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视角论朝鲜族文化
总结为带有浪漫主义的大陆性文化,与朝鲜半岛文化很是不同。而如今,无论是在朝鲜族居住的延边地区还是韩国,这种文化现象已不稀奇。其实,这也不难解释,对于第一代移居民来说,中国是异国他乡,文化上有陌生感是难免的。可以说,他们的文化既有形式只能是单一纵向的朝鲜半岛文化,对于中国文化则是处在接触和试探阶段,并没有达到交叉和融合的程度(见图3)。
就如同上图所示,作为跨界民族的朝鲜族,其文化的发生也是带有跨界性的。可以说,起初的朝鲜族文化等同于朝鲜半岛文化,而在中国的移居生活过程中,人与人的接触逐渐成就了文化与文化的接触,为文化的交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朝鲜族从移居第二代开始,对于文化的接受有了新的改变和认识,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根本性变化。他们与第一代人不同,都是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朝鲜后裔。而朝鲜后裔这种称呼,在这些人正式取得中国国籍、确定为中国公民后也很少提及,如今人们更为熟悉的称呼是中国朝鲜族。
尽管身份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民族基因、文化基因并没有因此削弱或消失,恰恰相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关怀下,这些民族基因和文化基因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因为朝鲜族第二代及之后的移居者本身生长在中国,与中国文化发生交叉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属性。需明确的是,这种文化属性不是两种文化简单的叠加或累计,而是两种文化交叉之后的新产物。也就是说,朝鲜族文化是朝鲜半岛文化与中国文化交叉的产物,本文中将其界定为交叉文化论的范畴(见图4)。
如上图所示,这种文化的交叉逐渐成为了移居第二代及以后中国朝鲜族的文化既有形式,且这种交叉在不断加深和创新,朝鲜族文化的日益丰富和多样,不仅使其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品牌,同时也享誉世界朝鲜民族文化圈,进一步增强了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朝鲜族文化的特点
中国朝鲜族与朝鲜半岛人民源于同一民族,在血统、气质、文化、风俗、心理素质上保持着多方面的共性,但是在与中华文化交叉中,又有着中华民族新的共同要素。[9](135)敬春淼就在《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的特点》一文中将朝鲜族文化风格特点归纳为朴素性与源文化性、地域性差异和复合兼容性。[10](14~15)
基于上述观点,本文认为,历经了一个半世纪后,在文化的交叉中发展的朝鲜族文化已经形成了变迁性、融合性、流动性的特点,且与汉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共存,共同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第一,朝鲜族文化具有变迁性。文化变迁(cultural change),是指民族社会内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民族交流碰撞,文化与意识形态、物质层次等发生改变的过程,[11](194)可分为自然变迁和计划变迁两类。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朝鲜半岛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颇深,尤其是明朝时期儒家思想的传播对朝鲜半岛社会的影响至深。如果说古代这种文化变迁属于上层阶级对政治体制有意识的转变,属于计划变迁,那么,近现代朝鲜族文化的变迁则是因人口移动所导致的自然变迁。且这种文化变迁更具大众文化、庶民文化成分,这与移民对象大多为社会底层农民有关。
第二,朝鲜族文化具有融合性。文化融合(cultural fusion),是指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以其传统文化为基础,根据需要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12](9)一个民族的文化,既不能全盘外化,也不能排斥外来文化。朝鲜族文化发展之初就面临着与中国东北文化、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流,经历了从碰撞抵触到融合共创的发展过程,在保留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又融入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了源于朝鲜半岛又不同于朝鲜半岛文化的朝鲜族文化,在文化交叉中更加丰富了自己。
第三,朝鲜族文化具有流动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朝鲜民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一场集体大移民,当今中国朝鲜族也大多是在这个时期移民中国的,民族本身的物理移动也直接导致了其精神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变化。朝鲜族社会存在着三个主要地方文化,即咸镜道风俗区域、庆尚道风俗区域和平安道风俗区域,[13](36)文化的流动既表现在这三大风俗间的内部流动,也表现在整个大中华文化圈内的流动。表现方式从起初的通婚、移居等直接接触到现在的新媒体趨势下的间接接触,表现得更加丰富多样。尤其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内人口流动和中韩建交以后的朝鲜族人口跨国移动所带来的文化交叉和融合,显现出文化接触方式多样而复杂,这也成为朝鲜族文化发展的双刃剑。
