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共同富裕大学生助力论文8篇

发布时间:2023-04-29 10:10:05 | 浏览次数:

篇一:共同富裕大学生助力论文

  

  2022年800字共同富裕议论文

  800字共同富裕议论文3篇

  第1篇:800字共同富裕议论文

  浅谈共同富裕

  富裕这个话题,长久以来都是人们热衷的一个话题。在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来看,富裕是一个很重要话题,尤其是共同富裕。在中国现阶段,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幅度,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什么是共同富裕

  所谓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

  而“富裕”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共同富裕虽然是普遍的富裕,但它不能靠把现有财富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绝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有差别的富裕。也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如果是没有差别的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

  2.共同富裕的内容

  共同富裕并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富裕,它也包括了精神生活的富裕。物质生活的满足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它也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是不符合现代文明的。因此,共同富裕必须要包括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既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关系的。首先,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础。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都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当然也就难以得到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才会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发展。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

  物质生活虽然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都要全面提高的问题。其

  实,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以后,精神生活就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利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为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目前社会的发展日益说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在一个前进的时代,必须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对于一个发展的民族,必须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

  3.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共同富裕对于中国现阶段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针对中国当前存在的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协调等问题,遵循共同富裕原则,可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正确处理各种社会问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长期任务和迫切需要。

  当前,中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共同富裕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紧迫任务。

  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特别是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

  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触及到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

  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等等。这就凸显了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共同富裕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有使全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起共同富裕起来,这些问题才能得到好的解决。

  4.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

  要想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要有合适的途径和方法。首先,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应该注重公平公正,人们只有在一个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里,才能安心的靠自己的努力刻苦来发展经济,到达富裕的标准。由于现阶段中国的市场改革还不够完善,所以还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不公平的情况,这些都阻碍了我们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想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着重解决公正公平的问题。

  其次,是要明确共同富裕是一个从部分富裕到整体富裕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逐步实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突然一下就实现整体的共同富裕。在这里,“逐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的过程,这就需要分步骤的有秩序的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我们应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

  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

  结果仍然还是达不到共同富裕。要维持社会稳定,就得注重经济发展的平衡,不能让贫富差距过大,尽量避免贫富两极化。这样才能尽量减少社会矛盾,维持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5.共同富裕所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走向共同富裕是我们坚定的目标,但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就会阻碍全国人民的富裕之路。

  第一,目前过多的人只是注重物质生活的富裕,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的富裕,导致了人们思想空虚,缺乏道德信仰,造成了人们更加过分的追求物质富裕,有些人甚至不择手段的去追求物质金钱。这样就会使社会风气变差,人人都只为利益而活,人与人之间变的冷漠,出现了很多违反道德法律的造假﹑犯罪等等情况,使得人们生活环境变差。对于这个问题,必须强化发展面向大众的精神文明,加强发展积极向上的道德文化,以好的精神和文化来影响人们,使人们内心有所寄托和有所宽慰,这样才能让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同时富裕起来,达到与物质生活富裕相匹配的水平。

  第二,现阶段过多的人求富裕的心态不正,很多人往往都是急于求成的,都想着自己一夜之间暴富以达到富裕状态。但是,他们忽略了富裕其实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用再前进、社会就会至此停滞了。真正的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要明白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我们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它只是个过程,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终极目标。要让广大人民明白这一点,才能使现在社会的发展不会过于“急躁”,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平稳扎实的发展下去。

  第三,关于共同富裕的途径问题,本意是先让部分的人先富起来,再让先富的人来带动其他的人一起致富。但是,目前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不愿

  帮助贫穷的人和地区富起来,这就导致了地区性的不平衡问题,使得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会使富的地方更富,穷的地方更穷。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必须由政府协调各个区域的平衡发展,政府要多扶持落后的地区,并要要求发达地区给予其必要的帮助;

  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导先富的人的思想,让他们明白只有他们帮助了贫困的人一起致富,他们才能更富裕,没有一开始全部人民的支持,他们也不可能先富起来,要让他们实心踏地的帮助贫困的人致富,我们也才能达到真正的共同富裕。

  总之,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目前有很多阻碍和很多问题,但我们有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这是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懈的追求共同富裕,使我们的社会尽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使我们的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

  第2篇:800字共同富裕议论文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对经济体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农村推行了以包产到户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开始引进市场经济的做法,发展商品经济。同时,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鼓励东部沿海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些措施使整个中国充满了活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年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也跨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2010年平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208元,比1980年的383元增加15825元,增长41.3倍,年均增长13.3%。2010年平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502元,比1980年的331元增长了33.7倍,年均递增12.6%。从居民消费结构上看,人们逐步改变了一吃、二穿、三用、四居的基本格局,在满足吃、穿消费后,逐步把钱投向医疗保健、娱乐文教服务、居住和耐用品的更新换代等消费上,消费内容已由生存资料向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转移,消费结构日趋升级。

  1992年平顶山城镇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为29元,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为3.7%,到2010年为801元,比重为21.7%,年均递增20%,比同期食品支出年均递增9%快11个百分点。而在七、八十年代,除了职工食堂外,“下馆子”普通百姓很少敢想。

  2010年平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购买服装8.14件,鞋子3.59双,消费支出分别占衣着支出的71.7%和25.3%,比1982年分别提高40.9个和10.5个百分点;

  2010年衣着材料支出比重仅为0.26%,比1982年下降29.92个百分点。

  2010年平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4.64平方米,比1982年的6.8平方米增长4.09倍。住房结构功能齐全。2010年88%的城镇居民住上了楼房,95%的住宅有厕所、浴室,97%的是独用自来水,95%的家庭使用液化气、管道煤气或天然气。居住环境迅速改善。

  1982年平顶山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23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6.3%,到2010年为2834元,比重为24.6%,28年间增长了122倍,年均递增18.8%,比同期商品性消费支出年均递增12%快6.8个百分点。

  2010年平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参观游览、团体旅游支出408元,比1992年的7元增长了57倍,年均增长25.4%。

  2010年平顶山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520元,比1982年的2元增长259倍。

  在翔实的数字中,我们见证变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变化;

  听爸爸说他们小时候谁的家里有台电视机相当神气,那时候都是黑白的,收视效果也不太好,总是需要不断地转动两根天线搜索信号,频道也少,即使这样,看电视的人也是屋里屋外,不亚于放电影的场面;

  记得小时候我家就有一台黑白电视,我6岁那年,黑白电视机逐渐换成了彩电;

  而现在我家已经用上液晶彩电了。从70年代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俗称“三转一响”的“老四件”,到80年代的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至90年代的空调、摩托车、淋浴热水器、电脑,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住房、小轿车、数码产品、存款,以及人人手里都拿着的功能越来越高级的手机,无不体现了居民家庭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经历了由“普及型”向“娱乐型”、“智能型”和“高科技型”的转变,现在人们普遍感到淘汰最快、贬值最快的就是科技含量高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照相机、摄影机、MP4、电子词典等等,更新换代之快让人目不暇接,反应不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毛泽东首倡“共同富裕”,凝聚全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大同之路;

  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江泽民强调兼顾效率与公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胡锦涛突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等重要论述为主要线索,系统地梳理和充分地展现六十年来几代领导人对共同富裕的不懈探索和追求。

  纵观六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实践和探索,共同富裕的目

  标越来越清晰,共同富裕的道路越来越宽广。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已经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共同富裕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3篇:800字共同富裕议论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2.健全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4.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二)能力目标

  1.从中国多层次生产力水平、人民群众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出发,理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2.结合中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况,体会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的道理。3.从激发社会活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角度,明确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现实意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现阶段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自觉做到“四个尊重”。二、学生分析1.学生的问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为什么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学生心中会产生不理解和困惑,不能够体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生的需要:学生渴望从课堂上了解自己国家、自己城市在共同富裕和奔小康的道路上的进程,能够获得比文本知识更多的课外内容,老师在讲课前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让学生真正弄清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从而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难点:能结合中国生产力水平、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形,体会共同富裕

  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从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这两个方面,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实验仪器或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法指导

  基本上按照“读一读——议一议——辩一辩——做一做”这一过程。目的是为了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①请大家大家回忆一下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②说说公有制经济主要表现为哪几种经济成分?③说说非公有制经济主要表现为哪几种经济成分?

  小结:这些具体的经济成分,面对市场,遵循同样的规则,平等竞争,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组成“合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过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序稳步上升,今年第3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又超日本,位居世界第2。

  经济学家们往往把国民收入总量比喻成“蛋糕”,GDP就是反映国民收入一个主要统计数据,经济学家又把收入分配比喻成“切蛋糕”,那么这个蛋糕该怎么切呢?

