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民族乐器传承与发扬7篇

发布时间:2023-05-02 09:20:07 | 浏览次数:

篇一:民族乐器传承与发扬

  

  论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和发展

  中国的传统音乐虽经欧美音乐风以及港台音乐流的一次次冲击,但民族音乐元素的精华却始终让中国音乐人所坚守和发扬光大,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今时代更加绽放出新的诱人异彩,更加优美动听,更加为国人所喜爱。在我国实行文化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大背景下,在全国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奋勇前进的征程中,谱写中国传统音乐的秀美华章,把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传承下去弘扬起来,是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事业的目标。

  一、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为世界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辉煌贡献,在音乐领域的发展也是独树一帜。

  据考古发现,中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以前的黄帝时期,后经对“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的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个自成体系的音乐文化以其特有的独到的悠远、典雅、灵光的风格,奏响在中华民族的心田,回荡在历史的天空之中,给人类历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乐章。这个发祥于古老的东方民族的音乐表现手法,以其自身的特点独立发展于世界音乐之林。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宫、商、角、徵、羽”以清音为主要基调的五声音阶,其类似于现代简谱的“1、2、3、5、6”,也就是说,宫相当于1(Do)、商等同于2(Re)、角近似于3(Mi)、徵对等于5(So)、羽接近于6(La)。而源于西方音乐的“1、2、3、4、5、6、7”中的4、7这两个半音,则产生了浊音的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在创作中以线条为主,创作出来的乐曲悠扬而绵长,有空谷传音的空灵之性,有荡气回肠优美曲律,让人产生与宇宙对话和神仙交流的心旷神怡的质感,这种在音阶、宫调、律制、形态以及民族思维等方面构成特有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音乐系统,是同强调和弦效果的西方音乐有着显着区别的,这也就成就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对人类的独有贡献。

  但是时光进入近现代以后,特别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社会形态的影响下,西方音乐理论开始侵蚀中国的音乐领域,因此中国的音乐创作者们也开始逐步向西方音乐创作靠拢,我们的民族传统音乐进入了发展的困境甚至开始凋敝,也预示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港台流行音乐传入中国大陆这样的形势的挤压下,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音

  乐作品更是少之又少,理论研究和成果积累也是不可多见,这样的局面的产生甚至还被一些学者们认为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音乐是世界的,但是首先应当是民族的,这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讲,更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事实。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还有中国的硕果仅存,而其它的三个古国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处于连续的传承和发展的状态之中,我们民族的血脉一直在继承中焕发着勃勃生机,我们的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一直具有高度的引领价值。那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就必须并在保持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开拓在世界音乐领域的发展空间,达到根深叶茂的光明的发展前景。所以,我们的音乐爱好者特别是音乐制作人,就应当肩负起这样的神圣使命,本着对自己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立足本乡本土的浓浓气息,把摸着民族音乐发展跳动的脉搏,理直气壮做好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弘扬工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留住这颗历史的种子,这就是我们必须认清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二、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复兴,为此,我们的中华民族就首先应当坚定自身历史的认同感,这是必须树立起来的思想基础。我们的民族传统音乐之所以在传承和发展中受到了阻碍,主要的原因之一应当归结于一些音乐创作人的不自信或崇洋媚外思想作怪的结果。而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事业中,更加需要的是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这是建立家国情怀,坚定民族自信的需要。

  从纯艺术的的角度来讲,源自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特征自成体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会丰

  富世界音乐领域,使音乐艺术保持多样性的发展态势。当维也纳音乐大厅回荡宋祖英这位东方辣妹子演唱的《茉莉花》时,在世界公认的音乐殿堂就认可了具有中国符号般的中国音乐元素,这就是中国给世界带了的不同的听觉享受和音乐盛宴。这样的中国元素是不可替代的,是应当在世界的音乐发展中贡献出一分力量的。所以不能因为我们自身的片面认识,因为我们的不自信仰或是一种逆反心理,而影响了这个音乐元素作用的发挥。

  传承艺术精华和弘扬民族文化,这不仅是对历史发展的尊重,这更是对我们未来发展的敬重,审视历史、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发挥好承上启下责任人的作用,并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使这个人类文明的艺术瑰宝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在处于转型期的当下,我们就应当本已经成为经典的国粹进程下来传承下去,把

  民族音乐文化做强做大并要全力使之走向世界

  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应当夯实的基础

  我们应当对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理论充满高度的自信,并努力把传承和弘扬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回到脚踏实地的状态中来,从一点一滴做起,把这种传承和弘扬的劲头形成一种新常态。

  曾听到一则消息,说的是北京的小学招生将向传统文化倾斜。激发了家长鼓励孩子们学习民族乐器的热潮,也从而带动了艺术教育培训市场的培训热,针对这样的跟风局面,北京市政府立马向社会明确了开办艺术特长培养,注重的不是孩子们已有的艺术水平,而是重在对孩子们艺术素养的发现。

  在20XX年5月7日的《人民日报》第12版上开在了这样一条消息,大标题是《市场好,昆曲演员不够了》,小标题是“江苏省戏曲学校将招40名昆曲学生”。消息说的是关于招收昆曲小演员的事,在市场需求的召唤下,昆曲发展的春天气息开始温暖大地。