朝鲜族文化的变迁性、融合性和流动性是朝鲜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因客观环境而产生的必然,也是在与中国文化交叉中彰显其文化特色的符码。尽管如此,朝鲜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仍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铸就,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双创方针——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自身价值。
五、朝鲜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朝鲜族文化是在朝鲜族人移居、定居和繁衍生息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中朝文化相互交流,使得原有的朝鲜族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展中呈现出自身的特色。但毋庸置疑的是,如今的中国朝鲜族与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和韩国(大韩民国)人同根同源,有着血脉相承的密切关系,所以中国朝鲜族的文化原型来自朝鲜半岛。同时,朝鲜族文化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传承朝鲜族文化对于保存和发扬朝鲜族民族特征,丰富和完善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14](71)
新中国成立至今,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延边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朝鲜族的语言、习俗等传统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时至今日,朝鲜族的饮食、服饰、礼仪、节日庆典等,虽然在一些细节方面发生了变化,但总体来讲仍然保留了从朝鲜半岛移居初时的传统。作为朝鲜族人生三大礼的周岁礼、结婚礼以及祝寿礼(其中的花甲庆典)从来没有因为社会变迁、都市化迅猛发展而中断过,依然保持着原有的习俗;作为朝鲜族乃至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传统艺术的象帽舞、长鼓舞等纷纷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朝鲜族地方社会的文化品牌;已经被今天的朝鲜半岛淡忘的传统节日“流头节”,在黑龙江一带的朝鲜族社会很好地保留和传承下来,并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朝鲜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意义。
当然,朝鲜族民族文化在保留和传承中存在着与其他文化的交叉和融合,就以中韩两国的传统佳节为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朝鲜半岛,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均被视为传统节日,保留了传统的节庆方式和饮食文化。朝鲜族在移民之初也是将自己的传统佳节文化带到了中国,而在长期生活中又逐渐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习俗,如大年三十吃饺子、放鞭炮,正月十五吃元宵和汤圆,端午节采艾蒿、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等,这些习俗在朝鲜半岛的传统节日文化中是没有的,是与中国文化的交叉中所形成的文化融合。
风俗文化的交叉也直接影响了语言文字的使用习惯。当然,语言得到完整的保留和使用是民族文化得以流传的关键,民族文化的消亡往往是从语言的失传开始的。在国家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推进下,朝鲜语不仅沿用至今,而且不断完善和规范。虽然延边地区民族学校的招生率因人口流失等问题大幅下降,但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正音朝鲜语学堂等机构,使民族语言得以薪火相传。另外,语言的多重体验也让中国的朝鲜语形成了自身的语言体系。
虽然朝鲜族的第一母语是朝鲜语,但长期生活在朝汉双语的文化环境中,其民族语言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生活用语中掺杂汉语词汇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如朝鲜语中的“电视”一词原是英语的音译词汇,音节长且发音绕口,朝鲜族在口语中索性以汉语中“电视”的发音取而代之。再如,朝鲜语中没有与“元宵”“汤圆”“粽子”等中国特有的节日饮食相对应的固有词,所以朝鲜族在生活中直接使用汉语发音,形成了新的朝鲜语词汇,并沿用于语言规范中,收录于中韩翻译词典中。这种语言现象并非一朝一夕之间出现的,而是在朝鲜人移居中国初期就开始了。翻阅建国前的朝鲜语文学作品,如金昌杰、崔曙海、朴启周等的小说作品,我們不难发现,这种词汇混用现象不仅出现在语言描写中,甚至出现在一般叙事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语言演变并不是有意识的行为,而是朝鲜族在代代相传中形成的一种非意识性语言习惯。
可以说,在与中国语言文化的交流中,朝鲜族语言逐渐区别于朝鲜半岛语言,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因此中韩建交以后,很多流向韩国的朝鲜族劳动力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语言障碍问题。也许有人质疑,源于同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怎么会出现无法沟通的问题呢?实际上,在当代国际商业化热潮中,韩国语已经掺杂了很多外来词(英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初到韩国的中国朝鲜族不仅对当地的一些词汇难以理解,甚至读不懂街上的一些牌匾。这种尴尬的体验表明,朝鲜族语言习惯显然已不同于朝鲜半岛的语言习惯。其实不仅是韩国,当今朝鲜的语言使用规范也与朝鲜族语言大不相同。朝鲜国内的朝鲜语以固有词居多,韩国则以英语外来词居多,我国的朝鲜语则是汉字词居多。这说明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语言行为,也是多年来中、朝、韩三国的朝鲜语使用规范和标准很难得到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朝鲜族诗人李三月曾用《嫁接》这首诗形象地诠释了他对中国朝鲜族身份的理解。诗的开头写道:“忍着嫁接的痛苦/在遥远的邻邦/在他人的根须上/艰难地生长。”[15](74~77)他用嫁接比喻跨界而来的朝鲜族,而延边的特产苹果梨恰恰也是通过嫁接技术培育出来的,它似乎是朝鲜族最完美的象征体。这种嫁接完全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的嫁接。如同诗歌中所描述的一般,“在嫁接的地方/站住了脚跟/不再惧怕狂风/跟院子里的树木/也有了情谊/怀抱着累累的果实……”,[15](74~77)朝鲜族人民承载着半岛文化的原始形态,同时在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中经历风雨的磨砺,在两种文化的交叉中成长,日趋成熟。
