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复原工作(3篇)
篇一: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复原工作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摘要
面对“文物保护向何处去”的课题,大多数工作者认为要加大保护力度,避免文化信息随着文物发掘出土后而消失。可文物一旦发掘出来,由于周边大气环境和温度、湿度等条件发生剧烈变化,原有的平衡瞬间被打破,当这类变化超出文物本身的承受力后,就会引发文物不同程度的损坏,不利于保存、观赏和研究分析。因此,加大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力度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对策
1考古发掘现场进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各类文物都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若暴露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就会很快出现损坏迹象,给文物研究带来不便。人们都知道文物本身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存在老化、变质的可能,现实与预期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伴随着日益突出的文物保护现状,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进行考古发掘现场保护[1]。
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具有科学性是因为它实际上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这一工作实际上并不能够过于盲目、自发,必须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性保护工作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在保护过程中有一些红线是不可触碰的,而科学性是贯穿于整个发掘现场的准则之一。文物在考古发掘现场较为脆弱,容易受到人为或者客观因素的破坏,一旦遭到破坏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为了避免文物遭到破坏就必须严格按照要求,避免发掘现场遭到人为破坏或其他因素干扰。
1.1文物包含较多的史料信息且不可再生
文物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现代人和先辈“互动交流”的载体,是国家的无价之宝。特别是对于拥有灿烂文明的中国来说,保护好文物有助于完善传统文化体系,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令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方便人民群众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面对今后复杂多变的人生[2]。同时,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其内容包括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的抢救保护,并在后续配合实验室进行修复保存。例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等都是无法再生的,一旦文物保护工作处理不到位,可能会造成文物出现损伤,不利于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实。
1.2出土文物具有独一性、特殊性
出土的文物大多都具有独一性,且都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经过历史的长河,保存到现在非常不易。出土的文物是时代历史的见证,还具有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体现在其他方面,所出土的每一件文物像每个人一样都有着自身特点。文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它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灵魂与生命的最好证明,不能仅停留在书籍中。
1.3文物包含较强的考证校勘功用且很难复原
在考古发掘现场对出土文物进行科学妥善的保护,就能够使出土文物批量化地被保存,方便日后进行专门性的修复和开展深入性的考古研究[3]。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各类文物,可以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化特征,并且能够和历史文献进行交互式校勘,考证版本,从而进一步证实古代文献的真实性。
1.4文物具有一定的实物价值且不能被替代
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种种文物都具有唯一和难以替代的特征,如原始人头盖骨化石等,能够反映出几千年前原始人类的头型与骨骼特征,方便我们研究人类的演变历程,不可替代。对文物进行严密性保护,有助于日后对各类不可再生文
物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应用[4]。
2考古发掘现场造成文物损坏的有关因素
2.1温度和湿度
温度和湿度会对出土器物的完好性造成深刻的影响。大部分情况下,一旦温度和湿度发生剧烈变化,器物结构会出现某种程度的收缩或扩张现象,特别是一些漆器文物,会因此出现裂纹甚至直接被破坏。
2.2微生物
器物表层因为微生物、霉菌等分布蔓延,会出现表面色泽的变化迹象,特别是一些木制文物,木制部分很容易和表层的微生物分泌物产生反应,进一步影响文物的完好状态和原本品质。