  这样的两则消息,咋看起来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就应当从中看出端倪。一方面是以民族传统音乐为代表的文化传承,首先是应当面向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把纯粹的艺术面向大众推广开来,就会增加受众的广度,就会使传承和弘扬的事业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群众们在传统艺术的熏陶下,就会增强对传统艺术的亲情感受,就会愿意和传统艺术亲近接触,这样民族传统音乐就会有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一方面是一定要注重精英力量的培养,民族传统音乐既要供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民族音乐理论更需要专业人员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弘扬,这样才会保证民族传统音乐的延续发展,才会保证民族传统音乐向社会有效传导它的内在价值。

  总而言之,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繁荣发展,必须让我们以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力气,在树立正确意识上、在推动活力的培养上、在艺术教育普及上努力打造新动力,确保全社会在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弘扬中做到持续发力,以此增强本民族的内生动力,促进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在世界音乐领域实现“开宗立派”,奠定应有的地位。

篇二:民族乐器传承与发扬

  

  少数民族乐器传承与创新

  少数民族乐器传承与创新

  少数民族乐器传承与创新

  【内容摘要】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中少数民族乐器种类繁多且形式各异。

  民族乐器反映出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以及审美情趣,是各族人民抒情达意的产物,展现出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文章通过对少数民族乐器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如何更好发展、传承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

  乐器传承

  乐器发展

  乐器,指能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其功能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代也不尽相同。

  据调查显示,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性能多样。

  在我国少数民族里,乐器反映出当地人民的风土习俗、生活习惯以及审美情趣,是各族人民抒情达意的产物,是生活和精神的必备品。

  因此,发扬并传承少数民族乐器显得尤为重要,探究出一种新的适合民族乐器的发展道路更具现实意义。

  一、少数民族乐器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音乐已经不再是奢侈品,人们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享受自己想听的音乐,甚至利用网络展示自己的音乐作品。

  音乐发展已渗入并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但是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却陷入一个繁荣与萧条并存的怪圈。

  民族音乐学习者不断增加,但享受者却甚少,且少数民族音乐一直在《二泉映月》等老作品上停滞不前。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缺少发展良好的民乐体系标准,无法形成足够的力量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

  针对我国当前民族乐器的学习现状,即学习民族乐器多为初学者,深入学习者甚少,直接导致我国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教授民族音乐,缺乏推动力。

  (二)民族音乐没有被列进基础教育教学之中,学生没有学习民族音乐的环境。

  我国教育大多不重视民族音乐的学习,大量优秀的民间音乐、民族音乐被拒之门外。

  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们对民族音乐意识淡薄、听闻甚少,进而使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承举步维艰。

  (三)在数字化生存的信息时代,流行音乐的主要销售渠道便是网络,我国民族音乐发展不佳,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宣传推广模式不成系统,人们可接收途径少。

  二、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承

  我国是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其音乐特色鲜明,乐器纷繁多样。

  我国南方34个少数民族中,乐器数就高达300多种,每一种乐器都有独特的音色、旋律。

  这些民族乐器不仅能够演奏乐曲,更是当地人的吉祥物、民俗信仰和精神必需品。

  少数民族乐器的存在体现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我们有义务继承和发扬这些少数民族乐器。

  其主要措施如下:

  (一)保护少数民族本地的音乐特色

  少数民族乐器是当地人民进行艺术创造的器具,要传承少数民族乐器,保证乐器的完整是前提条件。

  乐器为音乐而生,因此我们要最大限度的保护民族音乐的表演方式、演唱技巧以及演唱器具。

  如在演奏《木卡姆》时,就需用维吾尔族人民使用的弹弦乐器卡龙,弹出的音乐音色清脆、嘹亮,体现出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用其他乐器是无法达到这种效果的。

  再如,当观看蒙古族人民演奏歌曲时,需要结合蒙古族的民族特点仔细观察其特有的音乐表现方式以及表演时的气息变化,掌握对反复、悠扬的旋律处理,从音乐节奏的旋律上找到精髓。

  少数民族乐器和音乐是相互依存的,对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承便是一种对音乐的传承,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保护民族音乐特有的调式、调性

  要传承民族乐器,就要从学习民族音乐开始。

  近年来,我国学习民族乐器的人呈持续上升趋势,但真正去听民族音乐的人却甚少。

  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民族音乐时,不能虚张声势,只学表面功夫,而是要追其精髓,在练声时尽量使用民歌练声曲,抓住技巧,学好民族音乐。

  (三)将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引入教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逐渐向民族化迈进,越来越多的歌手演唱民族歌曲,越来越多的音乐家以民族音乐为素材写作艺术歌曲,不断推陈出新,将民族歌曲完美地融入了现代流行歌曲中。

  因此,将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引入教学成为必然趋势。

  1.在教材中引入少数民族乐器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更多的学生因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爱好民族乐器。

  如壮族的铜鼓,寄托着壮族人民的思想情感,是壮族人民心中最神奇的象征体和传承物;再如京族的独弦琴,是京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象征着京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信仰。

  2.在教材中引入民族乐器、民族音乐,或者改编民族音乐。

  如将藏族民歌《卓玛》改编成了多声部演唱作品,在歌曲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声音的粘合度。

  将民族音乐引入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能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让更多喜欢民族音乐的人学习民族乐器,这对于传承少数民族乐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建立民族乐器保护机构