  ①平均切可不可以?会有什么结果?能不能用史实来说明?(降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想切多少就切多少可不可以?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劳动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

  ③既然平均切、按需切都不合适,那该怎么切呢?我们从昨天同学们做的作业中去找找答案!出示调查作业及结果:①从调查结果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人们合法收入的来源是多样化的)。

  ②从同学们调查的收入来源中我们进一步来思考,人们到底凭什么得到合法收入的?(教师结合PP,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副板书:劳动、资本、管理、技术。)

  小结:由此可见,人们的收入是凭自己付出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得到的。(这就是切“国民收入总量”这块蛋糕的方式。

  出示:中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解读“分配制度”:①何为“按劳分配”?(以劳动者个人向社会提供劳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为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

  ②为什么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与中国的经济制度有关。出示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的特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获一部分人民共同所有)决定了其分配时主要是“按劳不按资”。

  ③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又指哪些方式?(点副板书总结:就是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如:劳动、资本、技术、管理都是生产要素的内容)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的。

  ④所以,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中国的分配制度。

  过渡:按照这样的分配制度来切蛋糕(收入分配)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此话怎讲?(因为按这样的分配制度,那些付出更多劳动,尤其是掌握复杂劳

  动能力的人,掌握一定资本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人,就会获得相应较多的收益分配。)▲由此,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到底是什么?

  ▲那么要让这些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这个社会该怎么做呢?(不管

  学生怎么说,都可引导到“四个尊重”。)中国的这项分配制度就充分体现了“四个尊重”。

  ▲这对我们同学又有什么启示呢?(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努力学习,增长才干;

  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②出现收入分配的差距。

  ▲为什么?(个人的差异如劳动技能、智力水平、拥有的资金??,地区的差异,如东部地区相对西部地区有较雄厚的资金、人才、技术??,城市相对农村也是如此。)

  ▲现在世界各国往往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0.3-0.4属于分配比较合理;

  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副板书)2010年,中国已经达到0.48以上。

  ▲这样的收入差距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会让一些人感到心里很不平衡,就像社

  会稳定;

  也会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妨碍经济持续发展。)适度的收入差距是保持效率的必要条件,但超过合理限度,则不仅损害公平,也破坏效率。

  ▲而这样的收入差距也与社会主义本质不相符。

  解读“共同富裕”:①共同富裕等于???为什么?(结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

  ②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又是这样的呢?(联系分配制度带来的第1个后果)点明这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③说说为实现共同富裕,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国家采取的积极举措。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为“十二五”的核心议题,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要取缔非法收入,要整顿不合理收入,要调节过高收入,要保障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如果说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政府的责任,那么,分好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

  小结:这些举措的实施将有利我们实现共同富裕、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板书设计:

  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收入分配中应注意的问题

  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

  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共同富裕的内容国家如何做?

  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个人如何做?

  课后反思

  1.要为知识建立一定的结构体系,厘清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规定动作。这样做不但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更准确的把握各个知识点,也使我们的执教过程变得更为顺畅。比如,本课内容围绕共同富裕这一主题,分别有三块内容:现有的分配方式(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三个内容相互之间可以建立这样的关系:现在分配制度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帮助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提示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知识点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为它们建立起彼此因果关系。同时老师不但要关注眼前的教学的内容,还应关注与之相关的其它知识点,比如高中的政治课本内容等。2.思想品德课要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到理论知识,而且要在学生心中扎下思想的萌芽,行动的指针。本课中,老师可以抓住以下几个价值点:先富者带后富者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

  先富的途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告诉我们要有诚信守法的意识;

  国家为我们创业提供了一切有利条件,作为我们就必须努力工作,实现心中的理想。

  3.课堂教学要了解目标达成度。在每节课的结束时,老师要为学生整理所学知识留有时间。比如,可以通知结构式的板书来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或者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头脑风暴,对所学内容进行质疑与辨析,进而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

  组内听课教师(签名

  备课组长小结评议:

篇二:共同富裕大学生助力论文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精选优秀范文三篇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篇一

  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基层公务员是党和国家政策的传播者、执行者,在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进路上应当保持迈平坎坷的决心、翻越山岭的恒心、勇攀高峰的雄心,在新时代一路高歌猛进!

  迈平,立足于“补短板”的坎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基层公务员要权衡地区、城乡、人群等因素,集中力量关注低保户、贫困户、残疾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组织社会捐助公益活动,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在“脱贫”的绝对标准方面,要努力挖掘本地区的网络销售、文化特色、农业资源、创新产品等方面,在读懂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善于打破常规

  思路落实扶贫开放政策,通过多途径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在“治理”的相对标准方面,有些地区的环境治理设备、技术、人员等还未跟上,要积极向上级汇报,多提思路、多做研究,做好统筹规划并持续改善的长远打算。

  翻越,置身于“提质量”的山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不断深化,必须步步为营。“把握好关注民生和增进福祉的提升”,基层公务员要紧紧围绕改善居民生活生产质量,把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放在首位,多问、多听、多想、多行,领会上级的惠民政策,认真解读并极力执行,为打造充满生机、秩序和谐、其乐融融的幸福格局贡献力量。“把握好城乡融合和产业平衡的提升”,把城乡融合发展议题作为重要课题研究,着力分析城市发展的症结和乡村发展的短板,将“如何把城市与乡村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作为目标,加大对“乡村设施建设”“乡村引进人才”“乡村产业创新”“乡村形象设计”等方面深入考学;把产业平衡发展议题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加强研究产业发展的短处和企业升级的困难,将“如何把产业与城乡协调平衡、产能升级”作为目的,持续对“产业集中优势”“产业整合资源”“产业协调治理”“产业促进升级”等方面深入思考。

  勇攀,放眼于“走千里”的雄心。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一以贯之。“把握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基层公务员要充分发挥“绿叶精神”,是党员身份的要彰显

  先锋带头作用,将自身理想与工作目标结合贯彻,做好先苦后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乐在其中,以工作为乐。保持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燃起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练就服务群众的真本领。“把握好立足当下和展望未来的统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基层公务员要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当前目标,全心全意配合组织、一心一意服务人民,并立足长远,放眼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乃至为更加长远的、可持续的人类发展议题而作久远谋划,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竭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篇二

  20xx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千年追寻,圆梦今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深知现有脱贫成果来之不易,脱贫硕果离不开扶贫干部和贫困户辛勤的汗水,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关键时刻,要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扶志与扶智结合,要输血更要造血,激发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

  未脱贫的贫困家庭,扶贫干部要迎难而上,与其一同努努力、加把劲。越是在最后关头,越是要如履薄冰,完成“小康路上一个不落”的庄严承诺。然而,脱贫只是起点,摘帽

  不是终点。已脱贫的贫困户、边缘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失业、患病、天灾等,都可能导致返贫。脱贫攻坚的胜利,不仅仅是收入超过现行标准,“扶上马送一程”,要让他们在小康的路上走得更加扎实、稳健,具备抵御各类返贫风险的保障。

  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因地制宜,严查自身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不足之处,补齐扶贫民生短板,保障每个贫户家庭都能学有所教、居有所安、病有所医。贫困户家庭以因病致贫者居多,贫困家庭用得最多也是医疗保障政策。扶贫干部不妨多些耐心,把医保政策给贫困户介绍清楚,多说一点、多说几遍,让贫困户少跑冤枉路。贫困地区的医疗工作者不妨问几句,问看病的病人是不是贫困户,如果是的话,就让其明晰就医的流程,多些绿色通道、多些人文关怀,让贫困户少花冤枉钱。仅靠扶贫干部、医疗工作者也是不够的,社会各界不妨“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为减贫脱贫贡献力量,共同补齐短板,每个奋斗者的价值必将在脱贫攻坚中尽情展现。

  坚实打牢脱贫攻坚基础。不是脱贫摘帽,扶贫干部就可以松口气、歇歇脚,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抓好党支部建设,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脱贫质效,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选好领头雁,党员做示范,基

  层党支部每发挥一点战斗堡垒的作用,“贫困的堡垒”就会被攻克一点。村庄村民方便的生活离不开畅通的道路、硬化的广场、明亮的路灯等,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是村庄发展、村民脱贫的基础。集体经济就是贫困家庭的“造血干细胞”,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给特困的家庭“输血”,还可以为提供就业岗位,实现贫困家庭的自身“造血”。农村脱贫基础方方面面的牢固,村庄发展的步伐才能走得铿锵有力,贫困家庭的日子也必将更加红火。