2.3光线
光是影响出土文物的客观因素,尤其是紫外线,容易引发多种光化学反应,会进一步对文物造成很大的破坏。
3考古发掘现场进行文物保护的妥善策略
3.1遵循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要求
先要确保在维持文物原状的基础上开展考古发掘活动。这是历史文物保护和考古专业活动的基础性规范守则,具体就是要求保持发掘文物原有的形状、结构、材料、颜色等,杜绝出现任何破坏或变化迹象。如此才能够更加细致地判断和确认文物的原本形态和当时的制作工艺,并结合时代背景特征进行相关研究。其次,加大对文物发掘现场的保护力度[5]。考古发掘现场不仅有文物,还有周边的一系列事物和环境等因素,所有这些都需要进行保护,这样才能够方便日后对现场进行再处理,加快对比取样进度,确保日后相关文物研究活动可以高效率开展。
3.2对发掘现场的文物进行更有力的保护
先要控制好湿度。在考古发掘现场,须严格把控好文物出土过程中的含水量,避免由于周边温度和湿度等条件的急速变化令文物出现任何形式的损坏。现阶段我国通常会使用硅胶这类干燥剂来进行湿度条件控制。其次,进行密封处理。许多文物都是在地下埋藏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由于地下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与地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一旦文物出土后直接放置在大气环境之下,就会受到大气中的水分、湿度、阳光等因素直接侵蚀,从而出现严重的破坏状况。因此,在文物出土后,务必要及时进行妥善的密封处理,规避和大气、阳光等直接接触而出现氧化现象[6]。最后,加强避光保护。可见光当中包含紫外线,对于文物本身的色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文物出土之后,应该要进行合理的遮光保护,包括使用黑色塑料袋予以包装保护等。
4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的意义
考古发掘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止,一些文献记录并不是很完善,需要在此工作的支撑下将研究体系完善化。考古发掘现场保护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人员应用考古学的知识。知识运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跳动的过程,在这一期间考古学知识得到巩固与提高。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复杂多样,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来解决,但是一些新问题会使得我们越发应接不暇,这时候就需要综合多方面进行具体思量,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实践与认识具有统一性。实践每推进一步,认识就会往前进一步,人员分析社会背景,确定文物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发挥的作用和意义,有利于考古学的发展和研究。文物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其与社会总体需求有关。一些文献中记录了人类文明资料,但是那种资料不具有鲜活性,说服力不大。观察考古发掘现场可以发现蛛丝马迹,能够进一步了解一
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大量关于古代社会活动事迹被人们证实,考古学家可以根据此再结合文献史料进行事件考证。文物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是因为其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是物质文化的缩影。一些历史文物所展示的工艺是后期无法再现的,毫不夸张地说生产技术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文物充满着艺术气息,记载着我国艺术的发展。加强文物的研究能够从中捕捉到灵感,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学。
结语
总而言之,文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为历史文化信息的一个存储库,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因此,我们必须要使用更加妥善的方法,力求在考古发掘现场自始至终地进行全方位保护管理,为我国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可靠的实物基础。
参考文献
[1]左威.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及应急保护对策[J].技术与市场,2020,27(07):173-174.[2]张瑞亮.浅谈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J].文化产业,2020(15):97-98.[3]王亚楠.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及应急保护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3):162-163.[4]王海阑.考古发掘与博物馆保管中文物保护措施分析[J].收藏界,2019(05):52-53.[5]王重阳.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6):164-165.[6]李云陆.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J].中国文艺家,2018(12):282.
