是一个充满活力、动态变化的过程。虽然信息媒体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人一一机交互或是人——机——人交互,但是技术的应用并未改变人与人互动的本质,技术为学生个体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创造环境。其三是要积极营造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要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

2. 教师要努力成为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专家

我们观察事物的方法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我们在关注信息技术环境时更要关注学生的生存和全面发展。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课堂学习是学生人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要给学生提供“知识生命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实践、体验、理解、体悟生命,要把教学看作是生命与生命平等对话、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主动探究教育教学问题、积极反思自身教学行为、不断学习完善发展自己。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真诚真实地面对学生,成为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专家。

(三)信息技术“适时、适度”用于专业课教学的策略

在中职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实验中,在合理利用传统教学媒体的同时应积极引进先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恰当结合,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得好一些,多一些、快一些。就是利用最少的时间,争取最好的效果。因此,在选择教学媒体时要注意:不能简单化、一刀切。不同的课程,采用的教学、实验媒体很可能不一样,甚至同一课程的不同阶段,也采用不同的媒体。因此,信息技术用于专业课教学要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

1. “适时”性原则

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使用Flash动画课件能让学生看清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的工作情况,为教师讲清楚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的概念提供了便利条件。实践证明,“适时”的运用Flash动画课件,使得教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例如,液压传动是以液体作为工作介质,利用液体压力来传递动力和进行控制的一种传动方式,是通过液压泵将电动机的机械能转换为液体的压力能,驱动负载和实现执行机构的运动。在讲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时,“适时”利用Flash动画课件让液压千斤顶的工作原理像动画片一样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从动画中看到了其工作原理,从而很快明白了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又如电液换向阀,它由电磁换向阀和液动换向阀组合而成,电磁换向阀起先导作用,从而改变液动换向阀的阀芯位置,实现用较小的电磁铁来控制较大的液流。在讲其工作原理时,如不“适时”采用动画课件而用传统的方法来讲,只会让学生眼花缭乱。

2. “适度”性原则

现代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给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改进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还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坚持“适度”性原则,即从学生可接受性入手,不要低估或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专业课教师曾做过试验,对《机械制图》课程中同一内容“螺纹紧固件”采用二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大相径庭。第一种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演示各种连接形式的实物画面及钻孔、攻丝的工艺过程。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工艺过程,对立体图进行透视、旋转、剖切,观察其内部结构,并同步讲解其工艺过程和画法中的注意事项,整个课堂上几乎全部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授课,教师没有任何板书。虽然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课堂测试时有相当部分学生只了解工艺过程,不能正确画出连接图。查其原因,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师指指点点,学生可望而不可及,而且学生看大屏幕时间较长,大脑皮层兴奋程度受抑制,造成疲劳。可见整个课堂仍然没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过度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未能注重学生绘制技能的培养。第二种方法是对前者进行扬弃,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正确引导学生,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思维潜力。通过多媒体视频给出各种连接形式的实物画面及钻孔、攻丝的工艺过程,让学生从视频中了解工艺过程,由挂图给出规定画法,并从中了解视图画法细节,形成连接图。师生似乎在共同享受着安装机器的一种乐趣。然后,采取讨论法讲授螺栓连接的规定画法,并利用活动挂图改错,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掌握规定画法。因螺柱连接、螺钉连接的内部结构相类似,故在讲解规定画法时,直接利用活动挂图对其连接图进行改错。归纳小结时,参照模型师生共同总结其工艺过程,利用课件让学生重点比较三者规定画法的异同,力求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螺栓、螺柱、螺钉三种规定画法,通过测试其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的策略

每门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必不可少,专业课当然也不例外。但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往往是单一的,是以成绩论英雄定乾坤的。这当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没有排除偶然性因素,仅凭一两次成绩就定论有失公允。它没有全面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情感志趣及价值观取向等多方面情况。这种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评价方法自然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会扼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发展方向出现偏差,让学生孤注一掷一切向分数看齐,变成了分数的奴隶,从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出的学生是不会全面发展,有可能是高分低能。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则呈多元化、立体化、动态化趋势,除传统的考试成绩评定法之外,还可以综合运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

1. 学生自评

学生每次完成探究活动之后,都要求提交电子版的自评报告,全方位地对自身参与情况做出总结,此时的学生由被动评价对象变成评价主体,角色的转变实际上是给他们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使他们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增强了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通过自评也能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及时取长补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 小组评价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过程的,小组员的活动情况,小组最具有知情权,因而也最有发言权。小组可以从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处理信息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等诸多方面给组员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为综合评价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使其更趋于公平、公正、客观和合理。

3. 教师评价

首先,任课教师要善于运用观察法,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进行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细心关注每位学生的各种表现,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要对学生的进行知、情、意、行等全方位的动态跟踪,要善于发现,及时捕捉记录。但这样观察的结果未必顾及到每位学生,所以教师还需要将学生每课提交的电子版教学任务工作页完成情况,作为对学生合理评价的依据。

三、结束语

当今的教育不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教育,而是更高文化层次和更高技术层次上的育人教育。教育技术不仅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制高点,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专业课教学的能力,首要的是教师的信息素质和顺应信息时代新的思维方式;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技术时,应该注意、注重的是科学性和创新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相信,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实践,还会有新的认识、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创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力——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电化教育研究,2002,(2)

[2]刘剑玲,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观照,课程·教材·教法2005,(1)

[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 专业课程 信息技术 中职 整合 策略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与中职专业课程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327/37197.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信息技术与中职专业课程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