  在20xx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扶贫干部还需与村民一同以脱贫作为新奋斗的起点,在全面小康路上,一鼓作气、乘胜而上,以实干笃定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篇三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深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要素聚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成为当下乡村经济发展最大化集聚效应、产业效益、治理效能的应有之义,也应成为医疗救助、脱贫攻坚、社会治理各领域的有益探索,推动生产生活和城市治理稳步前行。走实现全面小

  康的“三效”合之道,在精准“融点”、链接“断点”、引爆“燃点”上下功夫,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发充实。

  精准“融点”,社会服务最大化集聚“效应”。疫情防控期间,各领域、各行业、各要素探索落实、匹配衔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方面面,是群众实际生活所需所求所盼的精准之策、民心之举。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决胜全面小康要凝聚共识、集聚合力,把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出来,因户因人施策、因时因势调整,保证整体前进趋势,践行“一个都不能掉队”誓言,追寻全面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景。我们党在近5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中,找准找实社会服务与民生工程“结合点”,实现将政策兜底、移民搬迁、医疗救助、教育就业等和全面脱贫目标任务融合发展,想办法、出实招将巩固脱贫成果和靶向治疗融会贯通。要统筹构建“多矩阵、新方位、全景式”社会服务体系,与基层党建、资源配置、结构优化、产业基础等深度融合扶贫开发一体化推进,扩大辐射带动“聚焦点”攻坚动力,让群众参与到共建共享小康成果转化中去,无缝对接、同频共振,实实在在体会到实惠便利。

  链接“断点”,空间平台最大化产业“效益”。各级政府为支持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面恢复社会生活秩序,落实落细减免商铺租金、提供税收优惠等,致力于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找差距、补短板,实现长期短期效益“双突破”。正如火爆的电商直播“带货”、为鄂“下单”有力激活了产业活力,同时有序有力“带活”了市场经济,多渠道、强链接,最大化产业效益,解决了产销不对路、内需不循环等难题。要以问题为导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多方面、多领域搭建共享适用于产业链、“云经济”稳定发展的新媒体平台,全面畅通内需动态循环,实时“捆绑”空间要素和各项指标,有效链接供与需、产与销、长与短、危与机等之间“断点”。要致力于“六稳”“六保”,落实实业、产业、就业发展“风口”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孵化”基地、农业合作社、扶贫车间等的互补动能与综合效益,在更广前景、更宽领域延伸产业链优势,让脱贫成果转化效益始终占领改造升级、平稳转型的“新高地”。

  引爆“燃点”,消费流动最大化治理“效能”。激发消费活力是产业融合发展至今的显著优势,基层治理就是要牢牢把握好群众利益,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消费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等在全面小康路上提供着基础性保障和实时性监测,能够突破“瓶颈”、引爆“燃点”,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治理效能最大化。要在市场行为模式的带动下,多领域配置要素、整合优势资源,有效畅通进货渠道和提供销售支持,为基层组织引领、网格管治赋能增效,发挥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作用,勇开先河、多向发力,将“三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引向深入。

  要精准识别“准入量”,严格把控“退出关”,将社会购买力“燃点”阵地前移,压实主责主业,在抓脱贫过渡期主要矛盾和用科学方法论发现问题、研判风险上动脑筋、下功夫,再动员、再部署,为实现“两手抓”能“两战赢”提供制度保障和治理服务。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三效”合之道在全面小康路上烙印着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和卓越智慧,还要在跨地域、跨层级、跨领域、跨部门、跨产业中有更多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探索发现政策与人财物等融会贯通的效应、效益、效能,力求在脱贫成果固本培元的基础上有力抓好统筹协调,有序运转再出发。

篇三:共同富裕大学生助力论文

  

  写一篇关于共同富裕的论文

  本文旨在探讨共同富裕的历史、定义和影响。首先,本文将回顾共同富裕这一概念以及它如何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其次,本文将探讨共同富裕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最后,本文还将就未来探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并讨论相关挑战。

  本文将留意于研究历史上关于共同富裕的定义,以及它对全球经济、文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共同富裕的定义是建立在平等主义基础上的,旨在将财富均衡分配到各个社区,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和需要。为此,共同富裕重视财富在社会和文化上的传播;并且让每个人都能够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进步。

  当今世界,共同富裕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帮助弱势群体,如儿童和妇女,获得合理的财富分配,从而改善其生活水平。它还可以促进经济一体化,使发展中经济体的投资者能够获得大量的投资机会。

  此外,共同富裕的原则也可以帮助弥补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当今社会,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并受到强有力的鼓励。共同富裕可以帮助少数族裔参与社会、投资、法律和其他各种财务活动,以便他们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特有的能力和资源来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最后将讨论实现共同富裕的挑战。尽管联合国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实现共同富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首先,缺乏共识,尤其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缺乏共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其次,政策的执行也是一个重大的挑

  战,因为这些政策很难得到普遍认可。最后,财务资源也是一个主要挑战,因为缺少资金有可能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

  因此,共同富裕是一个促进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各界都必须共同努力,通过提供政策和资源的支持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然而,仍存在一些挑战,这些挑战必须积极应对,以实现全球富裕的持久发展。

篇四:共同富裕大学生助力论文

  

  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全文)

  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4篇

  第1篇: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共同富裕即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水平。它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我们也必须知道共同富裕,不是指同等富裕,也不是指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讲到的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显然不是平等富裕,不是齐头并进式富裕,人的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要社会中的个体步调一致并排向前进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两个人约定共同去赚钱时,显然是不能在没有其它约定的情况下就草率理解为赚到的钱两人需要平分,所以共同富裕的第一个内涵应该是“共同”中包含的个体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自己财富的增加,既然是共同的物质增加,那么就为共同富裕设定了一个底线:一部分人的财富的增加,不能建立在另一部分人财富减少的基础上.那么我们所了解的共同富裕是有可能实现的,这个的前提就是先富带后富。

  也许有人会说,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了共产主义也就实现了共同富裕。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共产主义到底能不能实现?人都是有私心的,也是有野心的,当你处在某一阶层时你会想着要爬向更高的位置,这样社会才会有进步。但是如果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无论你付出多大的努力,你得到的报酬和其他人的一样,那你就没了上进心,没了积极性,蔓延下去,那么社会就会衰落,共产主义社会不会维持很久,盛极而衰,这是不变的规律。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共产主义比共同富裕更难实现。

  除了考虑物质需求外,还有一个条件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精神文明。从目前的状况看,中国的经济是飞速发展起来了,但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了,这

  已经成为了中国不安定的因数。要想实施先富带后富的政策,那就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让先富起来的人能够自觉的去帮助贫困的人,带动他们富裕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精神文明跟不上物质文明,那么共同富裕就只能是口头话题了。所以,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发展好精神文明,精神文明跟上了物质文明,那么共同富裕才有可能实现。

  另一方面,就是时间问题。目前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都未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高度,两级分化还很严重,现在共同富裕只是一个奋斗的目标,在当前难以实现,它的实现跨时极长。

  总的来说,共同富裕是有可能实现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是先国富后民富,还是先民富然后国富.一般意义上看,“国富优先”的主张符合标准的“滴流经济学”原理。这一理论认为,在实现国家富裕的过程之中,财富会自上而下地流向普通百姓。也因此,“精明的政府会优先追求经济整体上的快速增长,为持续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福利创造条件。”

  用最通俗话讲,只有蛋糕做大了,人们才可能吃得到更多蛋糕。所以,这一理论也就是所谓的“做大蛋糕”论。按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兹后来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一书中的总结,“滴流经济学”原理一开始在主流经济学界是得到广泛认可的,包括阿瑟刘易斯、华尔特罗斯托以及肯尼思阿罗等经济学大家都为这一理论的论证与完善做出了贡献。

  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以“滴流理论”为基础的“先国强后民富”路径似乎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与先发国家不同的是,后发国家为了能够追赶先发国家,一般被迫采用“赶超战略”。“赶超战略”的核心,就是以政府强大的动员与控制力量作为后盾,进行快速资本积累与投资,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由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转型。而要做到这一点,政府一方面必须掌控全社会更多资源,另一方面施行“高积累、低消费”政策。

  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国富在先,甚至为了国富,不得不在一段时期内以“民贫”为代价;等到国家完成经济转型,实现现代经济增长之后,再反过来着力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即解决“民富”。

  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中国家的表现以及经济全球化后的南北失衡,使得“滴流原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质疑。从发展中国家的表现看,南亚与拉美地区国家实现了将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某种程度上部分实现了“国富”,但经济增长的成果却很少“滴流”到人民身上,而是被腐败的政府官员和买办性质的资本所截留。

