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以中药名称为切入点巧学中药

发布时间:2022-03-16 08:06:47 | 浏览次数:

【摘要】中药学学科较多,知识零碎、不易学习掌握。而很多中药的名称与其性质、性状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药物的性状、特征、性能、功效、生长环境等,几乎都可以从名称中体现出来。因此,可以研究分析中药名称,并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中药学学科的学习,以达到更快速、有趣、系统、牢固的学习记忆。

【关键词】中药;中药名称;中药教学

一、中药名称的研究意义

祖国医药学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的一部分;是保障人类健康,防止疾病的科学。中药之名则是药物的精华所在,是人类祖先在长期采集、应用和同疾病作斗争中的经验升华。盖中药之名,不仅为一物之代号,且有其独特的内涵,或言其形,或言其性,或言其质,智慧之化,经验之果也。药物的性状、特征、性能、功效、生长环境等,几乎都可以从名称中体现出来。如:黄芩,其形似芩而根色黄;荆芥,其茎如荆而味如芥;牛膝,其茎节常膨大如牛膝状;防风,其功效祛风;五味子,其果实五味俱全;山楂,野生于山林;泽泻,生于水泽而性泄泻;研究中药名称,对学习和快速牢固的记忆中医药知识,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和极大帮助。

二、中药名称的起源与形成

中药古称之谓中药,诸药之中,以中药为多,故名中药。它是我国人民特有的防病治病的物质,为与西方药物区别,又称中药。从原始社会始,人类在饮食的过程中,有意无意服食某种食品,且治好了某种疾病,这是药物产生的最初过程。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之传说,是人类有意识寻找药物的开始。最早的文献如《诗经》、《山海经》等就对中药有所记载,当时的药物名称多为单字名。如姜、兰、术、艾、虻、杞、蒿、芩、茶等。随着物品和药物名称的增多,根据其固有特征,逐步加一些修饰形容词,多以色泽加在前面。如白蒿、黄芩、白术、赤芍等。《五十二病方》中药物名称已具成熟。

三、中药名称的分类

中药名称繁杂,数量极多,但是将其归纳分类,则可一目了然。根据命名的方法和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10种:

(一)以形名

即以中药的某一种特殊部位或整体形象命名。

如:牛膝,其茎节似牛之膝故名;荆芥,言茎如荆,味似芥故名;凤仙,叶如凤尾,花艳似天仙,故美其名;人参,如人之形故名等。又如狗脊的根茎上有金黄色的茸毛,好像金毛狗的背脊而名狗脊;白头翁的近根部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故名。另外,川乌、黄连、海马、马兜铃等等都是以药材的外形命名。

(二)以色名

中药各具有不同的天然色彩,因而有的药物就以特有的或加工后之特殊颜色而名。

如因其色黄而定名的有:黄连、黄芩、黄柏、大黄、黄芪等;因其色白而定名的有:白芷、白鲜皮、白薇、白及等;因其色红而定名的有:红花、赤芍、丹参、血竭、朱砂等;因其色紫而定名的有:紫草、紫莓、紫荆皮等。也有双色而取名的,如金银花是银白色的花蕾入药,花蕾开放后就变成金黄色的花朵,故名;红蓝花是红花的古名,因其花红叶深蓝而故名。

(三)以味名

即以不同的固有味道而名。

如:五味子,因其五味俱全故名;白鲜,则是因它有羊膻味(鲜:羊膻味);鱼腥草,是因其有鱼腥味;败酱草,是因其有腐败臭味。酸枣仁,因其味酸;辛夷,因其味辛;甘草,因其味甜。另外,有苦味的如苦楝子、苦参,有香味的如乳香、檀香、沉香、麝香等。

(四)以功名

即以中药的功效而名。

如防风,有防风祛风之功;阳起石,可补阳而治阳痿;续断,功主接骨;锁阳,功可补阳敛阳;益母草,善治疗妇女疾病;石决明、决明子,则因他们能明目;远志,因其能“益智强志”而得名;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肿,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也不能留其行”;大黄又名将军,是泻下药,能推陈致新,“勘定祸乱,以致太平”故名;骨碎补,“能治骨伤而补骨碎”;泽泻,“其功善泻”,故名;墓头回,善治崩中带下,有起死回生之妙。另外还有远志、决明子等等皆是以其功效命名。

(五)以传说故事名

即以动植物或名医名人传说为命名依据,形象地表示出某种药物的一定功能或形态特征,增强其传奇性、神秘性的一种命名方法。如古代具代表性的有何首乌、徐长卿、车前草、刘寄奴、使君子、五灵脂等。多为文人的构想、夸张、玄虚之作。

(六)以季节名

即以特殊的生长季节或采集季节命名。如丁癸草即言其花期极长;半夏,在农历五月间成熟,刚好是夏天过了一半,因而叫半夏;忍冬,则是因其叶虽临寒冬也不凋零而得名,言越冬之藤;夏枯草,植物习性为夏至后地上部分枯萎,故名。还有冬虫夏草、麦冬等也是因其生长季节特点而得名。

(七)以地理环境名

以生长的地理环境而名,多以山、水、陵、田之类的词冠于前。如山楂,生山上;水仙,以水为本,得水而生,有水则茂;田鸡多生长于陆地、田间;沙参,宜种于沙地故名;车前子则因常生长于道边、车辙之间。还有牛蒡子、路边青等。