篇二: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复原工作
考古发掘中文物的应急保护方法-文物保护论文-历史论文
摘
要: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我们要做好文物保护的应急工作,由于文物长期处于地下环境中,一旦被发掘出来,它们将直接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会对文物自身产生一定的危害。要使刚出土的文物古迹不受到破坏,必须要采取应急保护措施,将这种损失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努力保持出土文物的原状。以下讨论的重点是如何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做好文物保护应急措施,保持出土文物的原貌并提高出土文物的利用率,促进我国
的发展与进步。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华夏文化历时五千年绵延不
关键词:
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应急措施;探讨;
绝,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许多灿烂的文明和文物古迹。随着历史的变迁,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藏于地下,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渐展开,我国已经发现了很多的古代墓葬和古代遗迹,但是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使发掘出来的文物古迹遭
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考古发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尽可能保持文物古迹的原状,提高文物古迹的使用效率,考古人员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文物进行应急保护,开展抢救性发掘,努力避免丢失文物的历史信息。
首先考古的意义在于认识历史、发掘历史和研究历史,历史
1、历史文物应急保护的意义
考古对于发现文物古迹和研究历史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每当有新的文物古迹出土,就会对我国甚至人类文明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做好历史文物的应急保护工作有着极大的意义,做好历史文物应急保护工作,不仅仅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责任,更是义务。其次历史文物应急保护可以有效地还原历史原貌,尽可能保存历史文物古迹的原状,提高人类对历史文明的认识和了解,为人类揭示更多的历史真相。所以说在考古过程中历史文物应急保护工作的意义重大,需要考古人员做好文物应急保护措施,及时开展抢救性发掘,保证历史文物信息的完整性。
2、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应急措施研究
为了进一步提高考古发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护出土历史文物古迹的完整性,需要提高考古发掘工作的效率,并要求考古人员做好文物保护应急措施。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发掘效果的两个重要
2.1、温度与湿度的控制
因素。因为出土文物在出土之前的存在环境与出土后的环境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在发掘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外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在很多历史文物的发掘过程中,由于没有对温度和湿度进行合理的控制,使文物产生了不可逆的物理或者化学反应,对文物产生了一定的损坏,这不利于提高考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在考古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考古工作人员对出土文物的含水率进行有效测量,然后根据出土文物所需要的环境,人为拟造相适应的环境温度和湿度,避免空气中的温湿度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例如,当出土竹简、漆类制品和工艺品等含水率较高的文物时,为了保证历史文物的完整性,需要对文物采用纯水浸泡的方式进行考古应急保护。当出土花鸟纹银香囊、兵马俑、青花瓷等属于干燥性的历史文物时,则需要采用干燥剂进行应急性文物保护,通过干燥剂可以有效控制储藏室的湿度,避免环境中过于饱和的水分对干燥性历史文物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当对出土文物的干湿状况不太明确的时候,需要对历史文物进行应急性的密封处理,因为密封处理可以有效防止外界的温度、湿度等对其造成破坏。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文物保护措施,来提高历史文物应急保护的质量和效率。
我国考古学的前身是北宋时期的金石学,从北宋至今,考古
2.2、文物的密封处理
学已经走过了很长的道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再加上21世纪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考古应急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力量和技术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国的考古发掘工作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随着我国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考古学也不断发展壮大,现如今已经衍生出了很多专项的考古学派,如地下考古、水上考古、沙漠考古等,这些考古专家有着较专业的考古知识和较强的考古能力,他们的每一项重大考古发掘,都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对文物进行应急保护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出土文物所对应的储存环境,根据不同的环境需求选择不同的密封保存方法。有的出土文物需要用特殊的木材进行保存,而有的出土文物则需用特殊的气体进行保存,较为常见的一种特殊密封方法是用水银进行密封保存。无论是哪一种保存方法,都需要对历史文物进行密封处理,以最大程度保持出土文物的完整性和原始性。
