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报告 >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疗报告

发布时间:2022-04-13 10:29:43 | 浏览次数: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2~5周龄雏鸭(雏鹅)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生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关节炎。随着养鸭业的迅猛发展和禽产品贸易的扩大,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易发难治,已经成为制约养鸭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控制和消灭本病,对于促进养鸭业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一、发病过程

今年3月份以来,海棠湾镇的湾坡、风塘、龙江、椰林、北山、龙楼等村,鸭和鹅相继发生传染病,发病只数为5338只,死亡只数3172只,死亡率达60%,严重威胁海棠湾镇养禽业生产的发展。在发病时养鸭场和养鸭专业户盲目滥用药物,不但不能防治本病,而且还造成药物浪费和抗药性的产生,致使病鸭大批死亡。为保护养鸭业的发展,避免滥用药物治疗而耽误治疗时机。为此,我站派出专家组莅临海棠湾镇就地诊治,并对几种抗菌药物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通过试验,选出敏感药物,提供给养鸭场户、以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减轻经济损失。

二、临床诊断

1.临床观察

患病鸭临床上主要表现为:(1)少数最急性者往往看不到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2)急性病例主要发生于2~3周龄的小鸭,出现嗜眠、缩颈、腿软不愿走动或以头触地,行动蹒跚与共济失调,患病鸭精神萎靡不振,进食量大大减少,眼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流出,使眼周围羽毛粘湿至羽毛脱落,鼻孔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流出,排出绿色或黄绿色稀薄的粪便。有一部分患病小鸭腹部膨胀;部分患病小鸭在临死前出现痉挛、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病程1~3d;(3)慢性病例主要发生于4~8周龄的小鸭,表现不食或少食、沉郁、困倦、脚软、不愿行走、站立呈犬坐式、共济失调,病鸭消瘦、死亡,病程1周以上;不死的患病鸭往往发育不良,成为僵鸭。

2.病理剖解

病死鸭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急性病例见心脏心包液增多,淡黄色,病程稍长则见心包有淡黄色纤维素渗出,使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渗出物干燥,甚至有机化或干酪化;肝脏表面包盖一层灰黄色或灰白色纤维素膜,极易剥离,肝土黄色或棕红色,肝多数肿大质脆,胆囊肿大;气囊,在多数病例由于有纤维素渗出而变得浑浊甚至粘连;脾多肿大或肿胀不明显,少数病例表面也有纤维素膜;其他组织和器官无明显的肉眼病理变化。

3.诊断

3.1临床

根据发病特点、临诊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可作初步诊断。因鸭大肠杆菌病也常出现肝周炎、心包炎和气囊炎,所以本病在临床诊断上需与大肠杆菌病相区别。一般鸭大肠杆菌病潜伏期比本病短,多突然发病,迅速死亡,不经常伴有神经症状,剖检时腹腔常有特殊臭味,有明显的出血性、卡他性炎症,腹腔纤维素性渗出物为乳白色、湿润、呈凝乳状,肝脏肿大,有时呈铜绿色。而鸭疫巴氏杆菌病剖检时,腹腔一般无特殊腥臭味,其纤维素性渗出物常较薄而透明,较干燥,肝脏肿大,但多呈土黄色或棕红色。鸭疫巴氏菌病还易并发或继发雏番鸭“三周病”或雏鸭病毒性肝炎。若要进一步确诊,需做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3.2细菌分离与化学鉴定

通过症状和剖检特征,不能确诊该病,因其与大肠杆菌等病例类似,必须进行病原分离并加以鉴定。适于分离的病料有病鸭的心血、脑、气囊、肝和病变的渗出物。根据其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及其培养和生长特性、生化实验的结果可作出判定。

4.方法

4.1细菌分离

无菌操作,从病鸭肝、脾、脑心血取样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分别于37℃烛缸和37℃恒温箱中培养,再挑取单个菌落进一步作纯培养。以备后用。

4.2细菌鉴定

无菌取病鸭的肝、脾、脑等织,加灭菌生理盐水1∶5稀释匀浆。离心后取上清液加青霉素、链霉素处理,接种于10日龄鸭观察鸭胚能否产生病变或死亡。若鸭胚不死则盲传3代。

4.3 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性状接种了病料的鲜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在37℃下培养24小时后,在鲜血琼脂平板上得到比较纯且生长良好菌落,菌落为圆形、湿润、光滑、边缘整齐的不溶血的灰白色中等大小菌落;在麦康凯平板上不生长,对分离菌株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形态、染色特征与病料触片相同,但菌体略显小。

4.4 人工发病试验

每个分离菌株用2周健康未经任何疫苗免疫的北京鸭15只,分为3组。第1组用48h马丁肉汤培养物接种小鸭一只,颈部皮下注射,1m1/只。第2组用分离病(生理盐水10倍稀释)接种雏鸭5只,每只颈部下注射1m1;第3组为不接种对照组。3组试鸭均隔离饲养观察。