  最终,贫富分化不仅严重威胁着社会与政治稳定,而且也反过来连累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使得南亚与拉美地区国家出现了严重经济危机与发展停滞。

  经济全球化通过促进全球范围内商品与资本的流动,的确也因其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而增进了全球经济发展速度,但全球化成果却也大多被发达国家以及少数跨国公司所支配并把持,以至于曾在推进全球化过程中充当过急先锋的斯蒂格利兹这样的着名经济学家都成了全球化的反对者。

  正因此,不少经济学家开始反思“滴流理论”,认为“滴流”的渠道不畅,可能导致即使国家富了但其成果分配无法惠及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此时,作为财富创造主体的百姓,可能不再愿意进行“生产性努力”即去努力做大蛋糕,转而把努力的方向放在分配性即分蛋糕上,国家经济增长最终也因“生产性努力”减少与“分配性冲突”增加而陷入停滞。此时,“国强民不富”,并进而妨碍国家进一步走向富裕。

  “先国富后民富”这一思路,除了“滴流”的渠道可能不畅,有可能陷入“国富民贫”这一缺陷之外,从理论上看,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即使“向下滴流”畅通,也会因为国家生产能力增长先于并快于民众消费能力的增长,从而导致总需求不足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一般只能靠出口来消化过剩产能。其后果除了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高企,还可能因为强调出口产品竞争力而不得不压低本国劳动力相对成本。此时,即使经济增长了,国家富了,老百姓却仍然富不起来,并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也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即使是后发国家,为了赶超先发国家,不得不实施“先国富后民富”的政策,但经过一段时期后,也都必须进行政策调整。

  民富优先

  此时政策调整的方向就应该是由“国富优先”转向“民富优先”,或者说,用民富来进

  一步推进国富。具体路径是这样:人民富裕使得百姓消费能力提升,消费能力提升推动社会总需求扩大,社会总需求扩大带动经济繁荣,经济繁荣促进国家富强。

  如果说,在“国富优先”政策下,“国富”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是一种政府主导的供给型经济增长,此时,在“民富优先”背景下,“国富”建立在总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推动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市场主导的需求型经济增长。前一种“国富”在后发国家经济起飞之初发挥主要作用,但因其缺陷导致实施必须有时限;

  而后一种“国富”则将预期在一国经济已经成功实现起飞之后发挥作用,而且将真正使经济发展建立在人民不断增加的物质文化需求之上,这种以“民富”为前提的“国富”没有实施时限。新中国成立60年,在我看来,在追求“国富优先”上,改革前与改革后并没有多少区别,而且

  都取得了公认的成绩。

  前30年,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控制,充分利用政权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有限的资本集中到中央计划当局手中,实现了在最短的时间最为困难的条件下,中国由一个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

  后30年,为了尽快实现“强国”的目标,一方面,中央政府仍然没有放弃集中全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布点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的功能;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更注重通过“分配激励”,调动海外资本以及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经济成功实现了起飞。

  总之,利用国家与政府的力量完成资本积累与深化,优先追求“国富”,使得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后发国家仍然未能摆脱贫困泥淖的时候,中国成为20世纪以来少有的实现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国家。

  更难得的是,中国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即“国富”目标的同时,的确也使经济增长成果惠及于民。新中国前30年,老百姓的生活为了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做出了牺牲,但政府仍然通过建立起成本较低、覆盖面较广的社会保障网,使得中国人文指数至1978年就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中国近30年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更是成就了世界范围内最大规模的减少贫困运动。正因此,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新中国60年“国强民富”战略,总体上是成功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国富优先”战略在中国的实施也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结构性失衡的矛盾不断累积,尤其是导致两个比重即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劳动报酬占社会总收入的比重过低,这种格局反过来造成内需不足无法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即妨碍国家进一步富强。正因此,调整发展思路,转而追求以民富优先,带动国家进一步发展,正当其时。

  这可能才是我们今天客观看待“国富”还是“民富”应该有的态度。

  第2篇: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2023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

  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

  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

  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第3篇: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2023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越海上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南海争端,以及中日领土之争等,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国家利益,保证中国周边环境安全稳定。

  一、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在中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中国与越南的海上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近期,中越矛盾进一步加大,中越船只相撞,中越边境事端,目前中国已终止同越南的一切贸易,并对边境加强管理和保护。事实上,中国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对此中国一直倡导综合治理,共同开发,合作共赢。日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了一些不正当言论,让中日关系又蒙上了阴影。事实上,中日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中国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中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中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二、美国“重返”亚太想继续“世界老大”

  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近期美国又在发表一些错误言论,致使中美关系僵化,其责任不在中方。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已经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

  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

  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三、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继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

  第4篇: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2023周边安全环境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中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状况,中国周边安全问题关乎到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国家主权的维护,中国必须要塑造相应的国家安全意识,迎接即将面临的诸多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

  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稳定动荡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当前中国周边环境总体上呈现“东缓”、“西安”、“南乱”、“北稳”之势。

  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在中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中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之争等。菲律宾驱逐中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中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中国在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

  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中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中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中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2、美国“重返”亚太

  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

  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篇五:共同富裕大学生助力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800字

  共同富裕论文800字4篇

  走向共同富裕

  一、选择题

  1.解决下图反映的问题,需要政府()①高居民收入,完善分配制度

  ②努力增加社会财富,实现同等富裕

  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④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B【解析】

  【详解】漫画反映了中国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城乡差距、阶层差距和行业差距的问题,想要解决收入差距的问题,需要完善分配制度,统筹区域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而中国的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时、同等程度的富裕,所以排除②,答案选A。

  2.目前中国区域发展进程为东部地区88%,中部地区77%,西部地区71%,东北地区82%,最直观地表明()

  A.地区发展不平衡,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B.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各地区协调互补,各展所长

  C.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D.在现代化进程中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共享改革成果。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做出正确选择。分析中国区域发展比例可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所以A说法符合题意;

  B说法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说法错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D说法实现城乡一体化,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A。

  考点:共享改革成果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题意要求中“最直观地表明”。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撸起袖子加油干,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是转换经济发展动力

  C.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D.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扩大低端无效供给

  【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改革进行时。对题肢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做出正确选择。A说法错误,撸起袖子加油干,追求经济发展要注意生态环境;

  B说法错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建设为中心;

  C说法正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D说法错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而不是扩大低端无效供给。据题意要求,故选C。

  考点:改革进行时

  4.如图漫画《新三座大山》反映()

  A.中国民生问题严峻,无法解决

  B.中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

  C.改革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中国前进路上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以漫画为素材考查共同富裕。分析漫画中国发展遇到教育、医疗、住房等困难和问题有待解决。所以D说法符合题意;

  A说法错误,我们民生面临有待问题,中国政府采用各种措施解决;

  B说法错误,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国家;

  C说法改革的意义,不是题意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

  考点:共同富裕

  【点睛】解答漫画题技巧是分析漫画寓意,通过看漫画标题、画面、语言文字、标注以及夸张之处解读漫画的内涵,了解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5.尽管祖国的伟大成就令世界瞩目,让我们倍感自豪,但仍然有专家指出,中国应当客观看待自身的发展状况,做到“自己心中有底”,这里的“底”指的是()

  ①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中国地大物博,人均资源占有量多

  ②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排名还不高

  ③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④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面临一些困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B【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中的“底”,是指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排名还不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面临一些困难等,但是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所以①错误,②③④正确,正确答案选B。

  6.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C.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之间的矛盾

  D.共同富裕的理念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主要矛盾。改革开放40以来,中国进入新时期,在新时期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B说法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我们主要矛盾已经改变;

  C说法错误,对外开放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点;D说法错误,共同富裕是我们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故选B。

  考点:主要矛盾

  7.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发展阶段

  A.更高速度增长

  B.高质量

  C.中速增长

  D.高效益

  【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8.“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这说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A.实现国家富强B.増进民生福祉C.促进社会发展D.实现民族振兴

  【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共同富裕。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做出正确选择。分析“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是人民优先;

  因此发展根本目的是增加民生福祉。所以B说法符合题意;

  A说法是中国的共同理想,与题意不符,排除;

  C说法是现阶段的任务,与题意不符,排除;

  D说法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共同理想,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

  考点:共同富裕

  9.进入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战,表现在()①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②区域发展不平衡③城镇化水平不高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以①②③④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所以正确答案是D。

  10.在假期里,小明通过生活体验发现,现在的农村村村通了公路、村里人喝上了干净的水、房屋整齐、环境整洁,农民生病有了医保,农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对此变化,下列认识正确的有()①这有利于我们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②这是党和政府把共享作为发展的重要理念的结果

  ③中国实现了共同富裕

  ④中国消除了城乡、区域差别,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A【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中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①②说法正确。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的奋斗目标,还没有实现,③说法错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④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主席在中央扶贫工作开发会议上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的重要使命。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3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小康路上不掉队。

  2023年10月17日是中国第4个扶贫日,也是第25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政府承诺,从2023年起,每年都将有1000万贫困农民告别贫困,到2023年,所有贫困农民将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某中学准备开展以“精准扶贫、共谋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为进一步了解贫困现状,做到精准扶贫,活动小组准备开展调查活动,请你提供两种调查的方法.

