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防汛抗旱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4-01-13 16:45:03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防汛抗旱工作要点,供大家参考。

防汛抗旱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减少灾害损失与减轻灾害风险相并重,加强统一领导指挥,强化防救协同高效衔接,严格落实各级防抗责任,确保防汛减灾“*%”的要求落地落实,夯实基层防汛减灾基础,提升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积极防御洪涝干旱灾害,全力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总体目标

防汛抗旱工作担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必须坚持做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努力把洪涝干旱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夯实全市防洪、粮食、供水安全根基,确保实现“零死亡、零失踪、零重伤”的“三零目标”,有力保障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三、工作要点

(一)完善防汛抗旱指挥体制机制。

强化指挥体系建设。按照上下对应的原则,结合*实际,健全防汛抗旱指挥工作机制,加强防救统筹,调整完善组织指挥体系、职责任务、责任分工,明确部门责任界限和配合衔接,防止组织指挥缺位,工作责任落空,工作任务脱节,贻误防汛抗旱战机,牢牢夯实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一盘棋”基础。

健全防汛抗旱减灾机制。建立洪旱灾害风险、发展动态的研判机制,健全相邻市、县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和防汛联动响应机制,及时滚动开展联合会商研判,随时掌控暴雨洪水、干旱及山洪灾害、工程出险等次生衍生灾害,明确防御重点,提出防范应对措施,做到队伍、物资装备互联共享、相互支撑、快速联动,最大程度形成应对合力。

完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完善各成员单位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按照工作规则和任务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落实应急响应期间有关部门到防指联合值守、集中办公等措施,确保洪旱信息共享、专业优势互补,形成防灾抗灾合力。

(二)多措并举开展防汛抗旱准备。提早安排部署。全面系统安排部署防汛抗旱工作,落实各地各部门(单位)防汛抗旱职责任务,全面梳理防汛抗旱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精准会商分析汛情旱情形势,精心安排部署防范应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落实防汛抗旱工作措施。

逐级压实责任。完善防汛抗旱领导干部责任清单、部门职责清单,健全“三单一书”和“两书一函”机制,落实“县包镇、镇包村、村包组、干部包户”包保责任制,明确江河、城镇、水库水电站、住人江心岛和山洪危险区汛期“三个责任人”并在汛前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科学修编预案。及时组织修订编制完成各类防汛抗旱预案、方案和调度计划,制定突发重大险情应急抢险预案,突出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严格履行预案方案审查、审批、报备等程序。

全覆盖开展培训演练。按照市级培训县、县级培训乡、乡级培训村组的原则,开展指挥长、防办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抢险救援队伍负责人以及防汛责任人、查险抢险人员等防汛知识培训,提高业务能力。按照“有预案必演练”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和行业特点,通过桌面推演或者实战演练等方式,对每个山洪危险区、水库水电站、住人江心岛和景区景点等防汛重点部位至少开展一次演练。

加强物资储备保障。加强防汛抗旱物资管理,加强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及时补充消耗的抢险物资,增加各级抢险物资储备数量,优化关键抢险物资储备类别品种,多渠道多种方式备足备齐防汛抗旱物料、救生器材和应急救援机具,确保一旦发生险情灾情,各类应急抢险物资能够及时调运到位投入抢险救灾。

落实应急抢险队伍。加强与驻地军队、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伍和公安、民兵预备役等单位的联系,统筹行业管理单位专业力量与社会应急力量,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机制,提前预置应急抢险力量,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生险情,能快速响应、处置有力。

(三)积极做好风险隐患排查。

贯穿式开展隐患排查。按照“行政力量+专业技术力量”模式开展专项隐患排查,借力水文、地质、设计施工单位等专业技术力量,发动基层干部群众,聚焦人口集聚区等重点区域,施工场地营地、旅游景区、农家乐等重点部位,水库水电站、在建涉水工程等重要设施,尤其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灾害并造成人员伤亡的山洪沟等薄弱地带,动态开展汛前、汛中、汛后隐患排查。

对排查出的隐患逐一登记造册,抓早抓小、分门别类开展排危除险。

防范化解洪旱风险。建立健全洪涝干旱灾害日常险情灾情巡查报告制度,严格落实重要防洪工程、重要城市区域、重要基础设施、重要抗旱水源安全监控责任,突出水库泄洪设施安全检查,消除各类河道行洪障碍,强化重要行业领域的风险评估与防控巡查防守措施,保证险情隐患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全力确保安全。

