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

发布时间:2022-03-13 08:19:41 | 浏览次数:

【摘要】 精神分裂症发病后社会功能受损明显,治疗难度大,往往迁延不愈,预后不良,为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已渐渐被人们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早期发现; 早期干预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5.056

精神分裂症发病后患者社会功能受损明显,治疗难度大,往往迁延不愈,预后不良,易出现衰退,致残率高。虽然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和新药的推陈出新使更多的患者从中收益,但目前的药物治疗仅仅局限在对症状的控制[1],仍无法解决彻底清除症状和保持长期稳定这一难题。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已渐渐被人们关注和重视。

1 早期发现

目前的研究显示,越早开始治疗,患者的预后与结局更好,社会功能越完善,但目前没有能确定治疗开始的标准的确切指标,所以对首次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进行追溯、分析、评估,以便于早期识别积累循证医学经验,有报道指出最早期的表现以思维障碍为主,如敏感多疑、古怪的想法[2]。应该注意以下变化:(1)行为不适当,包括举止、言语、人际交往等,这些行为改变可能是一过性的,如把握不住会漏过,有时易重犯,不以为然,意识不到,纠正不了;(2)沉醉于探索与自己学习和工作无关的高深哲学问题或宇宙起源等,导致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不接受朋友亲人批评劝告;(3)年轻人无原因表现苦恼或困惑,他(或她)可能体验到自己的行为改变,或许存在一过性片断性的幻觉、妄想,只是早期仍保持一定的觉知能力,过后又未加注意和重视;(4)莫名其妙地出现个性的改变,如变内向、烦躁、情绪不稳、不明原因的冲动行为;(5)有以上情况且存在其他风险因素如家族精神病史,更应加以注意[2-3]。

2 早期评估

2.1 建立沟通 热情欢迎和接触患者和家属,倾听他们的陈述,让患者说出体验和观点,观察他的情绪和行为,争取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应当指出的是,医生和家属要取得共识,这是建立沟通的第一步,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至关重要[3]。

2.2 善于发现问题 如患者逃学、漫游、不与亲友来往等,通过深入了解发现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可理解程度如何?有没有诱因?可能有些问题并不严重,但会在一些不恰当的时间和场景出现,让人觉得有些捉摸不定或莫名其妙[4]。

2.3 评估特异性表现 如幻觉、妄想等,包括患者的状态、出现的时间规律等。这些表现可能仅是短暂的片段的偶然出现,或许对思维和行为并无明显的影响,有时可能会发现有些木讷或发愣或突然沉默,若能明确是有幻觉或妄想,应考虑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及时做出恰当的处置[4-5]。

2.4 评估暴力风险 有无无故发脾气、易冲动、攻击他人或自杀行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危害的可能性。了解出现以上情况以便为有效干预提供合适的时机和方式。

2.5 评估社会处境 包括存在问题、近亲应付资料等,这些在现实中往往不被理解甚至被曲解和歧视,从而导致治疗被延误。要知道他(或她)是如何设身处地的处理和解决现实面临的问题,是否与其身份和地位相符。

2.6 评估个人史 包括生长发育情况、文化背景、有无重大的精神创伤和其他应激因素。遗传生长发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虽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宗教、习俗、文化素养对人的性格的塑形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6]。

2.7 评估家人对患者的观点和态度 主要是家人如何理解患者的行为、对精神症状的理解程度和持续性的看法。家人特别是监护人有决定性的作用,对患者任何处置和干预都必须征得监护人的同意和授权,家人的观点和态度决定患者的治疗取向,关乎整个干预过程的依从,关乎疗效和预后。

2.8 当前躯体状态评估 包括性别、年龄、近期有无躯体疾病或外伤,生理变化如妇女的月经、围产期、更年期等。精神分裂症平均发病年龄为20.5岁,而通常男性比女性要早两年发病;躯体的问题往往被看成是精神问题的直接因素,但在临床实践中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许多躯体因素仅仅是诱因。

2.9 来自朋友和同事的情况 如与性或道德有关的可能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精神病家族史等,因为有时家人未发现或不愿提及。这时朋友和同事提供的资料往往更真实可靠[5-7]。