  要发扬并传承少数民族乐器,仅靠少量爱好者是远远无法做到的,需要各级部门建立少数民族乐器的保护机构以及相对完善的发展机制,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创建保护机构,并健全产业实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创办一些培育、发展机构,如(1)少数民族乐器教学基地:为真正对少数民族乐器有兴趣的人提供学习的场所;

  (2)少数民族乐器博物馆:少数民族乐器种类繁多,让更多的人去认识、了解民族乐器;(3)少数民族制作协会以及研究协会;

  (4)乐器检验机构:由于乐器学习者的增多,部分乐器产品的质量也随之明显下降,直接导致演奏的音乐效果不好,这一机构的建立,对提高乐器产品的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5)少数民族乐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商标注册机构。

  2.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调动起与少数民族乐器发展相关的产业,如乐器材料的种植、乐器制作的研究、乐器演奏的创作以及乐器销售等。

  使各相关产业有一个统一的目标,保证少数民族乐器更好的传承下去。

  3.在建立了相对应的保护机构后,相关部门要协调执行机构建立一套完善的保护制度,加强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规划、合理开发、有序发展,保证少数民族乐器得到良好的传承。

  (五)将民族乐器引进其他的行业

  要传承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的深厚文化,前提条件是让广大人民认识它们。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将乐器引入其他行业,如哈萨克族流行的弹拨乐器冬不拉,可充分依据其独特的外形,将其用于各种旅游纪念品、景区的景观设计、或者有关音乐的宣传网页、宣传片中,从各种途径加深人们对它的认识。

  三、少数民族乐器的创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乐曲相继出现,如《赛马》《喜看麦田千层浪》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但随着现代音乐的流行,民族音乐一直处于发展缓慢的状态,因此,探索出一条新的适合少数民族乐器发展的方式已刻不容缓。

  针对民族乐器的更好发展,笔者有如下一些新的构想:

  (一)对乐器进行改良

  为促进民族乐器的创新发展,可通过在不改变原有乐器性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良。

  例如扩展音域、改变制作材料等手段,让民族乐器能够适应更多音乐的表现需要,进而具备更高的使用价值。

  这种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促进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的创新发展。

  (二)加强发展流传较广的民族乐器

  经调查已经广为流传于各民族间,且具有足够的实用价值和传承价值的民族乐器,例如葫芦丝、芦笙、口弦、牛角琴、象脚鼓等,然后进行再创作,使这些民族乐器被更多的人认识、熟知,让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三)借鉴其他民族乐器的制作原理

  少数民族乐器即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想要创新发展少数民族乐器,就要制作出“外形美、性能好、具备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可通过借鉴其他民族乐器的制作原理,经研究制作出新的乐器,例如弓笛、无眼箫、竹琴、竹拉管等。

  这些新型民族乐器的出现,不仅能丰富民族乐器,而且能促进民族乐器的创新发展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

  结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乐器是我国各少数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多方面价值,但其传承和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想要更好的传承我国少数民族乐器,就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少数民族乐器的特点,通过采取将乐器引入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教育等必要措施,实现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敏.人类学视野中的广西少数民族乐器研究[J].中国音乐,2009(3):65-70.

  [2]高敏.广西少数民族乐器与祭祀乐舞[J].中国音乐,2010(3):149-153,158.

  [3]谭勇,席玲玲,孙晓丽等.少数民族乐器的传统内涵与现代演绎――《北仑河畔俏阿娇》作品分析[J].音乐创作,2013(4):152-155.

  [4]卓嘎.少数民族乐器教育发展初论――少数民族乐器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视角[J].音乐探索,2014(4):75-80.

  [5]王自平.少数民族乐器进入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2(7):31.

  [6]孟建军.中国民族器乐艺术节高擎民族乐器这面旗帜[J].乐器,2014(9):86-89.

篇三:民族乐器传承与发扬

  

  民族乐器演奏的继承与发扬

  作者:翟建林

  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34期

  摘;要:我国民族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在我国,民族乐器演奏是深受大众欢迎的一种表演形式。但是,当前我国民族乐器演奏的继承与发扬遇到困境。本文首先阐述继承与发扬我国民族乐器演奏的重要意义,然后多角度分析我国民族乐器演奏当前发展现状,最后结合实际,给出继承与发扬我国民族乐器演奏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乐器;乐器演奏;继承;发扬。

  引言:

  我国民族乐器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不仅如此,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有着十分丰富的艺术内涵。伴随着我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民族乐器演奏虽然成功地走出国门,在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受到外国音乐文化的不断影响,民族乐器演奏的地位受到冲击,其继承与发扬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继承与发扬我国民族乐器演奏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民族乐器形式多样,主要分为打击乐器、拨弦乐器和吹管乐器。无论是哪一种类的乐器,都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做到文化自信,才能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乐器演奏的形式,自然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保证文化自信的方面有着杰出贡献。

  民族乐器的演奏,能够成为人们感悟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民族乐器演奏的继承与发扬工作,这不仅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不要涂静,更是我国新时代全面发展的新需求。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让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更加迅速和便捷,因此民族乐器演奏必须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用自身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的受众。

  二、我国民族乐器演奏当前发展现状

  (一)在我国民间的发展

  我国的民族乐器演奏,顾名思义,我国民间就是最大的素材来源,并且在演奏的过程中回馈于人民群众。在历史长河中,我国民间诞生了无数优秀的民族乐器演奏作品,例如,民间二

篇四:民族乐器传承与发扬

  

