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融合中的变异

发布时间:2022-03-26 10:03:46 | 浏览次数:

摘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民族体育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从中西文化对体育的影响,可以看出中国体育文化的本质是和谐,而西方体育文化的本质是竞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互补性。看来,在融合中寻求变革,已经成为保持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很有力的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全球化 融合 变异 异质性构筑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先贤们的智慧结晶,但随着近代西方竞技运动的崛起,传统体育文化受到极大冲击,其地位大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传统体育文化得不到创新和发展,它就极有可能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所谓体育文化则是体育在文化上的再反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适应本民族的特点而形成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适应本民族的特点而形成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指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其中的传统则是指历代因循沿传下来的根本性的模型。

尽管传统体育文化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的民族体育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陷入了危机。全球化与现代性昭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适应的真正根源,其中伴随现代性而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西方体育文化强势扩展,文化认同与适应特别是基于弱势体育的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整合态度是文化适应中最佳的一种文化认同态度,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适应。“和而不同”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适应的选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经历一个从排他性冲突到认同性选择再到包容性并存的历史过程,也即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过程。

二 “君子之争”的价值展示

不同地域条件、发展历史与文化差异,导致了不同主体对文化需求的差异。东方政治制度与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孕育了东方以养生为主的柔性文化或者阴性文化。而且我国是个礼仪之邦,历代圣贤创造出惟精惟微、严密周详的社会人伦道德规范,就是为了稳定既有的社会秩序,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所以,中国的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很少有像西方那样单纯讲究锻炼人体的方法,也很少有专门的比赛,即使对人的外形的称颂也总是和人的内在气质联系起来。在中国传统体育中,体育活动大都从属于其它社会活动,各种体育活动之间缺乏内在的社会联系,因此很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有机统一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中国体育文化的“养”是以“自养”为主,不靠他人。而所养之物,主要不在人体,而在于“气”,是由形达神的途径。

另外,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观是建立在经络学说和直觉外推与思辨的基础上,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反映在具体方法上,即不是孤立的锻炼身体,而是从整体着眼,将健身强心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在身体锻炼中,通过与自然的交换,排除了体内的浊气,汲取真气,从而达到五脏通达、六腑协调的目的。比如中国武术与西方拳击相比,武术讲究机智、灵巧、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尽力避免硬对硬的搏击,这也是一种“养”的观念体现。传统体育认为,决定人体健康和寿命的因素在内不在外,强调整体的效果和直观的感受,注重意念的作用和体内的修炼,对动作的把握靠直观顿悟。动作简单,但内涵深刻,讲究动作的神韵,不仅强调要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崇文尚柔,以静养生是东方体育的活动特征。正是这种对“静养”的追求,创造出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如何和睦相处的无限智慧,至今仍然是我们文化建设当中的源头活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看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传统性与民族性有机统一、注重伦理教化和内心修养、较强的大众性与民俗性、兼容性和开放性等方面的特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相当大的生活成分,这种生活性的特点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基本上都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儒家的克己复礼、王道仁政、存心养性、居敬穷理,道家的小国寡民、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心斋坐忘,莫不如此。深受这种文化浸润的体育文化,当然有与此类似的独特所在。中国民族体育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平思想,与西方体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心为本,从整体着眼,与生活方式紧密结合,因此中国传统体育极有必要从西方体育文化当中吸收营养,而西方体育文化也有其局限性,如重外轻内,重形轻神,重局部而轻整体等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健身的需要。而且在东方大多数民族的体育文化观念中,卫生保健术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大河流域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息在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已经习惯了和谐、宁静以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因此,倡导“君子之争”,素来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