在考古发掘过程当中对文物进行应急性保护,除了在发掘之
2.3、文物的采集
前要对出土文物有基本的了解,并提前采取应急性措施保护出土文物外,更要注意历史文物古迹的现场采集工作。首先考古工作人员要有科学而全面的采集常识,采用正确的采集方式,比如在文物考古过程中要轻拿轻放,并且使用专业的采集工具,对出土文物的土层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大程度保持历史文物古迹的原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文物采集过程中,考古工作人员要做好文物发掘和采集工作的记录,可以利用摄像机记录发掘现场,做好后期修复文物的准备。在文物采集的过程中,还要确保有专业的考古团队,为文物发掘工作做好专业的技术指导。比如山西雁北地区出土的北魏青铜器,已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它对出土时的环境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任何的疏漏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在采集过程当中必须有专业的考古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以提高考古发掘工作的质量,确保考古发掘工作顺利实施。
在考古发掘过程当中,除了要满足出土文物对周围环境中的2.4、遮光处理
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外,还要做好遮光处理工作,因为一些带有色彩的装饰品在出土后,如果受到阳光直射,很可能会导致颜料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迅速消退。例如当年发掘秦兵马俑时,出土了一批彩色的陶俑,由于当时没有做好遮光处理工作,使彩色陶俑出土不久后就出现了色彩消退现象,这些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由此可见,在对一些特殊的历史文物进行发掘时,要做好遮光处理工作。
在对历史文物进行遮光处理时,要考虑到遮光工具的资金和性能因素,我们经常选用的遮光处理工具是黑色塑料袋,一方面是因为黑色塑料袋可以有效地阻绝可见光,防止紫外线的照射。另一方面是因为黑色塑料袋的造价低,性价比较高。由于考古工作的环境变化比较大,可能在深山老林里,也可能在荒漠中,为了提高考古文物保护的质量和水平,可因地制宜,采取就地保护的方式,在考古发掘所在地建设自然博物馆或者文物保护博物馆,实现考古工作的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
考古工作对于
意义重大,为了进一步提高考古工作的质量和
3、结语
水平,考古工作人员需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提高文物应急保护技能,做好文物应急保护工作,促进我国考古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另外,还需要考古工作人员对考古发掘现场的环境进行精密测试,在考古发掘工作开展前,首先对出土文物的含水量进行有效检测,从而为出土文物提供较为合适的保存环境。其次还要对出土文物做好密封处理工作,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和原始性。在文物采集过程中,要有专业的考古发掘团队,用专业的采集工具对土层进行处理。最后还要为文物古迹做好遮光处理,一些带有色彩的文物古迹在遇到阳光直射时,有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对历史文物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所以在对一些特殊的历史文物进行发掘时,也要做好遮光处理工作,从而提高文物发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吴怡,朱晓汀,林留根,等.多时相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考
参考文献
古发掘过程中的应用以江苏孔塘遗址为例[J].东南文化,2018(1):88-92.
[2]张秀丽.浅谈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应急措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0):142-143.
[3]胡军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整体提取技术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8(24):245.
[4]郭伟民.价值凝练与价值呈现:从中国土司遗址申遗看考古学理论方法新变化[J].东南文化,2019(1):28-34.
[5]董宁波.试析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整体提取技术[J].卷宗,2019(5):249.
[6]张伟.浅谈考古发掘过程中保护文物的应急措施[J].中国科技纵横,2017(24):236-238.
篇三: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复原工作