  浅谈民族音乐的传承

  常熟锡剧团

  蒋丽芳

  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把我国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要保护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我们必须从学校教育入手,大力加强各级学校中的民族音乐教育,使它成为传承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还必须重视后继教育和民族音乐的研究工作,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学习和各种层次的研究,加强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和理论研究,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和民族音乐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例如举办民族音乐基础知识的培训学习、民间音乐的采风学习、开展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研讨活动等。

  我们民族的音乐是极其丰富的,它有赖以自豪的音色特质、混响特质、语言特质和结构特质。要使国人普遍了解民间音乐丰厚的文化底蕴,提高民族文化素质,除了通过媒体的宣传和导向外,还需要大家共同参与的大环境的支撑。我们可以通过由上而下、由普及到提高、由专业到非专业、由学校到社会团体开展民族音乐的推广普及活动,通过普及达到提高。通过媒体和文体活动传播民族音乐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社区和学校都可以开展。例如校园的广播、文艺汇演等活动,目的是让接受民族音乐熏陶的人数更多,参与的面更广,教育更深入。时间长了,机会多了,孩子们、老师们的兴趣、能力就培养起来了。在低龄儿童和中小学教育中普及艺术教育,这是从根本上提高国人修养的办法。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现在的教育系统中,这种没有直接功利性的改变是不可能实现的——看看那些教育部、教育厅的官员们所制造的越来越糟、越来越不公平的高考和中考我们就可以知道,以他们的智商和道德水平,是绝对不可能去动脑筋思考这样的百年大计的。然而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庭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长们都不再把艺术教育当成进学的台阶,而是把艺术当成是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必要营养,那一切都会有希望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样的家长正越来越多。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只是注意到民间音乐这一本体,而没有重视它的重要载体——民间乐器。除了人声,音乐的重要表达方式都是通过乐器传达的,乐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乐器本身所特有的音乐物理信息,可以更快地让学生进入声音与音乐本体,激发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兴趣。我国民族民间乐器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同时又大多制作简易、演奏容易,这些都非常适合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普及要求。

  目前流行的笛子和箫,需要演奏者较好地控制气息才能吹出声音,在中小学教学中大面积普及有一定难度。现在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大量使用竖笛,正是利用它容易吹奏的特点。但这一乐器既没有我们的民族音乐元素,也不能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来调动学生学习、了解民族文化和音乐的积极性,只是一种音乐学习的简单工具。如果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吹管乐器,既可以充分了解民族音乐所使用的音阶、音域,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使其充分了解乐器的发音原理与不同音高之间的关系,认识到音高与管长、开孔之间的关系,明白基音与泛音之间的关系,在兴趣中进入民族音乐,打破音乐的神秘

  性,一举而多得。

篇五:民族乐器传承与发扬

  

  小学音乐课堂中传统民族乐器继承及发扬策略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引进民族乐器对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探究民族乐器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小学音乐;传统民族乐器;策略

  小学阶段学习音乐知识、提升音乐欣赏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音乐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民族乐器的引进既可以丰富音乐课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小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理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从音乐中汲取营养,进而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民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沉淀的国家,从古至今我国文化在礼乐方面的发展一直辉煌灿烂。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礼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发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途径之一。将民族乐器融入小学课堂教学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建立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防止学生思想过于西化。目前的音乐课堂教育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因素的应用还不足,体现在课堂上,表现为乐器的使用伴奏基本使用钢琴,学习的乐曲、音乐种类也是西方的内容比较多。家长对小学生的艺术培养也基本集中于西洋音乐,学习的大多是西洋乐器。例如:在选择让孩子学习乐器时更多家长会选择钢琴、长笛、架子鼓等西方乐器,培训机构也会更多地选择开设此类培训班。不仅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潮流文化的更新,外来文化进入

  学生的生活,不少学生在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个人意识的时候受到外来文化的过多影响。

  (三)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娱乐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得传统民族文化淡出人们的视线,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也在近几年大量失传。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大多是需要传统民族乐器进行伴奏的,因此,将民族乐器融入小学生的音乐课堂也将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宣扬,有助于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音乐的自豪感,从而培养一批对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人,促进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民族乐器融入小学生的音乐课堂,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民族意识,因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审美层次,而且会让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培养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起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民族乐器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民族乐器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学校方面,虽然学校在教育改革的环境下可以充分认识到传统乐器教育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往往面对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一来是学校有关民族乐器的设备建设不完全,硬件设施缺乏,大部分学校在购置教学所需的乐器和配备专业民族乐器教师方面相对缺乏。二来是学校还需要发展美术、体育等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导致资源分配方面无法面面俱到。因此,民族乐器的教学展开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其次是教师教授民族乐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不足,许多教师在接受教育时仅仅只是专业系统地接受了一种或者两种乐器的系统学习,而我国民族传统乐器种类繁多、内容庞杂,教师在进行有关民族乐器的教学过程中难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对乐器的使用方法技巧进行教学,而忽略对其文化内涵的分析和基本的乐理知识的讲授,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能达到提升核心文化素养的教学目的,教学质量较低。最后是学校和学生家长对民族乐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家长认为过多的音乐教育会耗费许多资金并且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主要课程的学习,从而不愿意支持学生学习民族乐器。

