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建筑工程基础》(下)改版建议

发布时间:2022-03-09 08:12:04 | 浏览次数:

《建筑工程基础》(下)是建筑工程类新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系列教材之一,本教材中包含建筑材料基础、建筑力学基础、建筑结构基础和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识图四部分。教材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淡化设计、计算,偏重于理论计算方面的知识,强调掌握基本概念,结构构造知识及识图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部分的调整和补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材内容关系分析

建筑材料部分以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为主线,主要阐述其性能、特点及应用,是一门建筑工程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此部分内容与另外三部分没有太多必然联系,装订在一起意义不大,故建议另立成书,以方便学生阅读、教师备课及教学效果考核。

建筑力学基础与建筑结构基础作为工民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理解了建筑力学的基本原理,学生就能理解建筑结构上的种种要求和规定,而不是对结构要求死记硬背,学生也能自行分析在实际中遇到的各种简单力学问题。

现在的教材一般把建筑力学基础与建筑结构基础分成两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建筑力学基础的研究对象是各种简化后的杆件和模型,建筑结构基础部分简单介绍了各种结构构件的形式和基本构造要求。这样编排的好处是相对自成体系,内容完整,思路清晰连贯。但是学生理解不了力学基础里面介绍的力学理论和力学模型与建筑结构构件的联系,只是机械地学习力学理论分析和构件的构造要求。绝大多数学生不能结合力学分析来理解建筑构件的要求,造成建筑力学理论模型与建筑结构构件的脱节,没有起到应有的基础作用。在建筑结构基础部分,学生也是机械记忆构件中钢筋的放置位置,而不会从力学角度分析为什么这个地方需要钢筋,也不理解这个地方缺失了钢筋后的严重后果。

二、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1.存在问题

第一,逻辑思维差,数学分析能力薄弱;第二,没有主动学习、主动思维的习惯;第三,在课堂学习上抓不住重点,不愿意动手练习,对力学的计算尤其发憷,会做的觉得简单,不屑动手,不会的更不愿意动手;第四,由于生活经历少,生活阅历浅,对纯理论的东西理解力不够;第五,学习没有明确目标,生活没有明确目标,这样就业后也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2.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中首先应该结合实际,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总结出感性认识,加深印象;其次,在教学中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教给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三、教材编排建议

基于以上原因,建议建筑力学基础与建筑结构基础在教材编排上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总体的编排上,教材可以先介绍力学的基本知识和建筑结构的基础知识,然后把整个建筑结构大致分为楼板、梁、柱、楼梯等四个构件。每一种构件的分析都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先从感性上分析构件的位置、形式、荷载情况,然后把构件简化成力学模型,从力学理论上分析此模型的各种效应,再从效应出发得到该构件的构造要求。此种编排把力学分析与实际构件相联系,大大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学习完一种构件后,剩下的构件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自己也能进行分析。教给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工作中能从力学分析的角度重视结构的安全问题,加强了职业安全教育的观念。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识图部分主要介绍混凝土结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俗称“平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这部分内容是工民建专业的工作基础,也是学生上岗前的必备技能。施工图样是工民建专业的交流语言,工民建专业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施工图来展开的。现有教材对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做了介绍,但没有配备相应的练习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没有提供典型结构的成套施工图样对学生的识图能力进行练习和强化。基于该部分内容的特殊性,建议教材结合专业识图实训,增加典型结构形式的完整施工图,设置不同程度的习题,提高不同层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编排上,理论性强的内容应该设置程度不同的习题让学生对知识循序渐进地巩固和掌握。实践性强的内容要结合专业考虑所使用工艺、方法和材料的时代性和新颖性,即要在教材中及时体现新工艺、新标准和新材料。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工作任务,加强职业道德和安全意识教育,并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逻辑思维方式。

(作者单位:大连市建设学校)

推荐访问: 建筑工程 改版 建议 基础
本文标题:《建筑工程基础》(下)改版建议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309/29162.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建筑工程基础》(下)改版建议》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