大部分文物在出土之前长期处于稳定的地下环境中,其周围的温湿度、光照条件等都相对稳定,文物一旦出土,这些环境随之发生变化,严重者会导致文物的损毁。在文物考古发掘中以及在文物存放的博物馆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做好文物保护与管理,是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考古发掘及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管理撰文/张亚晓考古发掘是文物发现的重要途径,但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会因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使考古工作很难顺利开展。对于未出土的文物来说,相对处于一个稳定的空间环境中,经过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存放,已经与所处环境融为一体。文物在最初存放于对应的地理环境中时,会为了与环境相适应而发生一定的腐蚀和变化,但是这种腐蚀随着时间的变化会逐渐慢下来,最终在历经20-30年的变化后最终与所处环境达成“和解”,此后的上百年、上千年中文物都不会再发生较大的腐化等现象。但是,随着文物的出土,文物所处环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使得其相对稳定的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如果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文物出土后会发生腐蚀、腐化、褪色、断裂,甚至损毁等现象。地理环境变化因素有很多,温湿度的变化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例如,某些器物类文物在出土后会造成内部水分流失,从而发生开裂、褪色等变化。此外,便是光照、空气因素,很多文物出土前没有被自然光照射,也没有与空气中的氧气相遇,当文物出后,首当其冲要面对的便是紫外线照射以及氧化问题。同样,当文物进入博物馆后,如果没有采取适当的、科学的保护措施,文物依然面临温湿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属于地理环境变化给考古发掘和博物馆保管中文物保护带来的严重影响。很多文物出土后会发生变色、褪色、掉漆等现象,引起这种变化的因素除了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微生物引起的病虫害所致。文物在出土后,不可避免地要与空气进行接触,在与空气接触的过程中,空气中的真菌、细菌等各类微生物会附着于文物上。由于出土文物中含有大量为害虫提供足够生长养分的有机质,而害虫在幼虫时期会对文物造成严重蛀蚀,因此文物保护工作者要特别重视防治虫害的问题。考古发掘现场在考古发掘现场,微生物极易与文物在第一时间接触,因此,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的病虫害是考古发掘面临的一个重点问题。此外,在博物馆保存中,文物所处环境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设置和保护,造成文物存放环境的温湿度等条件与出土前文物所处环境变化较大,也会导致各类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的滋生,从而在博物馆保管中造成对文物的损害。例如,丝织品类文物更容易受到病虫害影响,因为丝织品文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这为各类真菌、细菌提供了丰富的生长的养分。同理,漆器类文物也极易受到病虫害影响,造成脱漆、褪色等现象。文物发掘实验室也可称为临时实验室,即在考古发掘现场设立的临时的文物研究、保护与管理的实验室。发掘实验室并非开展文物细致研究的实验空间,而是为了对出72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土文物进行第一时间的、简单的保护与管理的临时实验室。在临时实验室,配备一些必需的测量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以及一些避光、抗氧化材料等。文物在出土后第一时间面临的是温湿度的变化、光照条件的变化,同时还会遭受空气中真菌、细菌带来的病虫害影响,在考古发掘现场建立临时实验室,第一时间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例如,当文物出土时,可以采用抗氧化材料对文物进行遮蔽,使其在出土后依然处于封闭状态,不致遭受与空气接触后发生的氧化等现象。当然,在考古发掘现场选用的保护材料也是需要进行考量的,因为这些材料如果选择不好的话,与文物接触后,也会使文物发生二次伤害。材料的选择要满足简单安全、无色透明、可再处理以及与文物相容性好这些要求。常用材料有石膏、环十二烷、聚氨酯泡沫等。文物随着温湿度等地理环境的变化,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氧化。氧化也是文物发掘现场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之一,文物氧化后不仅会造成文物颜色的变化,严重者会直接造成对文物的腐蚀,从而使文物失去价值,造成损失,同时也给考古研究造成困难。这种影响和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对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防氧化保护工作。一方面保证文物能够“原汁原味”,另一方面也使考古研究具有更加准确的依据。防氧化保护的措施有很多,首先可以利用缺氧保护的方法,为出土文物配备真空存放空间,这种保护措施的好处是直接有效,避免文物与空气长时间接触。例如,对于较小的文物,可以使用真空保护盒,将文物置于盒子后,抽空盒内的空气,避免氧化反应。另一个有效的办法便是采用氮气保护。目前,市面上已有很多制氮设备,在考古现场将文物进行充氮保护,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原有的色泽、光度等状态。文物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还体现在对文物的完整性、稳定性检测方面。文物出土前后除了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在温湿度、光照条件等方面发生改变外,最大的改变便是地理位移,即文物从地下环境中被移动到地上环境中。在这一过程中,文物有可能会遭受发掘过程中的物理损坏。当然,文物在长时间的地下埋藏中,也有可能因为地壳运动等因素引发文物固有的损毁。无论何种原因,在出土后可以第一时间对文物进行完整性、整体性的检测,一方面可以能够确认文物是否完好,另一方面也可确认文物损伤是何种原因造成。文物发掘现场对文物进行的无损检测是基于临时实验室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建立临时实验室时,就要考虑做文物无损检测的仪器设备的配置。当前,文物保护无损分析的手段或技术主要有声波CT和XRD技术。声波CT技术的强项就是能够通过声波扫描将文物本身的3D图像勾勒出来,并且能够对文物局部加以细致地呈现。