  三、民族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

  民族乐器教学对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认知提升有着极大的作用,通过对音乐欣赏的二次输出,在发展民族乐器的过程中根据校园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措施的探索。教师要主动营造学习氛围、优化学习教材、开发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扎实基础练习等教学方式来使传统民族乐器更好地进入校园,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民族乐器的人文魅力,夯实学生的艺术文化底蕴。

  (一)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乐器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课堂外对传统民族乐器关注较少,难以自主培养起对民族乐器的兴趣,因此,在开展相关学习前,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激情。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教学PPT,让学生观看民族乐器相关的影视材料。例如,教师可以将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乐曲《小螺号》的古筝演奏视频播放给学生,结合当下流行的热门文化内容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引入课堂教学。

  (二)构建民族文化学习氛围

  学校可以在课外开设相关的社团或者表演活动,通过展示艺术文化的形式向小学生展示传统民族乐器的恢宏的艺术效果,达到震撼学生内心,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向往。比如,教学《快乐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节目,让学生运用傣族的民族乐器来表现自己对泼水节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成小组率先进行民族乐器的学习,给学生做示范,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校还可以合理利用广播电台等资源,在课间休息的时间播放民族乐器的历史发源及其文化背景,同时配合优美的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展示,达到小学生艺术熏陶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通过设置奖励机制,对民族乐器比赛中获奖和考级成功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对指导培养出优秀掌握民族乐器学生的老师进行嘉奖,从而营造出良性的民族乐器学习竞争氛围。

  (三)优化教学方式

  首先,对教材的优化,目前使用的教材是统一的,教学内容较为死板,学习方式比较单一,且学习难度较大,并不能适应所有的学生;而且其中的选曲题材

  并不完全适合目前阶段小学生的学习,所以应该对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删减修改,进行创新研究,增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简单歌曲和符合核心素质培养的文化内容,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其次,将学习的内容进行形式上的多元化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上课下,使民族乐器的学习不仅限于课堂内容,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民族乐器的相关视频,使得民族乐器学习成为一种生活常态,还可以在课外展开培训班,选出对民族乐器学习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建立社团,进行表演和宣传,还可以外出参赛,使民族乐器走向更大的平台。

  最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例如,将课程中学到的民族乐器使用方法内容转化成戏剧形式表演,一方面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拓宽小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小学生的音乐文化认知。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部分游戏,结合具体的民族乐器设计提升学生乐器使用技巧的游戏环节,培养学生的乐器熟练度,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总之,民族乐器进入小学音乐课堂教育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豪感提升以及核心文化素养的培养都有着重要作用。学校要完善教学资源的引进,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明确教学目标,提升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衡永庆.民族乐器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2(05):66-67.

  [2]王晓荣.小学音乐课堂中传统音乐文化继承及发扬策略[J].智力,2020(16):170-171.

篇六:民族乐器传承与发扬

  

  浅谈中国器乐文化与传承

  摘要:中国器乐文化具有“阴柔”之美,以老子的“贵柔”哲学与道教的“阴柔”美论为基础,化柔为刚,含蓄、内敛区别于西方音乐的直白表露。同时,又极具本土特色,创作内容丰富,富有文学与生态价值。那么,如何把文化代代相传呢?真正的热爱与学习才能使器乐文化焕发时代的光芒,不断创新,走得更远、更好。

  关键字:器乐文化特点

  阴柔

  文化价值

  现状与传承

  一、中国器乐文化的特点

  随着历史朝代的变更,中国的器乐文化也呈现出时代的特点,但创作从未止步。民间器乐曲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戏曲音乐和现代的民族器乐音乐等。原来的民间音乐多为朴实、直白1、泼辣、生动等特点;而文人音乐自修自娱,表现“中庸”2的思想。随着时代变迁,艺人队伍扩大,创作的规模和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近现代的乐曲,主要通过在改编和创作上对乐器品种和演奏技术方面着手,加上吸收外来音乐元素来进行创新。

  其中,蔡钊3在其发表文章中提到,阴柔是中国器乐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音量,除了鼓、唢呐,大部分乐器如古琴,音量比较微弱、温柔。二是音色,如萧、木鱼等乐器都是中空的,音色空灵而富有深度和张力。三是意境的幽远,这正是由于中空的乐器制造的长长的尾声引导人去想象,而不像西方音乐总是戛然而止。也许西方音乐也有高潮,可以演奏得激昂,但它总只是带给人一种演奏过程的享受,不像中国器乐总是那么柔和,却能制造出意境引发想象,甚至引导人向善,化柔为刚。这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多么相似,因此,无庸置疑中国器乐文化是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具有本土特色。

  二、中国器乐文化价值特征

  虽说中国器乐各自在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但总体来

  即在感情上少有遮掩,少修饰。

  在器乐曲中表现为闲适、优雅与和谐。

  蔡钊,四川大学音乐系副教授,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

  看,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日臻完善的关系,共同组成中国器乐文化。不同朝代由于文化发展的程度不一样,器乐文化也就显得有了时代的特征了;同样,不同的地方与民族会产生不一样的器乐文化。这么看来,中国器乐文化跟文物相似,都应该具有自身的价值。那么,中国器乐文化有什么价值呢?这些价值从何而来呢?下面从文化的特点来分析它的价值:

  (一)中国器乐文化的文学、历史及生态价值

  在第一部分提到中国的民间器乐的种类,其中民间音乐具有朴实等特点,这创作是与民间生活紧密相连的。中国器乐作品内容有融入社会,宗教,民情,风俗等,如抗议宗教礼仪的越剧《梁祝》,反映生活情趣的《百鸟朝凤》,反映民族个性的《离骚》,表达相思之情的《月满西楼》等。这些内容丰富,融入文学、词赋与绘画等元素的器乐文化,显示中国器乐文化同时具有文学和历史价值。而《高山流水》等描绘自然景观的作品,又突显了中国器乐文化中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

  (二)中国乐器的历史价值

  我个人认为,中国器乐文化是不仅仅局限于器乐作品的,中国乐器本身就是具有价值的。民间乐队的编排具有区域性,现代有江南的丝竹,西安鼓乐,山西八大套,苏南吹打,晋北笙管乐等。又由于不同的主打乐器,不同的乐队演奏风格不一,才显得器乐文化的丰满。随着时代的发展,乐器正不断地被改进,包括在制作材料,结构形态及音色效果等方面进行革新。比如二胡会由原来的只有两个音到现在可以成为单独演奏的乐器;笛子由原来的木制到现在的不锈钢,其音孔也在不断变化。不同的乐器代表着不同时代,这体现其历史价值性,是我们了解中国器乐文化发展过程的的重要依据。

  三、中国器乐文化的现状与传承

  (一)中国器乐文化的现状

  说到中国器乐文化发展的现状,近期的中国音乐金钟奖中作为中国音乐的权威奖项,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器乐类作品的最高奖了,这是一件颇尴尬的事情,而这背后正反映着中国器乐萎缩性的发展现状。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一由于创作收益微薄而导致人才流失;二社会上关注器乐的人群少,致艺术的传

  播与传承受阻;三创作没能与时俱进,使其接受度不大。是的,过去,中国器乐的传承主要以口口相传的方式,然而现今社会,生活的压力与诱惑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向了物质而放弃了传承,使民间音乐走向消亡。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最重要的还是解决传承的问题。那么如何进行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保护呢?下面以回族民间器乐为例进行介绍。

  现在回族的民间器乐有:口琴子、泥哇呜、咪咪管、角笛等,由于历史的变迁,这些乐器在我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已十分少见,只是在宁夏回族中流行。过去主要以民间曲调为主,口耳相传,自娱性演奏,那么,一旦民间中作为传承的人选不再愿意去继承,民间的这种特色的器乐文化就会像西方音乐那样子,在某个时刻戛然而止,凭空消失一般使我们再也看不到了。近十几年来,正是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器乐文化的传承遇到了危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把回族器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国家对于文化保护的意识。然而,文化仅仅作为保护似乎是不够的,器乐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作与传承,只有大部分人都学会去欣赏,懂得去品味,才会本着兴趣去学习和创新,使它得以代代相传。

  (二)中国器乐文化的传承

  关于器乐文化的传承,主要在于创作方面。过去我们总是局限于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乐器去演奏,使得在作曲和音乐效果方面有缺陷。而目前许多民族器乐曲的创作都立足本体面向世界,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收西方音乐作曲法,曲体采用了A-B-A的模式;在乐队的组建中出现与西洋管弦乐的结合,引入提琴、长号、圆号、小号等乐器。这表示中国器乐文化正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由曲谱替代过去的口口相传,加入了西方音乐元素更丰富了现有的器乐文化。这正是与时俱进,创新与传承的体现。青年二胡演奏家于琳,她希望通过民族器乐普及教育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能够让大众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将民族器乐教育真正变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器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者,她的想法让我们看到了器乐文化继承的希望与未来。

  (三)中国器乐作品的赏析

  关于创作,下面介绍两个作品——《弯弯的月亮》和《月满西楼》:

  《弯弯的月亮》,作者李海鹰,是一首中国现时通俗歌曲的代表作品,抓住

  了流行音乐的精髓并且成功地与古典、民族元素进行嫁接,在当代音乐界有突出的贡献。歌词采用古诗中的辘轳体,歌词优美,以夜空为背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以月亮到小桥再到小船等意象,进而引入主角阿娇与她的童年。以刘欢所唱的版本赏析,整首歌音乐柔和,以钢琴伴奏。前部分音乐柔和地描绘背景,曲调舒缓,到了“我的心充满惆怅”进入高潮的时候,会有让思乡情绪所淹没有感觉,令人感触,带给人更远的想象。现时更有袁娅维在《中国好声音》电视节目中进行创新性演唱,为歌曲加入了爵士的音乐元素,另有一翻韵味。虽然我还是觉得过去的版本更能触动人。

  《月满西楼》,来自琵琶曲《夕阳箫鼓》,这是南宁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最著名的演唱者是出演87版《红楼梦》中晴雯角色的安雯,作曲的正是她的丈夫苏越。因为是词的原因,整首曲的歌词显得分外优美动人。曲调一开始便带给人淡淡的忧伤,让人想象古代女子相思的情景——女子衣着单薄,走上楼,看着远方,开始想念自己的丈夫。除了琵琶外还有鼓、箫、筝等乐器伴奏,使得曲中的感情表现更丰满,更能拨动人的情感。“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上眉头,却上心头。”更令听者感到一种无法解脱的感觉,这浓重的相思让人感到无可奈何。曲末一句“却上心头”长长的忧伤的尾声把人引到更远的想象和思念。整首曲子下来能让听者充分地理解曲中女子那种无法逾越的相思,让人叹息的同时设身处地地去想象,曲子真的太美了。