2.10 评估时间、环境等因素与发病的关系 包括昼夜节律、季节特点、环境变化及时效性、相互间的作用和影响。

3 早期干预

3.1 早期干预的利益

3.1.1 减少复发 一般而言精神分裂症状在药物治疗下精神症状会得到有效控制,如不能治疗会呈进行性加重,一些患者即使通过治疗好转后仍有反复发作倾向[8],早期干预可预防或延缓症状的复燃和加重,同时早期干预也为治疗的顺利进行创造更好更多的选择。

3.1.2 减少功能残疾 分裂症不及时得到治疗,认知损害更严重,导致社会功能的减退,使职业功能和发展功能受损,难以康复,最终发展为残疾。

3.1.3 减少自杀和违纪的风险 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分裂症所占的比例约15%。分裂症的自杀可能是受症状支配所致,其次精神患者的违纪事件在各类公共违法事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及早的发现并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是最有效的手段。

3.1.4 减缓衰退的进程 精神分裂症患者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往往过早地出现衰退而导致社会功能的丧失。事实已经证明,随着治疗进步,得到有效治疗的病人多数能保持一定的社会功能,而且相当一部分患者能长时间保持痊愈状态,不出现衰退。

3.1.5 避免发展为难治病例的可能 分裂症患者如得不到及时治疗,症状往往向多样化,复杂化,严重化,难控制化方向发展,导致治疗的难度加大,容易发展为难治性病例,最终无法得到全面康复[7-8]。

3.1.6 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减轻经济负担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由于症状较轻单一,对药物治疗也较敏感,可较快得到有效控制,症状的清除更彻底,功能恢复更全面,人格保持更完好,无需进行长程治疗,就可出院,延误治疗可能使症状多样化,顽固化,对治疗的反应差。

3.1.7 避免对患者中长期的结局造成不良影响 得不到有效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紊乱状态使部分脑细胞得不到有效的休息和修复,就会可能过早的衰亡,由于脑细胞成年后几乎无再生功能,所以延误治疗对年轻人的生长发育可产生破坏性的影响,社会功能损害会更重,难以康复,导致残疾,甚至过早出现衰退。

3.2 早期干预的时机 临床实践中,确诊要求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而无论确诊与否,时间总在流逝,而疾病在不断发展,所以在症状还很轻微,患者还有较好觉知能力的情况下该不该进行干预,目前尚无明确循证医学证据 [9]。

3.3 早期干预的方式 凭借有利的原则,目前尚无能令患者及家属接受的方式,从伦理角度来看自愿和非药物的方式才是合适且可以接受的,但从长远的来看并非有益,疾病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积极和向上思维方式才是可行的,这需建立在医患双方都能认可和承受的范围之内。根据目前的治疗状况,药物是唯一可行手段,有研究证实前驱期干预能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包括低剂量的不良反应少的抗精神病药物,对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确定、管理和教育

精神分裂症是神经发育性疾病且具有延续性病程,在早期已有生理病理损害,但其起病和发展尚无明确的生物学标志,往往在发病后相当长的时间才得到有效的治疗,也增加了治疗难度,影响了预后,公众对精神分裂症的熟悉程度很低,人们从知识层面上认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治疗有效,但从态度上表现恰恰相反,早期干预和治疗对预防疾病的长期损害至关重要,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虽被人们所认识,研究证实越早开始治疗,患者的预后越好,社会功能越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瑜,谢世平.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预[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6):196.

[2]许冠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危机干预[J].吉林医学,2008,22(13):258.

[3]王传跃.精神分裂症研究的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2011,6(4):177.

[4]徐贵云.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评估及干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4):185.

[5]刘敏东,张玲,谢焱,等.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的干预研究进展[J].医药前沿,2012,12(17):275.

[6]赵靖平,国效峰.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早期临床识别[J].上海精神医学,2011,2(16):155.

[7]立文.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药物干预[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5):179.

[8]夏仲.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预[J].四川精神卫生,2005,15(3):233.

[9]李秀辉,万杰.参与型护理对早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康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19(24):209.

(收稿日期:2013-01-15) (本文编辑:王宇)

①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 广西 南宁 530003

通讯作者:郭桂胜

推荐访问: 精神分裂症 干预 发现
本文标题: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313/31011.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