  (2)中国政府的承诺向世人传递出怎样的“中国声音”?(两个方面即可)(3)请就如何实现这一庄严承诺谈谈你的主张。

  (两个方面即可)

  【答案】(1)实地调查法;访问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文献调查法等。

  (2)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中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⑤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⑥中国政府重视解决民生问题,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等。

  (3)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减贫脱贫奠定物质基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创新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强对贫困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等等。社会:大力宣传,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当地政府:落实精准扶贫政策,重视推广农业科技。贫困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学习农业科技,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致富。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材料中中国政府的承诺,体现了中国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怎样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运用。根据教材知识,从国家,社会和公民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社会主义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中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

  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2]接着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甚至有存在极大的误解,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阶级斗争,把阶段斗争的意义提得越来越高,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大搞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东西,如按劳分配原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价值规律,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否定。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

  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历来,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主要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解放生产力。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两个讲全了。”[4]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而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发达的社会大生产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调节,来不断加以克服,从而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持续地、正常地发挥作用。邓小平说,通过改革,“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5]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据,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

  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当然在于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发展生产力,如果忘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意义。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同时,它又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6]这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包括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邓小平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社会主义如果老是贫穷,它就站不住。”[8]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人们不敢提追求富裕,机械地形而上学地把富裕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对于端正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其二,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9]在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消灭了贫穷,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是如果

  这些财富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与形式聚敛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则依然贫穷,这则是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只有共同富裕才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10]一个社会,社会成员的生活贫富差别状况如何,是反映一种社会实质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反映在分配上,就表现为一小部分资本家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大量攫取社会财富,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则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这样便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

  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而资本主义“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中。”[11]正是由于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邓小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来坚持。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所谓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诚然,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但它们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示,未来社会将“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

  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

  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

  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2]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社会主义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中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

  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2]接着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甚至有存在极大的误解,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阶级斗争,把阶段斗争的意义提得越来越高,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大搞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东西,如按劳分配原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价值规律,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否定。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

  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历来,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主要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解放生产力。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4]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而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发达的社会大生产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调节,来不断加以克服,从而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持续地、正常地发挥作用。邓小平说,通过改革,“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5]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据,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

  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当然在于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发展生产力,如果忘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意义。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同时,它又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6]这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包括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邓小平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社会主义如果老是贫穷,它就站不住。”[8]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人们不敢提追求富裕,机械地形而上学地把富裕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旗帜鲜明

  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对于端正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其二,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9]在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消灭了贫穷,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是如果这些财富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与形式聚敛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则依然贫穷,这则是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只有共同富裕才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10]一个社会,社会成员的生活贫富差别状况如何,是反映一种社会实质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反映在分配上,就表现为一小部分资本家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大量攫取社会财富,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则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这样便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

  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而资本主义“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中。”[11]正是由于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邓小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来坚持。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

  途径。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

  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所谓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诚然,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但它们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示,未来社会将“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

  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

  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

  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2]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1、“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裕起来了,还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亿多人仍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中国搞资本主义行不通(可谓部级干部首次承认中国的资本形式),只有搞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发展。

  发家暴富,而工农大众却没份儿!现在整体形势不错,但如果贫富差距扩大,咱经济规模再大,人民群众也不会买账!老百姓会说,那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贫富分化,富人有钱没处花;百姓有急用却没钱花、不敢花;

  这样矛盾的消费状态,经济自然会大受影响。

  3、过去30多年,低成本劳动力为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持续,也将带来道义上的后果。过去中国人均GDP七八百美元,现在已是几千美元了,还照一二十年前的作法是不行的,于情于理也说不通。企业长期依赖廉价劳力搞加工贸易,也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伴随着国内外经济的进步,这种落后的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行不通,走不动了。

  4、三个差距,特别是贫富差距拉大,会导致人心涣散,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我党的执政基础是工农大众。90年来,广大群众之所以愿意跟党走,就是因为我们党一直为人民大众谋利益。而为民“谋利益”是实的,不是虚的,首先就要在分配问题上倾向于人民大众,实实在在为人民大众着想,要注重劳动的价值。

  如果任由差距拉大、甚至两极分化,人们自然会怀疑党的政策,随之人心涣散。存在决定意识,分配决定生存条件。这些年一些国家的群体性事件、以至动乱,背后的原因不少是贫富差距过大,值得我们反思。

  5、我们提出实现共同富裕,马上有人讲,这当然好,但急不得,要等到经济实力做大才能解决,现在还不是时候。还有人讲,抓“共同富裕”会影响效率,贫富差就是市场经济的内生动力,你共富了,就没动力了。还有人讲,低工资正是咱中国的比较优势,不能丢,否则会造成资本外流。甚至有人批判:你这是走“回头路”,是要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

  6、尽管自作聪明的人很多,扣大帽子的也很多,但解决差距的问题还是不能等,如果真正到了“两极分化”,那就没有“讨论”的余地了。到那时候,有了10%或者20%的既得利益者,再加上他们属下的跟班和“精英”,你再去和他们讨论这些问题,也就无法去解决了。

  7、单靠市场不可能自动实现共同富裕。欧美搞市场经济二三百年了,可谓十分成熟了,但到现在也没有自动修复。从几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大国看,德国70%最贫穷的人口只拥有财富总额的9%;英国10%最富有的家庭占据私人财富的44%;

  美国20%的富人占有50%的财富,而千分之一的顶尖收入者掌握了美国10%以上的财富。这能说明市场可以自行修复吗?西方国家崇尚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出现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是必然的,它们并非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现在出现分配不公,加上灰色、黑色收入差距,会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紊乱。市场不是万能的,要同时发挥政府的作用,综合运用国家的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以调节。

  8、有些人把共同富裕说成是“大锅饭”,而现在一些人住豪宅、开跑车,吃山珍海味,整天胖得发愁;

  另一些人却为生计四处奔波。把“共同富裕”和“大锅饭”相提并论的人,看来需要做点最基础的社会调研和道德。事实证明,缩小贫富差距,不是不能干,就看想干不想干。毛泽东主席讲过:“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共同富裕并不耽误发展,还促发展,共富与发展是良性互动。

  9、有些人担心,追求共同富裕会耽误发展,主张先做大“蛋糕”再分蛋糕。其实,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不仅可以兼得,而且越是把“蛋糕”分得好,就越能把“蛋糕”做得大、做得快。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住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有的群众感叹:“三十好几难拜堂,只因至今没买房。”当年,打天下靠的是土地革命,从而“唤起工农千百万”;

  现在坐江山,就要给老百姓盖房子,实现“居者有其屋”。盖好了房子,老百姓心里踏实,社会自然就稳定。大规模建公租房,而且是花园式的,生活和健身设施一应俱全,不少同志看后鼓励我们,说这是“一大善举”。

  不但要建开放高地,还要建道德高地,只有人以彻底唯物主义的勇气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越性。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提出,“新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毛主席在建国之初明确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

  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私人占有、两极分化是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的落后的文化,而共同富裕是人民大众的、充满朝气和正义和先进的文化,所以是先进的文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以为豪的理念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但就是不提“共同富裕”这个涉及人类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的根本问题。只有人把“共同富裕”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坚信,迟早有一天,全人类都要走上这条共同富裕之路。

  10、共同富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说到底,和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培育”出来的。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共富。如果一个社会两极分化、贫富悬殊,不但没有和谐,还会问题多多。“公道行,人心平,天下宁”,共同富裕是培育和谐社会的“沃土”,在此基础上,才能生长出和谐社会的“参天大树”。

  11、对贪官污吏说出了这样的话“贪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无论“大贪”还是“小腐”,都要坚决查处,绝不容情。

  12、腐败大案要案让人警醒,而“小贪小腐”面宽人多,也不容忽视。一些干部认为,小牟私利、法不责众,所以收红包,拿购物卡,“捞外快”,打“业务牌”,曲线敛财;

  一些权力部门的干部,变着法子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他强调,腐败往往有个量变到质变,渐进到突变的过程。无论对“大贪”还是“小腐”,我们都要坚决查处,绝不容情!