(四)全力应对暴雨洪涝灾害。

精准监测预报预警。增强短临极端天气和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精细化,在暴雨集中期、洪水快速上涨时,重点做好重要工程和重点部位加密巡查监测、汛情研判和快速预警,保证预报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有效衔接,确保关键信息第一时间预报传递到相关部门责任人和受威胁群众,为群众转移避险争取更多时间。

科学会商研判。定期组织开展汛情趋势预测,针对每次重要天气、雨水情过程,及时组织会商,科学精准研判,密切掌握汛情形势和发展动态,有针对性的提出洪涝灾害防范意见和应对措施。

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建立致灾暴雨、江河洪水、山洪灾害、城镇内涝等险情风险预警信息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前移启动应急响应关口,采取刚性措施约束红色、橙色预警信息时应急响应整体联动,紧急情况下果断采取停工、停学、停业、停运和人员提前撤离等措施,真正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突出重点部位防御。针对水库水电站、在建涉水工程、山洪危险区、地灾隐患点、住人江心岛、旅游景区、涉水网红打卡点、尾矿库、矿山、危险化学品企业等人员密集、山洪重点部位防汛特点,细化气象、水务、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规划、应急等部门承担的具体任务,落实交通、电力、能源、通信、供水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维护生命线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的应急保障措施

切实做好转移避险。按照“三个避让”和“三个紧急撤离”要求,严格落实群众转移和避险的组织责任、安置责任、管理责任,做到指挥责任到人、撤离对象到人、安置场所到位,确保受威胁群众在灾害发生之前、洪水到来之前应撤尽撤、提前安全转移,要加强安置点安全防控,全力避免群死群伤发生。

夯实巡查防守责任。落实防洪工程汛期巡查责任,加强重要堤防、水库闸坝、山洪灾害易发区、城市内涝风险点的巡查防守,确保及时发现险情第一时间处置,并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防汛指挥机构。

(五)积极做好抗旱减灾工作

科学组织蓄水保水。科学制定生产、生活用水计划,统筹水资源,加强用水监督管理,同时做好蓄水、调水、保水、增水工作。在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前提下,采取蓄、引、拦、提等形式,千方百计增加蓄水量,做到“应蓄尽蓄、及时补蓄”。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尽最大可能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保障春灌用水需求。精细化管水用水,强化供水监督检查,提倡集中育秧,尽量不用水利工程蓄水;
杜绝大水漫灌、串灌等现象发生,节约用水;
在集中用水期优化配置农业生产用水,采取错峰、轮灌、突灌;
蓄水不足的小(*)型水库及山坪塘灌区在泡田栽秧时做好抽取死库容等措施确保春灌用水;
无水源保栽的旱片死角及蓄水不足的地区,做好种植结构调整准备。

全力保障人饮安全。根据水雨情变化趋势,做好水资源统筹规划,建立抗旱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原则协调好生活、生产用水矛盾,因地制宜采多种应对措施,全力保障群众生活用水。

(六)全面增强防汛抗旱保障。

加强防汛抗旱能力建设。着力推进江河堤防新建加固、病险水库整治、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山洪沟治理工程,购置更新抢险救援设施设备,壮大充实机构队伍和专家团队。围绕“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积极探索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以科技赋能防汛抗旱减灾。

强化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汛期严格落实*小时领导带班和值班人员值班制度,做好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按照《*省洪涝突发险情灾情报告暂行规定》等有关要求,及时了解、掌握险情灾情相关信息,建立高效信息核实报送通道,提高突发险情灾情信息收报时效。统一发布灾情,做好舆论引导和信息公开工作,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强化督导检查和督促指导。通过“四不两直”、明察暗访等方式,适时派出精干力量到汛旱情严重、隐患突出、风险较大的地方督促指导。充分利用“两书一函”等机制,强化督导检查结果运用。

加强防汛抗旱舆论宣传。加强防汛抗旱公益宣传,发挥网络、电视、报纸等主流新闻媒体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传媒和网络融媒体新手段,及时传播雨情水情预警预报信息和宣传报道各级防汛抗旱工作重大部署、重要事件、先进典型,普及干部群众的洪涝干旱灾害防御知识,增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推荐访问: 防汛抗旱工作要点 抗旱 防汛 工作要点
本文标题:防汛抗旱工作要点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xindetihui/2024/0113/82264.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防汛抗旱工作要点》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