4.5 细菌的鉴定

4.5.1形态学鉴定:将细菌经马丁肉汤37℃、24h纯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

4.5.2生化试验:分离菌经纯化后,用其48h马丁肉汤培养物进行生化反应测定,置37℃烛缸中观察15d。

4.5.3血清学试验:将分离细菌接种在葡萄糖淀粉琼脂平皿上,培养24h,将每个平皿上的细菌悬浮于含8.5%氯化钠、0.02mol/L磷酸盐、0.3%福尔马林溶液(pH7.0)1m1,在100℃水浴锅上加热1h,然后1500r/min离心30min,上清液可作为抗原,与标准阳性血清进行平板凝集试验和琼扩试验。

4.6动物回归试验

将巧克力培养基平板纯化的菌落用生理盐水洗下,进行细菌计数,调整CFU约109/ml制成细菌悬液,接种7日龄健康小鸭,对照组小鸭2只,试验组小鸭4只,饲养在长江大学兽医院。试验组按每只鸭0.5ml剂量接种,接种方式为足蹼和腹腔。对照鸭以同样方式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接种后连续观察一周,记录小鸭临床表现,对病死鸭进行病理剖检

4.7 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4.7.1按常规纸片法进行供试药物为氯霉素、环丙沙星、青霉素、四环素、甲基新诺明。

4.7.2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采用药敏片扩散法进行,37℃培养24h观察结果。

三、结果与分析

1.细菌分离与培养

将病料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经37℃厌氧培养48h后长出灰白色半透明微凸起的圆形菌落;在马丁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置于烛缸中的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未见有细菌生长;在37℃恒温箱培养的麦康凯平板上,培养3d后亦无细菌生长普通琼脂平板上亦无细菌生长。

2.细菌的分离

病料接种鸭胚后培养96h,未见鸭胚死亡;收集尿囊液及绒毛尿囊膜继续盲传3代,未出现鸭胚病变或死亡。

3.人工感染试验

试验鸭接种后48h,雏鸭相继发病,眼、鼻流出浆液性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嗜眠、缩颈或嘴抵地面,腿软弱,不愿走动;濒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如痉挛、摇头、点头,背脖和两腿伸张呈角弓反张。剖检病死鸭,最明显的病变是心包腔内以及肝表面有一层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外膜、气囊壁混浊增厚,腹腔积水,有的脾脏肿大,表面有灰白色斑点。

表1人工发病试验

4.细菌鉴定

4.1形态与染色鉴定

分离的3株细菌(HP1、HP2、HP3)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均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经瑞氏染色法进行染色镜检,可见部分细菌呈两极浓染。

4.2生化试验

糖发酵试验,对甘露醇、麦芽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乳糖均不发酵。不还原硝酸盐,MR试验、VP试验均为阴性,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

4.3血清学试验

分离细菌与鸭疫巴氏杆菌Ⅰ型阳性血清的平板凝集试验及琼扩试验均呈阳性。

4.4药敏试验

分别选用蒽诺沙星等7种抗菌药物对各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其结果见附表。从附表可以看出,蒽诺沙星、氯霉素、环丙沙星的抑菌效果较为理想。

表23株鸭疫巴氏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mm)

注:抑菌圈直径>20mm为极敏感,15~20mm为高敏感,10~14mm为中敏感,10mm以下低敏惑,-为不敏感。

表3 11株鸭疫巴氏杆菌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四、小结和讨论

通过本实验的临床临状观察,病理剖检,涂片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动物实验,证明三亚地区鸭疫巴氏杆菌的存在,并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当地养鸭业的疾病之一。

鸭疫巴氏杆菌对小鸭具有一定的致病力,从攻毒试验可以看出,腹腔注射和足底部皮下注射都能够感染雏鸭并导致死亡,小鸭感染的年龄越小则死亡率越高,7日龄小鸭感染后其死亡率比21日龄要高得多,而且感染后没有死亡的鸭的生长发育不良,平均体重比没有感染的鸭要低0.7~1.5kg,这与现实中发病鸭场往往出现大量残次鸭子的情况是相吻合的。

药敏试验表明,对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率较高;对强力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氧氟沙星、壮观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敏感率较低;对青霉素、链霉素、氟哌酸、痢特灵、诺氟沙星等5种药物有抗药性。据调查养鸭场和专业户在鸭群发病时,曾用后5种药物治疗无效,与我们的药敏试验结果一致。

试验证明,鸭疫巴氏杆菌只对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故建议在当地发病鸭群用这3种药物交替进行治疗效果较好。

由于鸭疫巴氏杆菌抗药范围广,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在发病时不要盲目滥用药,要根据药敏试验从中选出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

推荐访问: 浆膜 传染性 诊疗 报告
本文标题: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疗报告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diaochabaogao/2022/0413/43468.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疗报告》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