  13、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党的“致命伤”,作风蜕化则是“慢性病”,也会影响党的生命力。有些人虽然没有违法,但作风蜕化,如果不注意,照样会“病入膏肓”,最终致命。

  14、一是讲话、作报告、写文章,不动脑筋,大话、空话、套话连篇,还不时拼出个四六句,不知所云。二是习惯当“甩手掌柜”、做“二传手”,层层批转,坐而论道,不干实事。三是以会议贯彻会议、文件落实文件,工作飘浮。四是不下基层,不搞调研,上情不明,下情不清,“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当“三拍干部”。五是报喜不报忧,专拣好听的说,讲成绩夸夸其谈,讲问题一带而过。六是懒懒散散,松松垮垮。上班一杯茶,一支烟,一个电话聊半天。七是不读书、不学习,玩游戏、炒股票,“斗地主”、打麻将。八是铺张浪费,贪图享乐,办公室越修越豪华,小汽车越坐越高级。九是处事圆通、好人主义,喜欢当瓦匠“和稀泥”,喜欢当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不当铁匠“硬碰硬”。

  15、脱离群众是另一个严重问题。有的干部,心思不在群众,对老百姓疾苦视而不见,不屑于跟群众打交道。去年的“大下访”和今年“大走访”,接到1.8万个积案,80%是该解决、而没认真解决的群众实际困难。还有一些干部,长年

  “走读”,村级干部住乡镇,乡镇干部住县城,区县干部住主城,根子不在基层,这就很难与群众打成一片。

  16、人民群众是最朴实的“唯物主义者”,他们对那些松松垮垮、脱离群众的干部,当然看不起、看不上、看不惯。有老百姓批评说:“现在的路越修越好,干部下基层却越来越少;

  电话越来越多,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办公楼越盖越气派,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反躬自问,有没有这些问题?干部“只有沉得下去,才能提得起来”,一定要多用、重用那些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干事的干部。你文化再少再低不要紧,只要成天想着为人民服务,就算基本合格的员。

  17、革命的道理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是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员,你文化再少再低不要紧,只要成天想着为人民服务,实实在在去为人民办事,就算基本合格的员;反之,你文化再多再高,背离了这个宗旨,也不是真正的员。这次“打黑除恶”,群众寄来1万多封举报信,80%是实名举报,也是一场人民战争!战争胜负、政权兴衰,最根本的是人心向背!18、人生真正的财富是什么?是钱财吗?它害了多少人!积极做事,为国家、为百姓做事,才最高尚,也最充实!领导干部要算好“人生大账”,在有限的人生,“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这样心里才踏实。“一要干活,二要干净”,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活得充实、积极,才能干出很多有意义的事。

  今年的两会,敢说的人特别多,譬如茅于轼同志直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致命缺陷,还说别拿主义当圣经。面对官场地震,地方受益的百姓不禁感叹。根据中央党校的数据,中国现有160万裸官(妻子儿女均在海外定居,一旦贪污腐败事发,马上出国家人团聚),按2000个县级市计算,平均每个县级市就有好几十个裸官。正常老百姓都能想到,这些裸官里,不是全贪,至少九成是贪的,贪得还很多。否则为何让妻子儿女定居海外?另外,这两年,高级干部的护照统统上缴,只有公务出差才能批准放行。说明什么?政府对此“太清楚了!”。近几年,一大批国家领导人的子女,哪个不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放在普通人可能吗?还有更多的事,网民翻个墙都知道。这就是为什么,总理再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一个可能牵动整个华夏大地、兴旺或动乱的变革。

篇六:共同富裕大学生助力论文

  

  为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奋斗论文(2022年)

  为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奋斗论文4篇

  【篇一】为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奋斗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浅谈实现共同富裕

  学号:

  0911*****

  姓名:

  ***

  班级:

  0911***

  学院:

  *****学院

  前几个星期的毛概课上,刘老师讲的频率最多的词语便是“社会主义道路”,在课上,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刘老师讲到邓小平思想时引用的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富裕。”听了刘老师那么多节相关的课,我开始思考,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才能达到共同富裕这一些问题,参考一些资料,逐渐加深了对这方面的了解。

  中国经过三十年来社会主义的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相当发展,这是中国现阶级基本国情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意识形态领域里还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及小生产者习惯势力的影响,所以说我们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

  在中国这种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我们现阶级的宏伟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十分艰巨的。它肩负着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同时迎头赶上世界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邓小平同志为我们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即:年卷期:2023年第4期

  主题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精神贫困;物质富裕;精神富裕;共同富裕

  摘要:新时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性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贫富差距拉大和精神贫困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愈加凸显。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断是对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新要求的集中呈现.这些新论断要求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破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

  坚持精神扶贫,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共同富裕有新要求,即有利于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共同富裕,有利于中国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有利于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强大力量。

  【篇四】为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奋斗论文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论文2000字

  在高一政治经济生活中,共同富裕是作为一个让学生浅尝辄止的知识难点。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并贯穿高一经济生活始终。作为老师,很有必要把这一知识点拓展开来。按教材阐述,实现共同富裕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鼓励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在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对这条共富途径表示怀疑,不容易被认知。

  剖析学生不易接受“先富带后富”是两方面原因:一,教材中没有令人信服的实例,只是一笔带过。二,这些年来,中国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这与共同富裕背道而驰。对此,我们应当教育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正确看待和评价“先富带后富”的共富途径,用事实来证明“先富”对“后富”的带动作用。

  首先,作为先富者要有一种自觉带动后富的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带动了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道路。这里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那些具有很高思想境界的先富者会甘愿舍弃个人利益去支持帮助贫穷者,这在一定情况下还是存在的。第二,社会上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先富者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互帮互组,相亲相爱”的思想指导下,在资金、经验、甚至是市场开拓上,主动帮助亲戚、朋友、邻居走向致富路。第三,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对口支援,对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也起了不少作用。第四,先富者的市场行为,在更大范围内改善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条件。如外地来自贫困落后地区的民工,打工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更甚者在打工过程中学到技术,积累经验,夯实了资金基础,于是不再外出打工,回到本地经营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第五,先富地区的扩展受到土地资源的有限、能源的稀缺制约把投资目标转向目前经济相对落后但具有后发优势的地区。无疑,这也起到了先富带后富的作用。

  其次,先富者在致富道路上为社会既积累物质财富,也积累精神财富,为共同富裕奠定了一定基础。一方面,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总体水平弱,发展不均衡、不平衡。在此情况下,在全国同步、同时富裕无可行性,只能鼓励先富带后富。这样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各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从而为共富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先富者在摸爬打滚的创业过程中所行成的创业精神、市场理念、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也给他人带来了珍贵的精神食粮。

  经过国家长期的改革开放,虽然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社会成员之间贫富差距却在拉大。对此,很多学生会错误的认为这是“鼓励先富”所造成的后果。教师需要告诉学生:第一,鼓励先富,先富带后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适应中国的经济基础的,不可也不能同步富裕;

  第二,社会上存在非法致富,但它是同鼓励先富是背道而驰的,一经发现就会受到法律制裁。第三,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复杂的,如中国处于转型阶段,中国的制度、法律不健全,中国的德育有待提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能盲目归结为因为“鼓励先富”。从而教育学生要用矛盾分析法看待共同富裕,并对其充满信心,坚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会越来越幸福。

篇七:共同富裕大学生助力论文

  

  《形势与政策》期末试卷

  试卷编号: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论文题目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得分

  评阅人

  字数不限,3-4页,字数不少于2500字。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从1953年首次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到2012年十八大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中国就一直走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道路是崎岖泥泞的,一度充斥着“左”倾主义与各种各样的压迫与阻碍;道路是前进上升的,跨越鸿沟人们享受着甜美的成果继续迈步前进。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无疑是党顺应民心、富国强帮哪国的一大正确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灵魂所在。

  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2012年12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五十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首次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思想,“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让社会全体人员都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而这是饱受压迫煎熬、生活贫困的人们的心底深切的期望。建国初,为了提高生产力,共同富裕这一理想极大地带动鼓舞了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此后,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人们不再麻木地蹉跎岁月或颓废地碌碌终日,他们呼朋唤友,携妻带子,用双手打造梦想,有两脚丈量希望。

  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同志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时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裕,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落脚点在于广泛的人民群众身上,一个人的富裕不是社会主义,绝大部分人的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其次,实现共同富裕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统一的。在共同富裕的号召和国家政策的帮助下,人们为了切身利益,积极性提高,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财富慢慢积累,人们生活水平上升,走近共同富裕;生活富足了,饮水思源,先富起来的带领后富,建设社会,后富在帮助下努力生产,积累财富……如此良性循环,实现共同富裕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已密不可分。

  六十多年的艰难探索与兢兢业业,社会生产力在同一个目标的光环下得到了长足发展。革命的甜美成果让人们坚信共同富裕是个好东西,它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把所有力量拧成一条麻绳,百则不饶。因此,党的十八大明确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

  二.