声波CT技术无论文物大小都可以进行扫描,因此此项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壁画、石刻等大型现场文物的呈现。声波CT技术对文物缺陷部位的三维描绘有利于文物修复。XRD技术是针对文物遭受病虫害的检测技术,文物病虫害在发掘现场难以用肉眼观察,借助XRD技术进行分析检测,能够清晰直观地展现文物遭受病虫害的状况。文物在完成考古发掘后,会存放于博物馆进行保护与管理,考古发掘中对文专业的文物展示柜73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陕西历史博物馆数字展馆物所做的保护是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第一步,而博物馆中文物保护与管理才是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因为文物出土后将长期存放于博物馆环境中。博物馆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那么文物必然会遭受进一步的创伤。例如,如果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中没有配置与文物相适应的温湿度环境,那么文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发生腐化、褪色等现象,严重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博物馆要加强文物保护与管理,首先应考虑专业保护设备的配置,因为专业的文物保护设备可以根据文物性质的不同为其调控相应的温湿度、光照等条件,使文物处于稳定的环境中。专业设备一方面是文物存放的设备,当文物在博物馆库房存放时要配置专业设备,以免文物因温湿度、光照、空气等因素产生褪色、腐化等现象。另一方面,专业设备也要配置于文物展示方面。博物馆中有很多文物都是陈列于展示柜中供人民群众进行观赏,专业的展示柜等设备可为文物提供相对科学稳定的环境,避免文物遭受损害。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博物馆已成为当前重要的文物展览和文化宣介载体。数字博物馆也为文物保护与管理带来极大的好处。首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对有损伤的文物、难以复原的文物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修复,使人们看到文物的原貌。这极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其次,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数字化扫描、建模,形成数字模型,对无法进行展示的重点文物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展呈。此外,还可以利用VR/AR技术,建设数字展馆,使人们足不出户,便能实现博物馆之旅,近距离观看文物。当然,利用数字技术还可以为所有文物建立数字档案,以便形成全国范围的文物大数据库。在以上基础上,建设数字博物馆,使人们对文物的认识、了解,以及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的研究都可以通过数字博物馆的方式获取,避免了亲自去博物馆进行研究,也避免了由此给文物在无形中造成损害。建设数字博物馆需要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文物数字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这是建设数字博物馆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建设文物数字资源管理平台,这是对文物数字资源进行标准化管理、展呈的关键。可以对博物馆中的文物进行数字扫描、建模,形成标准化的文物档案,数字资源建设的标准和目标是能够实现在更广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如可以随时随地实现文物的异地数字化展示。文物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分为管理端和用户端,管理端是针对博物馆开发设计,用户端是针对观赏研究用户的设计。管理端要实现博物馆对文物的标准化管理,如建立文物分类体系、文物科研体系、数字建模体系等。用户端便是数字博物馆的基本形态,即普通用户通过用户端实现对文物的观赏、研究以及对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最终实现基于数字展呈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传播。作者单位:通渭县博物馆74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推荐访问: 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复原工作 复原 考古 文物保护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复原工作(3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党员干部家属助廉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全文)
- 2区委书记在全区维稳暨信访、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讲话提纲(范文推荐)
- 3局模范机关创建推进工作汇报材料
- 42024年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高校)(完整文档)
- 5微党课:干净干事守底线全心全意护健康
- 62024年度党员第一季度思想情况汇报(全文)
- 7研讨发言:为医学科技创新注入“源动力”(党委书记,主任)(全文完整)
- 82024年在“打赢抗疫攻坚战、人大代表在行动”捐赠活动上讲话(全文)
- 9在长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话(2024年)
- 102024年度在X街道固定联系代表座谈会上讲话
- 112024年镇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完整版】
- 12县委书记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会上讲话【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