三 “天人有别”的文化承载

发轫与古希腊的竞技体育则代表着商业文化,通过竞争与超越体现出明显的刚性文化或者阳性文化。而且阴崇静,阳崇动。西方体育则在其文化的影响下,提倡在公平的基础上鼓励竞争,以求得精神与肉体的统一来达到对自身或者对手的超越,这个过程体现出极强的动感。当然,在当下这个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文化身份变得模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出现危机。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全球化过程中也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异质性冲击。西方体育文化的健身观是建立在根深蒂固的生物体育观和实证主义基础之上的,显然西方健身方法由于整体性不足,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方面不如中国传统的健身方法,实际上中西体育文化是沿着两个不同的逻辑方向发展的。西方体育文化是源于古希腊奥林匹克文化为代表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产生于欧洲,是西方近代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产物,其形成哲学的基础是新教伦理的“天人有别”,它强调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与环境和自身的竞争,崇尚不断达到目标而又不断地超越过去。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古希腊的宇宙本体论,还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直至近代的认识论,基本上指向“天人有别”的两元观念,主体和客体相互对立给了西方文化探究自然宇宙之奥秘也包括上帝的奥秘和人自身的奥秘的动因。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正是与西方哲学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在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之上公正、公平、崇尚实力、努力拼搏。而且,西方体育强调人体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训练,从而促进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人体的机能水平,健美人体的外型,以获得精神的满足。西方体育文化重视对知行的分析,运动方式讲究力学原理,注重对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研究,重视人体科学,讲究运动规范,追求对抗与竞争。因此,西方体育文化有科学理论的支持,各种体育运动都有明确的竞赛规则,这些都是东方体育文化无法与之媲美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西方为军事与宗教所需,东方以医学理论和哲学伦理为需要。西方以“它”性,即为达到练习者自身以外的社会目的放在首位,在社会群体争“强”“取胜”,而东方则是为己性的目的放在首位,即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在体育手段的差异性上,西方强调“练”,训练满足市场需要,追求惊险性、冒险性和刺激性,而东方以“练”和“养”为主,对竞争与胜负不是过于计较。由此可以看到,以儒家为代表的伦理价值强调个人服从社会,中庸和谐,重在养身的内在性、兼容性和辩证性等特性。西方的价值观则强调个体精神以及奋勇竞争。这种传统把上帝、人和自然区分开来,终极目的在于沿着个体到社会、由微观到宏大的逻辑顺序构建,其价值体系为通过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

四 “和合”中对异质性的纳入

当两种“异质”的文化相遇时,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体育不仅在科学化训练、技战术素养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在诸多体育观念上也大大落后于西方。西方体育文化注重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技术,注重战术和训练方法的研究,强调体格和肌肉的强健。东方体育文化强调的则是在运动中修身养性,把体育赋予的伦理道德视为重点,强调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重文轻武,崇拜圣人。另外在西方,宗教传统直到现代仍保留着强大的势力,并渗透到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使西方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强调竞争,好战健斗,崇拜英雄。中国传统体育则由于受儒家的礼教、中庸和天人合一思想影响,具有稳定的结构,在西方体育冲击下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可是,在当下语境中,面对西方强劲的“异质”体育文化袭来之时,比如当下提倡的“奥林匹克精神”,在根本上是在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公正、公开、崇尚实力、努力拼搏的精神。但是,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并不鼓励那种“争第一”的精神,我们主张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彼此尊重,这一点,应该是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而且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这一历史趋势中,必须理性的审视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的交融并不是民族文化的泯灭。并且由于在观念层面“中庸之道”所倡导的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所以应致力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互相融合。未来的体育走向应该是艺术体育,所谓艺术体育,也就是指体育文化向着艺术化方面发展,通过提高自身的美学特征为普遍观念所接受。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不是仅仅为了提高身体适应性、消度闲暇,而是作为人群对美感的追求,把体育的文化愉悦功能变成消费的生活享受功能。

蔡元培先生说:“一个民族不能吸收他族之文化,犹如一人之身不能吸收外界之空气及饮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文化经济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显著,东方传统体育的发展加快了体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对外交流,提升民族传统体育的科技含量,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娱乐、健身以及竞技功能,正在跻身世界各国。当然,这种“和合”的过程既是文化面对全球化浪潮袭来时,应对危机时采取的姿态,也是对异质精神的主动接纳,反映的是一种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五 结语

任何优秀的体育文化无一不是由民族的传统体育演变而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向现代体育文化转型,绝不意味与传统文化的“彻底决裂”和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当下社会,正处在主动关注文化领域的时期。体育对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建构来说,获得了重要的价值认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对于探索解决现代奥林匹克文化模式和世界竞技运动发展出现的种种弊端,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在整合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传统体育文化必然会呈现出全新的文化内涵。而且文化的融汇与碰撞是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应的总体发展趋势。纵观中西体育文化发展历程,其价值观、行为观都是同一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观念的大环境要求使然,并与其政治、军事、宗教要求相适应。体育价值在人为主体的层面上,推动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当今社会,“和平发展”是主旋律,多级文化价值并存,不同文化形式互补,共同协作发展是国际社会大环境的要求,和谐带来和平,竞争促进发展,分别代表“和谐”与“竞争”的中西体育文化互补性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那样“发现和感觉到有某种毕竟是伟大的东西弥漫于这个事业之上。体育运动不仅是游戏,不仅是记录的创造,它同样也是一种升华,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恢复”,那么,文化在相融和之中推陈出新的时代才可能真正到来!

参考文献:

[1] 李正强:《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差异研究》,《辽宁大学学报学报》,2005年第4期。

[2] 张凯:《论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性转变》,《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 郑可可:《论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革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杨冬丽,女,1979—,山东淄博人,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体育教学法、健美操教学,工作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推荐访问: 变异 融合
本文标题:融合中的变异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326/37089.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融合中的变异》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