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2-03-14 09:44:07 | 浏览次数:

摘 要: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在接受教育,所接受的主体教育大致分为三大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校内教育)和社会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的最初教育,它的教育影响伴随着人一生的成长;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黄金阶段,它是系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并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社会教育,也是校内素质教育的补充和延展。如果把教育比喻成一棵树的话,家庭教育就是树根,学校教育树干,社会教育是树冠。这三大教育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在人一生的主干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发展,它们组合构成了青少年时期教育的基本体系。

关键词:教育体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支柱

人在一生所接受的教育当中,家庭教育是最初的,从胎教、吃穿爬行、0~3岁前的育教、幼教都是从家庭开始,从学校的义务教育、高校教育,直到社会,家庭教育也没有因此而退出,而是一直伴随青少年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家庭生活帮助,积极地参与青少年在学校取得的学业成绩,帮助他们在校外接受个性素质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就像人的脊柱,贯穿教育的一生。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家庭教育的力量

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是根本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是孩子最初最早接受的教育环境,环境是否优良、土壤营养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是否能茁壮生长;孩子生活学习的习惯、道德品行的养成,爱好兴趣的萌芽,都与家庭所赋予的环境和教育密不可分。可以说,每个人的意识品质、个性性格、礼仪道德、认识理想、求知兴趣都是首先在家庭获得熏陶与启迪。美国人泰曼·约翰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

2.家庭教育的职责

家庭的职责是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承担的后果,监督青少年的行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我国古代就开始了以家族或家庭构成的教育,如制定家风家规家训等,对人的行为举止、交友治家、为人处事进行了规范教育。在《陆游家训》中,“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指出家庭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状态,对不良行为时刻进行教育。一个家庭的组建负有多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具有教育职责的。而很多家庭错误地认为,教育只在学校,放弃了很多对孩子启蒙的教育,这种损失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刺激了我国许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往往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只在学校或社会机构,寻找各种机构进行蒙氏教育、从小送出国等,忽视了家长自身的力量。但这个“起跑点”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自身,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涵养人的一生,还能为社会及国家培养有价值的公民。

3.家长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家长是影响青少年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积极的父母养育将挖掘孩子的最大化潜能。西杰尔·麦克吉利库狄认为:“不管是通过期望、鼓舞等来增强对孩子的鼓励态度,还是在家庭环境中通过交流给孩子创造不同的学习环境,父母的观念都会通过父母的行为影响孩子的发展。”很多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往往忽视了自身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也忽视了家庭教育的职责。家长不光为青少年生活提供高度的关爱和支持,还要和青少年进行积极地交流,青少年愿意从家长那里寻求建议和忠告。

(二)正确处理家庭教育和学校、社会教育的关系

1.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先,它的早期可以推至胎教时期。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早期教育有重大影响。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我国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幼儿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起点,其教育目标应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进一步教育打好基础。”为此,在早教行業里默认为早教的最佳时期为0~6岁。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为主导,一些社会教育机构来辅助,都是为孩子将来进入学校教育夯实基础。

2.家庭教育是长期性的教育

学校教育是有期限性的,只对某个年龄阶段开设相对应的教育课程;社会教育是间断性的、选择性的,在不同时期对某个领域进行培训;只有家庭教育是不间断的、长期性的,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因为只有家庭、只有父母是时刻关注孩子的终身成长,是积极投入的。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期望教诲及引导、对孩子自信心的建立、理想的构建、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力也是长期的。

二、学校教育承担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键

(一)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受教育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的,其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区别

学校教育是专业的,它有专门经过训练的教师队伍,有系统的教学大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过程。

1.教育关注点不同

学校教育主要是教学,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几方面培养学生;家庭教育重在育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社会教育重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和特长,教育关注点的不同,各教育点的任务也不同,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能发挥作用。

2.教育环境的不同

教育环境一般指学校的环境教育,学校环境主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校这个社会大家庭中,处理师生关系;家庭教育侧重于为学生创造和諧的家庭成员直接的关系;社会教育环境更加多样化。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学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教育的配合,则收效甚微。在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教育实践中,要摆正学校教育的位置,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1.学校教育是链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枢纽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无疑是一个正规渠道和主体承载的角色,但这并不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全部途径。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力绝不逊色于学校教育,它们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甚至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应该从校内向校外延伸拓展,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链接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以最大化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2.学校教育是提高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键

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由于家庭教育受父母的文化修养、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影响,有其局限性。学校要发挥教育的引领作用,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配合,向家庭宣传教育方针、政策,介绍正确的教育方法,普及科学的教育知识,传播教育理念,通过家校联系的方式,争取家长的配合,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并协同社会教育机构,共同促进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

三、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

1.社会教育的职能

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社会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其意义愈加重要。我国的社会教育机构主要有青少年宫、少年宫、青少年学生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益性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这些场所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为青少年提供支持、机会、项目和服务,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在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技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社会教育面临的挑战

我国社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但在社会教育日益发展的当下,尽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社会教育还处于辅助和补偿地位,越来越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面临的问题还是不容忽视。第一,社会教育管理者队伍的匮乏,管理体制不顺,投入保障不健全,发展后劲不足。第二,公益性社会教育场地投入不足,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不能满足青少年发展的需求。第三,社会教育鱼目混杂。由于社会教育是多方面的,且无处不在,随时发生,有政府的、社会团体的、社区的。一些社会教育机构以经营性创收为目的,偏重于培养特专长学生,背离教育初衷。社会教育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和整合,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真正发挥服务青少年、服务社会的功能。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各有针对性、各有功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它们需要紧密相连,却各有分工,各司其责,各负其能地发挥出本身应有的特色和作用,互补不足,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以武汉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4.

[2]鲁良.论青少年性教育体系的构建[J].怀化学院学报,2006(10):173-175.

[3]颜湘颖.论青少年法制教育体系的构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5):21-23.

推荐访问: 教育体系 青少年 构建
本文标题: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构建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314/31663.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构建》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