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工作管理中如何应用心理学
摘 要: 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高校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高校辅导员成为学生工作管理中的重要角色。作者通过对高校辅导员的身份进行定位,对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探讨,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工作管理中应用心理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心理特点 心理健康 危机干预
根据目前高校教育的现状,教育部进行统计,截止2014年7月9日起,中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542所,其中包含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所);成人高等学校296所(包括民办成人高校1所)。2014年普通本专科招生699.8万人,在校生2468.1万人,毕业生638.7万人。无疑,目前大学的成长及大学生人数的增长是一个庞大数据,这使得我国在增加教育投入,普及全民教育,以及注重人才培养方面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
在庞大的中国高校中,有一群特殊的工作者,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在学校被统一称作“老师”,可是他们的工作又不全是上课和科研,他们看似身份扑朔迷离,却身兼数职,既可能是学生某些课程的老师,又有可能是学生的班主任,更有可能是学生的“好哥们”“好姐们”,这群在大学校园中如此活跃的特殊职业的“老师”,就是高校辅导员。如今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很多关于高校教师职业成长、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从目前高校的实施情况看,还是不太明朗,高校辅导员对自身定位还不够清晰,较为模糊,他们的专业五花八门,可都被冠以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做的事情有可能和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一点关系;另外,如今在这支队伍中,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工作者,面对的90后学生群体是生活在繁华、刺激中“新生代”,由于生活学习的背景不同,对所管理群体的掌控未必能够把握住;另外,他们名为“老师”,但是工资待遇、津贴等和专职教师又相去甚远。因此,在学校中也可能缺少认同感和存在感。在笔者看来,这一群体需要更加清晰的角色定位,了解当代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矛盾特点,才能在自己的岗位和工作中找到相应途径和方法,从容应对当前工作。
一、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者
曾经有人给高校辅导员一个万能定位,把高校辅导员放在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同时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1]。笔者也很赞成这种职业定位。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最主要的两支队伍,一支是学生大军,一支是教师队伍;这两支队伍最重要的无疑是做好两个大项目的工作:一项是教学与科研,一项是学生管理工作。一个好的课堂能够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获得新知,或对人生有新的认识和体悟,这无疑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但是在短暂的45分钟课堂之外,学生有更为广阔的世界和天地,他们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稀奇古怪的想法和做法,却是课堂所不能规范的,因此,要求在课堂之外,学生迫切需要一位人生导师,不一定需要太多人生阅历,但可以陪伴学生一起成长;人生的“导师”,立足于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他们应该善于在自己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体验他们的思想,因而他们能够和学生成为朋友。这种亦师亦友的身份着实奇妙,一方面,在高校辅导员的岗位上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组织和管理,另一方面,不能以生硬的方式对待学生,而要感化号召引导,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人的心理过程的接受和发展中,应该把与学生的情感建设应该放在第一位。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者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在中国人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网络、报纸、媒体等对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事件的披露,从幼儿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教育部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在高校教育中,部分学校还开设了相关心理课程。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高校辅导员站在高等学校的第一线,与学生保持最频繁、亲密的接触,应该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使自己成为学生较早问题的发现者,把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扼杀在萌芽阶段;当发现学生已经有轻度问题,或者学生的心理困扰已经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学习,需要高校辅导员启动干预模式,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有效干预者;或者当高校辅导员觉得自身能力已经不足以解决目前学生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时,及时引导学生主动求助,能够寻找正确途径进行倾诉、发泄或者引导,及时给学生联系学校或外界反应良好的咨询机构及时处理心理问题[2]。
但是,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及时干预虽然是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是,预防比干预更为重要。因此,要以丰富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辅导、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剧、心理游戏、特色心理课程(如心理绘画治疗)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而,高校辅导员应该成为这些活动的计划者、统筹者和参与者,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辅导员学生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1.建立危机干预体制
目前,在全国高校中,有部分学校已经建立了危机干预体制以促进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高校辅导员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本人,很少有高校把学生与其家庭联系起来,其实不然,学生的很多心理发展与其家庭联系相当紧密。危机干预应该有三级,第一级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部分高校用SCL-90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再进行一次详细的家庭情况调查,这对学困生、家庭经济困难或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而言,可以直接从家庭背景了解具体原因。心理档案的建立可以帮助高校辅导员更加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还能针对具体问题开展不同层次的团体辅导、心理剧和心理游戏,甚至对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聘请外校专家,集中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现在积极心理学在某些高校比较盛行,也可以把这个课程作为大学的选修课程开展,由一线的高校辅导员讲授这门课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调用大量辅导员,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第二级是初级预防机制。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主要负责部门,对已经建立的心理档案进行分类,将学生的阳性因子项目返还给高校辅导员,让他们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平时密切注重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通过观察、沟通、交流等活动进行一定转变;对于高阳性因子的学生,高校辅导员引导学生在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学校每个班级选出一个学生,作为班级心理健康委员,通过专业的培训后,对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进行观察,及时上报相关情况,把心理问题尽量扼杀在初级阶段。第三级是事后干预机制。对于应激事件、天灾、亲人去世等给学生造成较大创伤的,需要进行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这个过程主要是以心理咨询为主,以专业教师为主,高校辅导员可以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后备力量[3]。
2.打造高校辅导员团队
高校辅导员在危机干预体制中,是心理咨询的后备队伍,这支队伍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学校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进行一定培训,加强辅导员参考心理咨询师的力度,学习高校辅导员用心理学的方法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足够的观察力、敏锐的判断力、及时的处理能力及对学生心理健康长足发展的引导能力。而辅导员这支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学科专业五花八门,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方面能力。因而,需要在辅导员后期培训过程中,增加辅导员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若是学校条件不太允许“走出去”,就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在学校内部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定期培训,真正让辅导员队伍在心理学专业领域有所发展[4]。
另外,不要把辅导员作为单独个体,应该全力打造一支专业的、有力量的、稳定的辅导员队伍。结合各个学院、不同系别、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共同特点,结合学校的辅导员平台,使用网络平台的辅导员论坛、辅导员工作园区及辅导员工作站作为载体,加强辅导员队伍之间的交流学习。为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需要推荐优秀的辅导员去在职学习、攻读高校辅导员博士学位,另外,真正切实加强辅导员的工资待遇及职称晋级制度。总之,对于这支队伍,要以后期打造为主,保障利益为主,才能使其逐渐壮大。
参考文献:
[1]于小慧.做一名合格的引领者——加强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园地.
[2]杨通宇,杨通琴.心理健康: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工作方法[J].你说我说.
[3]吴丽玫.高职院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救助方式[J].成人教育,2008.6.
推荐访问: 辅导员 心理学 高校 大学生 工作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工作管理中如何应用心理学》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