  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也不会一蹴而就,它往往需要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下,慢慢地积累资本,实现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也不会是无条件的共同富裕,在人民群众付出劳动力之外,国家也要采2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国民共进,奔向共富。

  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群众或是基层干部,为实现共同富裕,应该做到:

  (一)系统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如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等,了解党为实现共同富裕采取的措施,积极响应。实现共富需要的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只有绝大部分的人认识共同富裕的目标与意义,了解党的政策,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二)在党的帮助下自强不息,努力“先富”。为了解决共同富裕这个问题,让“先富带动后富”沿海经济特区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来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应当抓住机遇奋斗拼搏,争取富起来;富起来后,去帮助“未富”,帮助更多的人走向富裕。

  (三)分享经验与财富,回报社会与自我增值。拥有好的生产资料与足量的财富可以让一个人富裕,也能让几个人富裕。如若目光短浅,只牢牢抓紧手中美丽优胜的郁金香,吝啬于对劣势邻居的帮助和分享,花圃里也许依然是满满的美丽郁金香,但也有可能是单调无味的或被污染的残花败柳。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国家将主导着共同富裕的前进方向与方法。政府应当更积极的行动着:

  (一)将共同富裕作为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因此国家应当将共同富裕作为战略性的发展目标,在政府与机关人员的考核中加强对于民众满意度、基尼指数等等方面的考核,加强对贫富差距的监测,采取相应措施缓解贫富差距。

  (二)深化体制改革,保障机会公平。

  其一,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农民工社保等多种措施,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壁垒。

  其二,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缩小东西差距。

  其三,坚决打破垄断,建立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产业和行业新秩序。对于垄断行业国家可采取征收资源附加税、限制过高工资与福利、向财政上缴超额利润、鼓励竞争等措施。

  (三)创新收入分配理论,通过四次分配环节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党的十八大又一次提出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一次分配中,市场起主导作用,劳动者获得劳动性收入;在二次分配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劳动者获得转移性收入;在三次分配中,慈善家起主导作用,劳动者获得捐赠性收入;在四次分配中,劳动者起主导作用,劳动者获得财产性收入。多方位的分配格局赋予劳动者更有利的地位和或的财产更有利的道路。

  此外,建设中产阶层为主的橄榄型社会,增加财富总量与提低、扩中、调高并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3收调节,合理调整分配政策,造福劳动群众。

  (四)强化宣传引导,推动贫富的互动与和谐。既要给富人宣传在任何国家高收入者纳税、承担社会责任的合理性,激发企业家的道德觉醒,更加主动地纳税或捐赠,避免为富不仁,并积极宣传富人的正面形象;也要给穷人宣传法制意识、产权意识、自强意识,化解不适当的仇富心理。促进富人与穷人的良性互动,减少误解和仇视,形成和谐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的难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不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中国遇到的困难将会更多。现阶段,日益明显的贫富差距是中国在实施共同富裕上主要面临的大难题和最大阻力,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四个:

  其一,我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国初期的发展过于着重城市建设而忽略乡镇建设。在农村本身条件不及城市的基础上,城市以健全的设施、较好的生活环境、更多的工作吸引了大量农村人进入城市进行建设,农村人口劳动力逐渐减少,发展力不足。

  其二,地区地理和环境差异以及改革发展的不均衡扩大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改革开放焕发了强盛的生命力,而中西部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发展落后。

  其三,垄断行业的利润分配不合理。石油,IT,航空,银行等等垄断行业处于垄断地位,利益分配不均。

  其四,制度设计缺陷和宏观调控不力导致社会分配不公。

  何为社会主义?就是蛋糕在大多数人的手里。何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那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做大蛋糕,每个人手里分到更大的蛋糕,人人欢喜,并为了下一个蛋糕而共同前进。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为了发展,为了强大,都应该为实现共富而努力。人人参与,人人分享,这才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

篇八:共同富裕大学生助力论文

  

  共同富裕大学生应该做些什么论文

  共同富裕大学生应该做些什么论文3篇

  大学生在构建诚信社会建设中应该做些什么

  诚信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持续动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在诚信需求日益增长的现代社会,不讲诚信是对生产力的破坏,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更是严重损害社会的利益。我们在建设诚信社会的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加强认识,尽量避免在诚信建设道路上陷入误区。

  我们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今后将走上社会各种岗位,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力量。因此,加强我们大学生诚信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大学生应当从提高自身素养出发,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培养诚信意识,而学校和相关部门也要采取积极的措施,积极推进大学生的诚信建设。只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大学生完全可以做到先诚信,成为社会的诚信表率。

  诚信是一个社会公民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更是大学生立身处世之本。诚信是我们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我们大学生只有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才能为我们立足现代社会奠定基石,才能成为高水平的社会人才,才能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才能有资格去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不断增强守信意识,认识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讲诚信、讲道德,言必信、行必果。

  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做到真实无欺不做假、真诚待人不说谎、践行约定不食言,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同时树立诚信是美德的社会意识。无论是在现实还是网络中,都要做到诚信,尤其是在网络中,更要做到在网上对自己言行负责的意识,主动参与网络实名制中来,不造谣传谣。

  社会诚信信用体系的建设一个系统的工程,不经需要政府的不断完善,更需要广大公民参与进来,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自己的建议。身为一个公民,我们有责任有义务

  参与到信用体系的建设中来,通过政府的民主决策制度,向政府提出我们的建议,是的信用体系能够更快更好的建立起来。

  积极参与到关于诚信建设的宣传中来,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帮助在社会营造“以诚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的观念。对于曝光的失信企业、个人、官员,通过合法的渠道予以谴责,支持并宣传拥有良好的诚信行为的个人与企业。通过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带动,使各方面一致推进,社会普遍参与,公民广泛响应。

  我认为,我们应该先从思想上牢牢树立诚实守信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然后将之付诸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去。从而做好自己,以影响他人。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因为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我们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着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关系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

  大学里我们不仅要继续努力学习,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怎样去做人,去做事。为人处事是人生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做人,就要像孟子所说,有一身浩然正气,努力做到诚实守信。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荀子亦云,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无不说明诚信的可贵与重要。

  诚信是我们大学生全面发展,进入社会的前提和保障,大学生只有做到讲诚信,讲道德,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全面发展。进入社会后,如果缺乏诚信,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要记住,轻诺则寡信。我们承诺的前提是我们有能力去实现我们的诺言,当我们不能完成别人的委托时,要懂得善意的拒绝。一旦我们做出了承诺,就该努力完成任务,一诺千金。

  诚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个平时都不诚信的人,别人怎么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去相信你。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事实就是如此。而且我们大学生光自己闭门修身是不行的,我们担负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我们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宣传诚信的意义,促进社会向前发展。我们还应当积极调动社会中的有利因素来为构建诚信社会,尤其是那些起表率作用的群体。我们大学生所受教育水平

  高,在思想政治、专业技能等方面较其他群体有更大的优势,我们是综合素质高、诚信品质良好的群体,不仅需要接受诚信道德教育,同时也是诚信道德的传播者,因此,应当积极发挥我们大学生的先锋作用,在构建诚信社会的过程中为社会公众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

  而对于社会出现的种种失信行为,我们无法给予他们惩罚,也许法律的不完善是的他们依旧逍遥法外,但我们依旧可以参与到社会舆论监督体系中来,用社会的舆论压力来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同时我们也已利用社会舆论体系,宣传守信者行为,并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来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要知道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万丈高楼平地起,想要构建诚信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出一份自己的力。尤其是我们当代的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高等教育,属于时代的代言人,更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物流工程2班

  251306201陈伟龙

  最近,我们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课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共同富裕”的知识,学习了很多的重要理论。我们也因此解开了心中很多的疑惑,觉得现在社会的一些矛盾,通过一些理论知识时可以解释,只要按照理论的方法,消耗一定的时间,这些矛盾也都是可以解决的。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这门课程,了解“共同富裕”。

  而我个人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现在应该首先解决了不正当手段导致的收入差距。

  解决收入差距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通过制定一些利于弱势群体的政策,给农民,工人以及其他社会下层人民提供一定的福利,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从看不见的方面提高他们的收入;