  以上两首歌曲都是我很喜欢的,它们与传统的中国民族器乐有相似也有不同,其中《弯弯的月亮》加入了流行元素,使歌曲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但又能保留民族元素,这是很难得的;《月满西楼》利用词来作曲,而且曲中带着淡淡的忧伤,词的美和情感的细腻使歌曲极具魅力,让人回味无穷。中国器乐文化的传承正是需要这种创新,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进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每一次的创作必须保留民族的元素,否则创作对于中国器乐文化就毫无意义了。最后,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中国器乐,越来越多的名家能够充分利用中国民族器乐文化的特点创作更多脍炙人口的新歌曲。

  参考文献:

  [1]蔡钊.中国器乐艺术的阴柔之美[J].音乐探索,2010,03:70-71+78.[2]杨美娟.中国器乐文化价值特征刍议[J].华章,2009,18:36+46.[3]孙玉兵.浅谈回族民间器乐与传承[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11:43.[4]赵纲、张卉.中国器乐创作为何面临尴尬[J].人民日报,2004,12:03.

篇七:民族乐器传承与发扬

  

  中华民族的瑰宝乐器:听古乐之美,见证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导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华夏五千年岁月如流,为中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财富。相伴中国一起成长的,不仅仅是物质、经济水平,同时也有宝贵的音乐文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音乐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这些独特的音乐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特有的音乐文化素养,更贴近民生,反映不同时期国人的社会生活及文化发展状况。

  古筝图

  它们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以最独特的方式向世人显示了中国音乐文化。本文将以中华民族的瑰宝乐器——古筝为主,深入讨论素有“东方钢琴”美称的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值得珍藏民族乐器,一、古筝起源之迷

  起源时间

  提及古筝,必须先谈它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地位:它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之一,其代表的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

  现今,古筝艺术更是以“民间音乐”的遗产类别,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筝图

  那么在中国民族传统乐器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古筝艺术到底起源

  于何朝何代呢?实际上,关于古筝的起源,始终众说纷纭,各有见解。关于其何时出现于中国、由谁打造出来,更是没有史料记载。关于古筝,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在先秦开始流行。因为秦朝时期,首次出现了关于古筝的记载:

  秦朝时期丞相李斯曾在《谏逐客书》中写: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这是古筝首次出现以文字记载的方式出现在中国,因此,中国古代,古筝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被称之为“秦筝”。尽管没有具体记载何时出现,后世之人也将古筝的出现时间定为秦朝。这一点,可以从古代词人的诗词中看出:

  唐朝著名诗人岑参就曾在《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中提及秦筝: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由此可见,在中国封建思想中,都将古筝默认为是秦朝时期的乐器,但这仅代表古筝流传于秦朝,并无人能够证明其诞生与秦朝。

  古筝图

  何人制作

  如果说前面提及的只是古筝存在的时间限定,那么接下来提及的,古筝是如何出现于世的。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古筝的制作过程必定出自中国人之手。对于古筝的制作,实际也是说法不一。今日,从最受关注的两个说法简单进行评价

  后蘷创制,子野考成

  针对古筝的种种说法中,其中以蘷制作古筝的说法传播的比较广泛。这个说法源于晋朝时期一位姓陈的女子,其在著作《筝赋》中,有对古筝的由来进行了解。她在文章中曾写过这样的句子,对古筝制作者进行交代:

  “伊夫筝之为体,惟高亮而特殊,应六律之修和,与七始乎消息;括八音之精要,超众

  器之表式。后夔创制,子野考成。”

  其中,最后这一句“后夔创制,子野考成”这句,实际上就已经交代了陈氏认为的古筝制作人是谁。在陈氏的认知中,古筝是由一个叫蘷的古代乐官创造而成,但古筝最终完成在一个叫子野的乐师手中。乍一看,也许会觉得这个说法有可信度,但实际上,《筝赋》,只能被定义为文学作品,并无法判断其是否真实符合历史事实,所以陈氏之说法,并没有确凿证据,不足为信。

  蒙恬制筝

  除蘷及子野之外,历史上比较受争议的制筝者就是蒙恬。甚至有许多记载对蒙恬制筝有详细描述:

  《礼·乐记》中有:“五技筑身也”。今并、凉二州苹形如毖,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策恬所造。

  对蒙恬制筝有描述,甚至有人认为古筝的制作者就是蒙恬。但这部分人都忘记一个极其关键因素,那就是蒙恬所在的时期,与古筝出现的时间并不吻合。古筝最早出现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可蒙恬却是秦朝的大将,若真强硬说蒙恬是制造古筝的人,实际上确实有些生硬。但换个角度来看,筝既然是在秦朝流行,那么蒙恬很有可能是改造筝的人。当然,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古筝的制作人究竟是谁,一切的猜测,只源于人们对时代背景的考量。

  二、诗乐交融,相伴发展

  毋庸置疑,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乐的国家。礼乐文化体系的发展,也是呈系统化、体系化发展。古筝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之王,自出现以来,就备受国人的喜欢,作为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古筝必定是以弦定音的。据记载以及1933年湖南考古队在西汉早期王后古墓中挖掘出的五弦乐器,又根据相关学者考证,基本可以断定该五弦乐器为秦末时期的五弦筝,这也是中国古筝最早的形态。

