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小学品德课堂活动问题分析及策略

发布时间:2022-03-02 00:07:11 | 浏览次数:

小学品德课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落实品德课教育目标。但是由于观念的偏差、认识的局限、经验的缺乏,教学出现了很多误区。因此,教师要对品德课中的活动化教学进行诊断和纠偏,积极寻找对策,以提升活动化教学的真正意义。

问题一 顾此失彼“白活动”

一位教师执教《做学习的有心人》一课,教学设计以活动贯穿,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垒象棋”的活动,体会到只有“耐心细致,才能做好一件事”的道理。当学生第一次分组垒棋之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感悟到了耐心的重要。此时教师提议再次垒橡棋,目的是想让学生再次实践,尝试耐心地做一件事,感悟到耐心细致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但由于多种原因,许多小组的象棋没等垒完就倒了。几次翻到之后,教师一会儿说也许棋子太小,难度太高;一会儿又说桌子不平;一会儿又说这副棋子太旧了。为了能把棋子垒好,足足用了二十多分钟。最后还是没有垒好,教师以“时间有限”为由结束了活动。

这一案例中,教师组织活动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一味追求把象棋垒好,追求完美的活动结果,而忘却了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悟到“耐心”的重要。殊不知一次次垒棋,一次次找各种理由的过程中,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正背道而驰,越来越远。在品德课堂教学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教师为了体现课程的“活动性”,一节课中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活动一个接一个,形式力求新颖,可是对活动的目的性、必要性以及内在逻辑关联等问题缺乏思考和研究。有不少活动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没有多大的意义,出现了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实际教学效率低下。

策略:处理好“目标”和“活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只有科学、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才会有效地取得品德教学的预期效果。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路径。

在品德课教学中,处理好“目标”与“活动”的关系是有效活动、完成目标的关键。首先,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活动都应该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尽管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有时会生成新的目标,但生成的目标也是植根于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应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预设活动,反思活动体验,在活动过程中适当调整教学环节,以达成教学目标。如以上案例中,教师就可以在学生耐心垒棋却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发现耐心做一件事比不耐心时进步了,并鼓励学生“相信只要耐心地做下去,一定能取得成功”,让他们感悟到耐心的重要。

问题二 喧兵夺主“假活动”

在执教《节日大观》一课时,一位教师整堂课以知识问答的活动形式展开。第一个活动环节是教师播放动画歌曲,让学生猜一猜这首歌是歌唱哪个节日的,共有十几个中外节日,从课件可以看出,教师为找到这些歌曲着实费了一番功夫。接下来的几个环节基本类似,如看对联猜节日等都围绕课件展开。这一节课学生兴致高昂,充分享受了多媒体课件带来的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但始终被媒体牵着鼻子走,学生所参与的仅仅是回答问题而已。在教学《城乡巨变》时,教师课前搜集了大量关于城乡生产、生活和教育等方面今昔对比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课上分几次展示,然后让学生谈谈感想。一堂课下来,学生有二十多分钟在欣赏课件,而剩下的十多分钟时间,学生作出了令老师满意的答案,那就是: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学习条件越来越优越,一定要好好珍惜,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设计了活动,可活动却始终围绕媒体展开,占有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几乎成为课堂的主体。虽然从形式上看,教师给了学生说话的机会,但实质上整个活动过程还是牢牢地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框框中,以课件的播放来开展。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一味运用媒体来使课堂多姿多彩,就会使课堂活动空有形式而没有实质,让学生因为感到只要看看答答就行了,而失去参与活动的激情,情感的体验、知识的建构、方法的习得、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在课堂上得到。这种活动缺失的是活动的本质——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

策略:处理好“主角”和“配角”的关系

品德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树立学生是课堂真正“主角”的意识,也就是“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品德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活动,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从自主活动、多向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形成主体人格,成为课堂的“主角”。

首先,教师在教学活动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创设合作、交流、对话、体验的生活场景,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培养能力。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自主活动,充分体验、感悟,并形成行为习惯,从而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问题三 以点代面“零活动”

在《家里来了客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实践一下招待客人的礼仪,设计开展了一个“我家来客了”模拟体验活动。但只请了一位学生来参与体验活动,当这位学生正彬彬有礼地接待客人时,其他的学生则在一边观看。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则是安排全体学生分组表演,扮演“小主人”和“客人”。教师也扮演客人去各个“小主人”的家里“做客”。这两种活动参与方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第一位教师的做法中,由于是个别学生参加活动,这样,模拟体验活动成了个别学生的表演活动,更多的学生并没有得到体验,未能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而第二位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和全体学生一起进行活动,使得课堂中的每个人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认真地投入到活动中。活动交流中,学生积极发言,纷纷述说自己的感受,提高了体验活动的信度和效度。

策略:处理好“个体”与“全体”的关系

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儿童所得到的收获才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处理好“个体”与“全体”的关系,创设条件,力求让全体学生参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活动过程而有所得。有些活动可以分组进行,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直接参加活动。对于一些需要分工合作开展的活动,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从不同的角度参与活动体验,实现全体参与。

问题四 按部就班“空活动”

教师在上《我爱秋天》一课时,要求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后谈谈对秋天的认识,其中一个问题是“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并说说你从哪儿知道的?”教师预定的答案为黄色,因为秋天的落叶是黄色的。可有一位孩子却回答“秋天是绿色的。”教师立即评价:“绿色是春天的颜色。请你再回忆一下。”“可桂花树和松树的叶子是绿的。”“看来你对秋天的观察还不够仔细,请坐。”当孩子刚举起采来的绿叶时,他已经被勒令坐下。最终教师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设计了搜集、交流的活动,希望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发现秋天的美,对秋天产生喜爱之情。而当学生作出与众不同的答案时,教师却一盆凉水把智慧的火花浇灭了。案例中的教师虽然预设了活动,但不允许学生在活动中生成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活动。

策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没有预设就没有了秩序,没有预设就没有了规范,没有预设也就没有了确定性。课堂确实需要预设,但同时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头脑。教学是一次次活跃的思维碰撞。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和充满变数的,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教师应及时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

首先,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支撑点,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强调自得、自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其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其次,在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关注的焦点从“教得怎样、任务完成得怎样”转到“学生在做什么、他们的学习进行得怎样、他们需要什么”,从而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机智地处理突发事件。再次,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让它成为教育的契机。当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情景时,教师要及时调整预设的环节,解决生成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真正内化。

教师只有把握并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形成了学生品德成长的弹性空间,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能够使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品德课堂是属于儿童的生命成长和教师价值展现的一个重要空间。教师要在探索中使课堂活动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态势,让师生的睿智、情感、经验及个性在课堂中得到展示、激发和超越,使品德课真正成为最有魅力的课程。

〔作者单位系楚雄州禄丰县金山小学〕

责任编辑/张和英 题图/杨争鸣

推荐访问: 品德 课堂 策略 小学 活动
本文标题:小学品德课堂活动问题分析及策略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302/27184.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小学品德课堂活动问题分析及策略》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