  第二,中国应该完善和制定足够的法律体制,来禁止钱权交易和垄断手段带来的非法收入,严厉惩治非法之徒。

  当然我们说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我们首先对这个说法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

  所谓共同富裕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那么,我们又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呢?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中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有了理论了实现途径,我们就应该尽力为了我们的目标而奋斗。所以,在此之后,国家开始了实践探索的过程。

  虽然我们有了足够的只是理论和明确的行动目标。但是,任何事物,在初期探索的时候都是黑暗和未知的。所以,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也走了很多弯路,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策。也正是因为这些决策和措施,导致现在我们社会上的一些矛盾。

  矛盾主要体现在,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这些在你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衣、食、住、行都可以看到贫富的差距,而且现在权钱交易,政府已经充当了有钱人的代言人,对待穷人轻则态度恶劣、重者粗暴执法,从中可以看出贫富两阶级的对立,矛盾的突出。穷奢极欲的高档场所,普通百姓根本没有钱去消费,甚至有的百姓还在为自己的基本生活而担忧。打工者出卖的是廉价的劳动力,换来的不过三顿的温饱,而你看那些当老板,生活是何等的穷奢极欲,这就是典型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血汗,这已经是很明显的两级分化了。而且距离在一步一步拉大。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我认为,只要产生贫富差距,就肯定会有两极分化。如果说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这只能说中国没有走上完全的纯粹的社会主义路线(当然那也是不可取的)而产生贫富差距是一个极为正常的现象,并不是说人有三六九等。但是因为个人性格关系。不愿工作,游手好闲的人。你没办法使他富有起来。再说普通大众。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尚无办法解决就业问题,只能慢慢努力。所以工资水平就要低出其它国家很多。这个没办法。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工资必然下降至最低水准。在加上国内经济体系处于病态发展。极不平衡。致使部分生活必备品价格虚高。比如房价。肉价之类。百姓手中没有积蓄,没有资本,就自然没有办法让家庭富裕起来。而这样的一高一低就促使了贫富差距的持续加大。而归根结底。导致这个差距过大的原因是国家法律,体制的不完全。

  既然发现了问题,我们就应该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也并不能够在段时间被解决。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一部分人先富是正确的,因为中国的农民人口众多,但是农副产品的价格不可能很高,利润有限。而且现在中国发展最却的就是内需,即国内民众的消费能力有限,所以迫切需要一些富人来消费,比如有一群人有能力消费高档茶叶,就可以多养活一批茶农.。所以,需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且最好鼓励这部分人消费,以带动其他人的收入。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为中国13亿的人口,9亿农民,自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关于国家的体制改革。国内许多富人都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财富。比如:偷税漏税,权钱交易。这些手段都是非正当的,这些都应该被禁止。为了禁止不正当竞争和交易,国家应该尽快完善学校的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杜绝这些非法的手段。这样才能一定程度上减小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

  当然,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并非只有错误的决定,还有许多正确的决定。譬如,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很多,很深远,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是可以和世

  界接轨,和世界同步发展。现代科技已经是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也就是说,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文化等交流和互助成为彼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闭关锁国,就有可能被落在别国的后面,而落后的话,在世界上就没有话语权,这样和自己相关的利益也无法得到保障。而在落后的情况下,如果遇到外侵,很可能有还击之心而无还手之力。

  从个人来说,改革开放才有可能获得出国学习、生活、游览的机会,增强国际化意识,学到更先进的科技,借鉴创新的思想和文化,加强民主意识,等等。所以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并非是某个人能够决定或阻扰得。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本文以毛泽东首倡“共同富裕”,凝聚全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大同之路;

  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江泽民强调兼顾效率与公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胡锦涛突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等重要论述为主要线索,系统地梳理和充分地展现六十年来几代领导人对共同富裕的不懈探索和追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目标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道路也越走越宽广。本文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论述为线索,系统地梳理和充分地展现六十年来几代领导人对共同富裕的不懈探索和追求。

  我们对共同富裕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那么我们大学生又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我们应该对共同富裕有足够的了解,并且知道自己如何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贡献。具体而言就是要发展自己的道德水准,做一个为社会所欢迎的人;

  发展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做一个服务于社会的人;

  发展自己的意志品质,做一个贡献于社会的人。

  第二,我们还要将这些认识付诸实践,有脚踏实地的行动。这种行动表现在道德的修炼上应该是:自觉遵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现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应该是:

  不论学习上取得怎样优异的成绩,都能永不满足;

  不论在学习上遇到怎样的挫折,都能坚韧不拔。

  第三,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和谐的集体应该是每一个个体都受到尊重的集体。只有在这样一个集体之中,大家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散发出足够的光与热,才能最大可能的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做出贡献。

  大学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大学,我明白了些什么

  大一,朦胧而神秘,一切都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虽然忙碌,甚至有时一无所获,但我依然去付出。因为我正在成长,我正在努力地去适应、去改变。回首这些,我已足矣。

  在大一的下半年,我懂得了许多,可能有些在将来回首往事时仍显得幼稚、愚蠢,但至少我是

  努力过了。通过在学习中不断获得一些真正的本领,而且生活也教会了我许多。有时,人生并不像大学这样简单而轻松,但大学是人生的雏形,我们实际上已经开始了真正的生活。

  真正的生活,是需要我们有计划地去安排自己的人生,包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对现在的任务与要求,以及对未来的规划与打算。在过去的半年,对学习,虽然并不像高中那样严谨与仔细。但仍然是比较乐观的,因为至少在学习上,自己没有放弃过每一节课,认真而努力地学习了基础文化知识,认真地为考试而竭力的复习,自己感觉还是比较乐观的。

  然而,下学期,一种创业的的念头在我心中开始萌芽,而且一直伴随至今,那种彻夜难免的滋味,使我感觉心中有着一个很大的包袱。我知道,我需要努力的为梦想而奋斗,同时,我也明白,玩耍的时间可以减少,唯独学习不能放弃。因为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它决定这你人生的高度与方向。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跟着大四的一个同学,我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到了公司,真正和老板进行了一次交谈。我又对大学有了一些更近一步的了解,知道了我在大学里该怎样做。其实大学并不想大四的哥们儿说的那样,我感觉他是在为自己对学习而放弃

  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我知道,人的一生是不可能被注定的,是不可以停滞不前的。只要不放弃,总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候。跟着他,以及从和他的同事的谈话中,我明白,大学不可被荒废,大学必须以学习为第一要务,失去学习,你将什么也不是。同时,我也感觉到他们对大学的惋惜与悔恨,也告诉我了大一真的很美好,因为一切都是新的:新起点、新开始。

  老板是个很有智慧的老家伙。他的方法很独特,他的思维与众人不同。所以,在一个新的环境里需要你认真的去观察,去聆听,而不是一副高姿态去和上级谈话。记住:少说多做。在大学里,还要学会用老板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让自己具备老板的气质与资格。

  学校内部,我知道了,大学里如果束缚在奖学金面前,为了一点点奖学金而拼命付出,那是不值得的。大学中有两个很重要的部分:一个是学习,一个是图书馆。除此之外,如果大学社团能给你锻炼的机会,毫无疑问,加入并努力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它。如果仅仅是为了几个社会实践分,或者是为了几百块钱的实践奖学金,就大错特错了,那样就不值了,错过了太多的大学宝贵时间与机会。其实,很多人说实践会影响学习,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在大学里,时间是比较充沛的,我们有时间去搞好学习,更有时间去做好自己的事,不能为了贪玩而荒废了自己。后来,你会发现大学社团其实是很黑暗的,黑手很多,你会感觉有些可惜,但不绝对,有些仍然是很好的。当然,公司和社团显然不一样,公司是确确实实在社会中存在的,是一个真正的社会组织,他会考虑到自己的发展、竞争以及利益。公司要面临着一些真正的机遇与危机,充满变数,很实际,有机会还是去社会中历练一番比较好。

  最后我想做一些总结:在大学里,唯一不能放弃的是自己的学习,与此同时,还要到图书馆进行打猎。如果学校团体的假如有利于自己发展,则努力付出去挑战,去解决绵连的问题与困难,但千万不要为了几个学分而失去太多,那不值得。有时间还要多出去外边多体验真正的社会,那是很实际的东西,即使你不能赚到一分钱,但你已收获了很多。在此,我想说,如果你有梦想,就从现在开始,无论别人怎么说,只要你认为是对的,就立刻去付出行动,去实现它,别让时间将梦想淡化,以至于最后被吞没。

推荐访问: 共同富裕大学生助力论文 助力 共同富裕 大学生
本文标题:共同富裕大学生助力论文8篇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xindetihui/2023/0429/69352.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共同富裕大学生助力论文8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