  古筝图

  二弦,这也是贯穿中国历朝历代古筝的一种基本形态。不仅如此,汉朝时期的古筝,在音调上也有很大的改善,首次出现了转调。根据东汉候瑾《筝赋》中,对古筝变调有详细记载:

  “于是急弦转柱,变调改曲。”

  事物的发展总有顶峰时期,古筝也是如此。在经过几朝人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的形态发生很大改变,从五弦筝形成至十后,古筝在唐代迎来了发展的顶峰。在这个时期,古筝出现了十三弦,同时被应用于雅乐中,不仅如此,唐朝作为一个文化极其繁荣的时代,古筝与诗词真正做到了交汇发展,诗与乐的交融,更是为唐朝诗词留下了绚丽的一笔色彩。

  《听筝》唐代·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这首来自唐代诗人李端的诗,就以古筝为引,写下了这首关于女子与周郎之间的小小互动。在玉房内弹筝的女子,为吸引自己心爱的周郎眷顾,特地在弹古筝时错拂弦,一个小小的典故,却营造出了优

  美的意境,由此也可看出,古筝在唐朝时期流行之广。

  十三弦古筝

  增加,由原来的传统十二弦,改制十三弦筝、十四弦筝。十四弦筝的出现,实际也有其特定原因。

  《律吕正义合编》有:“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

  直至明清时代,古筝形态开始发生了进一步变化,弦的数量开始此处用倍数的方式,形成了七声音阶定弦,以此对古筝的弹奏进行精准化调整。

  近现代以来,古筝的发展愈发趋于繁荣。其形态也出现了许多改变,弦的数量也不断增多,现如今,古筝以二十一弦为主,与其他弦筝为辅共同发展。

  三、古筝的丰富内涵

  古筝声音优美,婉转动听,确实极具欣赏价值。但古筝的出现,绝不仅仅是为了悦耳动听,其丰富内涵,也是值得后世之人研究和探讨的。

  古筝图

  传递曲中情感

  现如今,人们常说“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亦是曲终人”。这句话实际是在表达音乐给人带来的共鸣,每一首歌曲的背后,毕竟有它独特的情感故事,那么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音乐艺术之一的古筝,在弹奏中,自然也有其传递感情的独特方式。每一首古筝曲,其中都有不一样的感情色彩,是这些情感,丰富了古筝曲的内涵,使得它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含义。

  古筝图

  《侗家舞曲》作为我国十大经典古筝曲之一,其中就表达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作为一首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古筝曲,它在弹奏过程中,表达了对侗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态度,以及其对美好生活最炙热的向往。

  因为侗族人民为这首古筝曲赋予了独特的情感,也使这首曲子拥有了独特的内涵。

  除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之外,也有许多古筝曲传递了悲情色彩。譬如《临安遗恨》这首著名古筝曲,在谈的过程中表达的是英雄岳飞受奸人陷害入狱,而后对国家对家人的种种遗憾之情,又例如《孔雀东南飞》这首经典古筝曲,其中对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进行的细腻化表现。

  古筝图

  种种情感交汇,为古筝填充了丰富的内涵,使得古筝不仅是一首歌曲,更表达了弹奏者以及编曲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极其情感。

  弹奏技巧加持

  技法选择

  想要弹奏出优美且具有丰富内涵的古筝曲,弹奏技巧是必须掌握的。在古筝弹奏中,有八大技法之说,根据不同情绪及风格的曲目,应当选择合适的技法,相反则会因为使用不当,使得原本极好的古筝曲,没有弹出预期的效果。

  古筝图

  速度及力度的把控

  古筝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所以在速度和力度的控制上,是非常关键的。在弹古筝曲之前,必须对曲子进行深入研究,在弹奏时对速度进行高度控制,如此体现出曲中原本想表达的节奏性,这也是古筝曲突出特点的一个重要举措。

  四、古筝现今发展

  随着时代变迁,古筝艺术也随着中国一起成长。自八十年代以来,古筝艺术颇为流行,也因此得到了广泛普及。如今,学习古筝的人越来越多,不乏有很多有能力的人走出国门,将古筝艺术展现给外国友人。实际上,古筝艺术又何尝不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缩影呢?所以传播古筝艺术,实际也是中国音乐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一个过程。

  古筝图

  展望古筝艺术未来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乐器,古筝在现今社会的普及率确实还算不错。但现今,大多数学习古筝的人,都是以培养兴趣为主,实际对古筝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够深。所以,想要使古筝文化真正传播出去,还需要时间和创新。

  譬如时代变迁下,古筝艺术文化也应该得到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可以结合其极强的可塑性,与其他种类的音乐文化相结合,打造符合新时代背景的古筝艺术。

  结语

  尽管如今是全球化的世界,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留下的、经得起时间打磨和推敲的古筝文化,仍旧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所以,民乐文化的传播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作为华夏儿女,应该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坚持这些能够经得起推敲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使得像古筝这类民族乐器,能够在音乐全球化的缤纷世界中,留下浓重墨彩的、专属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专属的绚丽色彩。

  文/柒叔历史观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浅谈古筝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浅谈古筝传承与发展》、《谈古筝表演艺术的古典美》

推荐访问: 民族乐器传承与发扬 民族乐器 发扬 传承
本文标题:民族乐器传承与发扬7篇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xindetihui/2023/0502/70400.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民族乐器传承与发扬7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