总而言之,朝鲜族文化源于朝鲜半岛文化,又区别于朝鲜半岛文化,因为它是在朝汉两种文化的交叉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也是朝鲜族文化得以不断创新,打造自我特色品牌的最大因素。
六、结论
朝鲜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朝鲜族在跨界移民和定居的过程中,历经多年,在朝鲜半岛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叉中所产生的。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朝鲜族文化既继承了朝鲜半岛优秀的文化传统,又吸收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从而形成了独有的特色。
首先,朝鲜族文化是在朝鲜半岛文化和中国文化交叉中产生的,具有自己的独立身份,并非两种文化的叠加或混合物;其次,这种文化交叉及交叉过程中的融合,使得朝鲜族文化日益丰硕,形成了自身特色,即变迁性、融合性和流动性;最后,朝鲜族作为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也在繁荣边疆、稳定边疆中担当着重要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赵刚:《朝鲜族文化的性质、特征及其发展前景》,《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2]郑判龙:《浅议我国朝鲜族文化的性质》,《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3]金强一:《边缘文化的文化功能和中国朝鲜族社会的文化优势》,《东疆学刊》,2002年第1期。
[4][韩]李承律:《东北亚时代的朝鲜族社会》,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5]朱在宪、车今顺:《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的发展规律及其趋势》,《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6]朱熹:《周易本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7]周树智:《文化学基础概念探原》,《文化学刊》,2018年第6期。
[8]安容纯:《北满巡旅记》,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史料全集·语言文学篇第三卷》,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13年。
[9]陈放:《近年来中国朝鲜族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10]敬春淼:《中国朝鲜族文化的特點》,《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1期。
[11]杨常宝、吴秀青:《文化涵化理论视角下的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8年第26期。
[12]庞伟:《精神文化开放与社会发展》,《道德与文明》,1994年第2期。
[13]许辉勋:《中国朝鲜族民俗的文化特点之宏观考察》,《东疆学刊》,2010年第3期。
[14]景志英:《试论传承和创新朝鲜族民族文化》,《延边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15]李三月:《嫁接》,赵成日主编:《中国朝鲜族名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责任编辑 全华民]
推荐访问: 朝鲜族 视角 跨文化 文化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从跨文化视角论朝鲜族文化》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 1“圆”审美视域下壮族民间舞蹈“圆”美探索
- 2党员各种谈心谈话记录 学生党员一对一谈心谈话记录
- 3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 4小学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小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
- 5中南海里的“除四害”\“大炼钢”行动
- 6浅谈高原之宝牦牛奶制品的营销策略
- 7202X年全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应急预案三篇 关于全员核酸检测应急准备情况的报告
- 8党支部会议程序 党组织开会
- 9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排查工作方案例文稿 制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 10支部书记与党员谈心谈话活动记录表 支部书记谈心谈话范文
- 11美国海军航天遥感技术述评
- 12学校2021年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快递行业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