(八)以产地名

主要是以地道药材而言。如怀牛膝、杭白芍,川芎、藏红花、宣木瓜、文三七等。也有为区分产地而冠以地名,如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中华五味子,怀牛膝与川牛膝等。

(九)避讳变名

古代皇帝所用的姓、名所用之字不得在其他地方出现,如有则必须更换它字,指鸡说狗,称为避讳。如山药,原名薯蓣,因唐太宗名豫,避讳改为薯药,后又因宋英宗讳曙,又改为山药。如恒山,宋代为避真宗赵恒讳,改名为“常山”。如凤仙花,宋光宗李后讳凤,宫中呼为好女儿花。如玄参,因清帝康熙名玄烨,故避讳“玄”字,而改名为元参。

(十)隐名或反言名

发现特殊功效的,为不让他人所知,用一种不为所测知的名称而名之称为隐名,或反其功、色,形态而名之称为反言名。是我国封建社会技术保守产物。如甘草,反言其味;棒槌隐人参之名而名。

四、中药名称与中医药各科的关系

(一)与中药鉴定的关系

中药鉴定,以识别药物的某些特征为依据,特别是性状鉴定法,更注意药材的形状、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气、味等。中药命名原则正与其相对应,则是中药的不同形态、色泽、功能、采集、炮制的高度概括,也是鉴别中药的纲领和突破口。透过名称的某些特点,可以发现其真谛。

如荆芥,如果将其名称考证一下,其特征可不言而喻。正名即言“其茎如荆葛,味如姜芥”,说明其茎质坚硬,有辛香气味。别名假苏,四棱杆蒿,言其味如苏、茎四棱,茎四棱即为鉴别之主要特点;如虎杖,“杖言其直,虎言其斑”(《本草纲目》),形象的说出了虎杖的形态特征;如黄连,本品药用其根,“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本草纲目》),又因其根茎多分枝,稍弯曲,形如鸡爪,故又称“鸡爪连”;如龙胆草,“叶似龙葵,味如苦胆,因以为名”(《本草纲目》);如连翘,其果实“似莲作房,翘出众草,故名”(《图经本草》)。除此之外,对于不易记忆的引种自国外的药材可采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学习。如没药,其药名是音译所得,不易理解记忆。但是查阅其原名可知,没药是阿拉伯语murr的汉译。而murr的意思就是“苦的”,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记忆没药的性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本人在教授《中药鉴定学》课程时,就尝试先分析药材的名称,让学生先理解药名,然后再进一步展开阐述药材的各方面知识点。事实证明,此法可有效的将零碎的知识点贯穿起来,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并且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与中药炮制的关系

中药用药很注意炮制,升降沉浮,各有制法。由于炮制的应用,药物的功用也大为加强和扩大。有时炮制也随着药物的名称而加以炮制,亦应其名。不白的药物,因其有“白”字之名,而用适当的方法制白。如白芍、白术用硫磺熏蒸,使其发白,以合名称中的“白”。

另外,很多中医处方用名,很多是采用炮制名。如土白术,炮制方法为用伏龙肝细粉炒至表面挂有土色;如炙甘草,炮制方法为蜜炙法,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如酒大黄,炮制方法为酒炙法,炒干。除此之外,很多特殊的炮制品也成为了药名的一项来源。如淡豆豉、血余炭、神曲、红曲、半夏曲、建神曲等。

(三)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学习中药,不能死记,但须记死。中药性味功能相似者颇多,枯燥乏味,很难记忆,如果中间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谜语等,可以有效的加深记忆,使学习事半功倍。如刘寄奴,学习时可联系宋武帝刘裕少年时勇斗巨蟒的故事,这一故事提及了巨蟒用一种草药(刘寄奴)为自己疗治箭伤,因此可以牢记刘寄奴为“治金疮之仙药”。与此相似的还有杜仲、何首乌、柴胡、徐长卿等等。除了故事传说之外,与中药相关的谜语、对联也很多。如一位名医,写了一首中药谜语诗,诗中写道:“老汉首如霜,龟峰眺武昌;万物如梦时,酸甜苦辣香。重阴花满枝,湘子谱乐章;昭君出塞去,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每句一中药名(白头翁、望江南、全蝎、五味子、野菊、神曲、王不留行、淮熟地)。诗中猜谜,谜中寻诗,浑然一体,妙趣横生。还有人利用常用成语制造了不少有趣的中药谜。如“偷梁换柱,九死一生”。每句成语打一味中药(木贼、独活)。也有人利用名人诗词制造灯谜,如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岳飞的《满江红》中“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首很有趣味的中药谜”(当归、远志)。总之,中药灯谜别具一格,变化多端,回味无穷,也为中药知识的学习带来了别样的乐趣。

五、小结

中药名称的研究和考证是中医药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从事中药专业教学的人员也应该尝试从中药名称出发,根据其名称(包括正名和别名)进行推演,把中药相关的知识点贯穿到故事、传说、风俗等易懂易记且注重科学的趣味性较强的内容中,使学生在教师娓娓的讲述中不知不觉的记牢相关知识。达到了灵活教学、趣味教学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良好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何银堂,胡作亮.本草名释与传说故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8.

[2]孙火玉.中药鉴定学[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叶定江.中药炮制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高越敏.简谈避讳[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981,03.

[5]黄平.药谜[J].中国临床医生,1981,01.

推荐访问: 药名 切入点 中药 称为
本文标题:以中药名称为切入点巧学中药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316/32365.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以中药名称为切入点巧学中药》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